公民寫手

住在美濃老街上的獸醫

文圖/野上野下  大頭

美濃的永安路曾經人來人往、商貿繁絡,有布行、文具店、皮鞋店、糕餅店…,而今繁華不在,還開著店的,多是為了讓自己有事做。用探索的心情,細細地品味這條老街溫潤的美感,挖掘每一個商店存在的故事與意義。

靠近舊橋邊,有一間店,裡頭擺著一大包一大包看起來像飼料的東西,原以為這間也是賣飼料的店,但仔細一看,店裡的其中一面櫃子,還擺設著一捆捆的布料。後來才想起有人說過,橋邊住著一位獸醫喔!

我們每日的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豬肉,在早期都是每戶家庭自給自足,那時候得要過年過節才吃得到豬肉,而且是先給神明、祖先或好兄弟先吃了,才輪得到人吃。

農家有時也會把豬賣掉,把錢拿來繳孩子的學費,或是用來取媳婦、辦嫁妝。那個時候,美濃人都養「黑豬」,這個習慣也造就了現在美濃人「非黑豬肉不吃」的怪癖。

IMG_7098

民國五十五年,政府推行綜合養豬計畫,美濃地區也開始有農家把養豬的副業變成專業。開啟了美濃做為「菸葉王國」之外的另一個名號「養豬王國」。在養豬業興盛的年代,除了很重要的飼料供應之外,幫這麼多豬隻看病的獸醫肯定更重要。

舊橋邊的獸醫回憶起當時說,「以前美濃很多人念獸醫喔!」這句話,把我們帶回戰後二十年、正在全面轉型的美濃。

當了四十五年獸醫的恭次阿伯說,「我們那個年代,如果養兩、三頭豬就繳得起大學學費,可以說美濃的大學生是豬養的。」於是,當時在美濃有很多人養豬。養豬的人和豬隻的數量多了,當獸醫自然很吃香,所以父母也鼓勵小孩去念獸醫。很多美濃人去屏東高農(屏科大前身)念獸醫,「一個班有五十人,其中十二個都是美濃人。」

獸醫的工作,不分日夜。早上去幫豬看病,如果晚上有人敲門,就是母豬要生了。民國七十年以前,一戶養30幾頭豬就很了不起了;到了七十幾年的時候,養超過200頭的養豬戶就有好幾十家,所以光是去其中一戶幫豬做檢查或打針就要半天,醫生不可能隨叫隨到,如果自己會基本判斷和打針,就可以減少很多麻煩,那時候恭次阿伯開始教豬戶如何幫豬看病、打針。

IMG_6371
(阿伯覺得閹豬不好,所以現在不做閹豬的工作了。阿伯笑著說:「娶媳婦啦,就想要抱孫子,覺得閹豬不道德,雖然當獸醫,但是不閹豬了。」阿伯笑著說這句話時聽起來有一點開玩笑的語氣,可能是怕被覺得迷信而不好意思吧?但是也表達出想當阿公的認真!原來當獸醫還有這樣的顧慮。)

養豬的黃金歲月,在民國八十六年口蹄疫爆發之後而結束,美濃被劃設為「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已被限制經營大型養豬業。隨著養豬業衰退,現在美濃只剩下兩位獸醫,除了恭次阿伯之外,另一位在龍肚。

恭次阿伯語帶無奈地說,以前是幫豬看病,美濃現在豬很少,所以大部分都幫狗看病。「也有想過要退休,可是假如我不做,大家要買豬藥就要去遠一點的旗山;我又是防疫所和養豬戶的橋樑,現在美濃有40家養豬戶,我認識養豬戶,也知道他們在哪裡,沒有我,防疫所的人找不到;我也可以幫忙反應養豬戶意見。」

當獸醫辛苦嗎? 「獸醫是服務業,本來就是幫人的工作,認命就快樂啦!」恭次阿伯爽朗的說!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