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養殖縣長掛保證 張花冠邀柯P逗陣來嘉吃青蚵

昨日(22)嘉義縣政府在台北市政府一樓大廳舉辦「白水夢、好美食、綠的旅行計畫」記者會,會場請來參與計畫中的魚塭業者和民眾相見歡;嘉義縣長張花冠更宣示在食安大樓落成和引入日本良好農業規範(J-GAP)後,將確立生產農漁村和下游的食品安全。參與業者也積極邀請消費者參加旅遊活動,讓消費者親自看看自家產品如何生產。

記者會場上嘉義縣長張花冠更向所有媒體和在座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旅遊計畫中的所有餐廳、水產都經過縣政府把關,「柯p絕對可以生吃青蚵,」一點都不用擔心食安問題,引得柯文哲和現場來賓呵呵大笑。她更表示,絕對歡迎柯文哲和市民一起到嘉義縣體會農漁村風情。

11071577_1129506710399533_4124826416642263901_n

「樟哥大小蝦」 生態養殖

擺放如花瓣、一圈圈的焗烤蝦,搭配一旁的魚露春捲,濃濃的海產味讓人誤以為置身在濱海漁村。這是來自嘉義東石鄉的「樟哥大小蝦」,將自己的2池養殖場,當作「生態池」飼養。

「我爸爸原本就是養殖業者,但我和太太還是想要養『無毒蝦』。」任教於東石高中機械教師、外號「樟哥」的陳清樟說,現在盛行飼養的南美洲白蝦會積聚在池底,而平常投入魚池的餌料會和池水溫度、藻類、魚類排泄物混合、產生化學作用,產出亞硝酸、氮、氨、硫化物等物質,都會讓魚、蝦生病。

加上傳統的飼養方式為了顧及產量,飼養的密度會提高、蝦群也就容易生病,且為了治好生病的魚蝦,用藥時也會顯得「投鼠忌器」,陳清樟說「投給魚吃的藥,就會影響蝦;投給蝦,也會影響魚。」

11180322_1129506560399548_1282526576714354853_n (1)

所以他和太太、嘉義鄉村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淑芳為了堅持養出「不用藥」的無毒蝦,便採取低密度飼養,同時利用虱目魚、草魚、蝦分層的習性,將養殖池打造成一個「生態池」;不只不用投藥,魚蝦亦不易生病,還能減少更換池水,進而少抽地下水。

擘劃一切藍圖後,他們夫妻倆在2013年「買魚塭兼送蝦苗」,開始試養,不過是抱著「實驗心態」、並沒有積極管理;吳淑芳說過了中秋、9月時,產量可以說是「全軍覆沒。」

去年開始「樟哥」就開始接手、積極管理,並向「厝邊隔壁」討教該怎樣養出無毒蝦,最後在地方人士、金嵐養殖場的陳勝田技術指導下,使用納豆菌、枯草菌等益生菌來排除亞硝酸、氮、氨等不良的有機質,才稍有成果,「不然今天也沒有辦法來展示焗烤蝦。」吳淑芳說。

由於不用藥、低密度飼養,因此產量比一般的魚池還要少;像一般蝦約3個月可以收成,但「樟哥大小蝦」要4-6個月才能。因此,夫妻兩人也曾為「該怎麼賣」爭執。

「像上次他就覺得應該要給盤商收,把現金拿來做周轉;但我就堅持一定要自己一斤斤(台斤)賣。」吳淑芳說,「不這麼做的話,永遠沒辦法開拓自己的銷路。」所以就透過自己的「Facebook臉友」、親友口耳相傳,到現在已經有回流客,甚至有回流客說「我吃你們的蝦都不會覺得癢、麻。」

為了確保產品品質,目前夫妻倆有通過SGS驗證,且兩人也有意申請產銷履歷,不過今年卻錯過申請,只能來年進行。「不過該做的管理,像pH值、水溫、鹽度、溶氧量每天都會記錄,」陳清樟說,一點都不能馬虎。

11150684_1129507913732746_392144290428323535_n

歡迎大家來東石 有豐富美食、新住民文化

她說,東石漁村並沒有太多政府資源,所以也沒有美輪美奐的造景、裝飾,不易吸引民眾前來遊玩、觀光。但他們知道「食物到底是怎麼從農場到餐桌的」;也因為有深入了解,才有信任,進而從事買賣;這樣的供給才能安全、安心,同時農漁村也才可能發展,「否則人們永遠只是來來去去、吃吃喝喝。」

「而在我們嘉義濱海漁村有很多新住民媽媽,」吳淑芳說,現場我們的同仁就有2位中國籍、1位越南籍;且據她所知,東石鄉龍崗國小,低年級班有9成都是新住民媽媽。
參加這個計畫,不只可望帶動農漁村、社區產業,也提供給新住民媽媽一個「謀生工具」,像目前社區已有開設美食研習、社區導覽、行銷課程;當新住民女性可以經濟獨立後,「她們在家中的地位也才能相對提升。」吳淑芳說。

現場試吃「樟哥大小蝦」的家庭主婦王小姐說,現在有一堆食安風暴,很多東西都不能相信,但會相信具有透明的「生產履歷」,且願意付出更多成本購買有生產履歷的產品;賴小姐則表示會願意參加旅遊活動,來更加認識「樟哥大小蝦」的生產過程。

白水夢、好美食、綠的旅行計畫串聯起布袋港、社區、洲南曬鹽場、布袋菜舖社區吉谷農園、東石白水湖、白醫師魚塭、方舟休閒魚塭、海天龍膽石斑養殖廠、向禾休閒魚場(鰲鼓溼地)、樺榮餐廳等9個嘉義濱海據點。

計畫中所有餐廳、水產都經過嘉義縣政府的把關,同時,縣府也為了民眾的食品安全,今年將興建「永在食安大樓」,並引入J-GAP(日本良好農業規範)計畫,將上下游都納入食安計畫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