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糞海膽濫捕嚴重,依規定6月才進入開採期,且體型需大於8公分才能捕撈,但不到3天,澎湖沿海的馬糞海膽幾乎橫掃一空,也有不守法漁民大小通抓。位於澎湖群島東南方的烏崁村民日前和縣政府商討,有意將烏崁海域劃設為「海膽保護區」,社區自主動員,自己的海域自己管。
烏崁里民和社區發展協會目前正在商討「地方自主公約」,包含海膽多大可採捕、是否訂定總量管制、組織巡守隊等,一旦凝聚共識,將有機會成為澎湖第一個「海膽保護區」。曾在墾丁後壁湖復育海膽的警察蕭再泉和國立自然科博館研究員趙世民則認為,地方自主動員立意良好,但前頭公權力若沒確實執法,達成警民雙方共同合作,難免難防害群之馬。
1-660x403.jpg)
6月一開採 3天內海膽就「消失」
澎湖海域盛產的「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海膽的生殖腺被視為極品,處理完善的海膽生殖腺市場售價一公斤高達3000元,經濟價值高。
因馬糞海膽濫捕過於嚴重,2012年澎湖縣政府頒布禁漁令,限定6月到9月才可採捕馬糞海膽,且體長需大於8公分,讓小海膽有機會長大,資源才可永續,不過實施以來,在地居民觀察,沿岸海膽幾乎3天就抓完,揹著氧氣瓶潛水捕撈的更是大有人在。
烏崁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建忠直言,即便政府訂定禁捕期、還規定採捕大小,但一到開採日期,不出3天,大小顆海膽通通被撿走,有些人甚至潛水拿著空氣管下海把海膽「掃」光。
-660x371.jpg)
澎湖烏崁地方自主 仍待凝聚共識制定公約
此次澎湖縣馬公市烏崁里辦公室和烏崁社區發展協會攜手合作,希望能自主訂定社區公約,投入馬糞海膽的復育工作,黃建忠說,「我是希望烏崁可以停下來禁採2年,等到生態復育後再依規範、適度開採,維持海膽可永續繁殖數量,而且烏崁社區沒有特色產業,目前有在討論可以放流硨渠貝、鍾螺等生物,潮間帶生態若豐富起來,也可發展觀光產業。」
黃建忠表示,採海膽的體型大小、是否實施總量管制、採收上來如何監看等都還在尋求里民共識,他反倒不擔心社區居民沒有共識,而是復育期間會有鄰近村落的漁民來偷撈,因此建置社區巡守隊很重要。
烏崁里長許盛儀則說,里民也在思考借鏡澎湖赤崁村保育紫菜的方式,一年限採一次,部分收穫回饋給廟宇和社區,讓社區有辦法永續經營下去。
啟動總量管制 三年就可恢復生態
長年觀察海洋生態的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說,此次地方村里願意自願性發起保護區推動值得讚許,不過規則訂出來沒有落實就很可惜,此外,他認為應該實施「總量管制」,雖然縣府規定海膽長到8公分才能捕撈,但實際監督很難,他表示:
台灣不像日本有專門採收海膽的採捕器,體長不到8公分的海膽,採補器就難以夾住,因此執法容易有模糊空間,若能實施總量管制,一平方公尺水域海膽若不足幾顆,該區域就禁捕,管制力度才會強硬。
2002年曾協助墾丁後壁湖成立「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的警察蕭再泉,在其任內嚴格執法取締下,後壁湖馬糞海膽的密度曾恢復到20年前的光景,數量高達2萬顆,因此他認為,警方和海巡願不願意強力取締仍是關鍵,就他了解,有些漁民甚至會在開採前就先集中撈上岸,也就是「偷跑」,因此社區有人告發,警方也落實執法,雙方合作動起來的效果才會倍增。
科博館研究員趙世民說,馬糞海膽很特別,牠的壽命只有3年,繁殖力強、適應力好,只要願意給牠成長時間,復育速度很快,但馬糞海膽繁殖下一代需仰賴體外授精,牠們喜歡「集團結婚」,就是聚集在一起釋放精子和卵子來受精,但如果一海域馬糞海膽的密度不夠,就難以繁衍後代,因此克制捕撈很重要。
7、8年前,墾丁後壁湖馬糞海膽曾復育成功,不過近年後壁湖又陷入馬糞海膽被掃光的窘境,趙世民說,只要群眾裡有1、2隻害群之馬,不聽勸導、執法沒有魄力,好不容易復育的海域就很容易快速垮掉。
他強調,烏崁居民若有心保育,只要保留一塊操場大小的海域作為「醫院產房」,長年讓該地馬糞海膽進行繁殖,不去捕撈、干擾,也不用刻意增加小海膽,便有源源不絕的海膽可以撈,其實很簡單端看政府、警方、地方居民有沒有決心。
澎縣府:社區自發監督 補足警力不足問題
澎湖縣府日前赴烏崁海域和在地居民一起放流1700多顆、體長約3到4公分的海膽苗,宣誓烏崁將研擬劃設「海膽保育區」,澎湖農漁局長陳高樑表示,政府希望陸續能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凝聚共識,自發性互相監督,自己管理自己的收穫,保育自身海域,扮演義警、義消角色,也可補足警力執法不足的問題。
陳高樑強調,現在在澎湖餐廳、市場若被抓到體長小於8公分的馬糞海膽,除了繳交罰金外,還得吃上6個月的有期徒刑,法規制定至此還是有人會犯法,因此社區若能協力進來監督,海膽才有永續生長的機會。不過他坦言,烏崁目前仍處於凝聚共識階段,保育海膽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