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吃白鯧,期許新的一年運勢「昌旺」,若要「年年有餘」則要吃黃魚,但你知道嗎?數十年來這些魚種過度捕撈,台灣海域已很難見到,漁民大嘆「撈嘸魚」,國際科學家更預言16年後人類將無魚可吃,究竟如何才能吃的永續?
專家說,挑魚不只挑新鮮,若要吃野生魚可選季節洄游性魚種,體長偏中小型,顏色為銀白色,像白帶魚、秋刀魚等才能「年年有魚」。養殖則盡量以植物飼料餵養的烏魚、虱目魚、吳郭魚(台灣鯛)較佳,海洋底層的小型魚種,如台灣的竹筴魚、四破魚、飛魚、臭肚魚也很合適,頭族類海鮮則可選擇鎖管、魷魚等,此外,澎湖野生土魠產量豐富,好吃又能讓漁民過個好年,也是不錯選擇。
物種過度捕撈 禁補也未必能恢復
近年缺魚成了全球普遍現象,日本壽司的「常客」鮪魚、鮭魚、干貝、海膽等,無不碰上相同問題。過度捕撈造成海洋浩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科學家2006年曾在國際《科學》期刊揭露,2048年人類將無魚可吃,今年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團隊更發現,30年來台灣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到30種,只剩四分之一,比起他國,台灣有可能提早面臨「無魚時代」。
國立台灣博物館日前推出「永續年夜飯」活動,找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廖運志,傳授魚市場挑魚秘辛。
廖運志跟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紀錄北海岸魚種現況多年,2011年和邵廣昭一同編撰「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他直言,海洋資源減少,許多野生魚種漸漸已被養殖取代,早期魚市場80%的魚是野生捕撈、20%才是養殖,如今則是翻轉。
過度捕撈可怕的是,即便禁捕,資源也不見得能立即恢復,廖運志以大西洋鱈魚為例提到,數百年前大西洋海域的鱈魚數量曾多到讓人無法想像,歐洲人民都有一說:「踏著鱈魚,就可渡過海峽」,再加上鱈魚一次可繁殖數百萬顆卵,人類大量捕撈而沒有節制。
「直到1996年漁民發現抓不到鱈魚,歐洲政府才決定禁捕,但直到今天大西洋鱈魚的數量都無法恢復,有研究顯示鱈魚在海洋生態系的角色已被其他生物取代,由此可見過度捕撈的嚴重性。」廖運志說。

養殖魚要選植物飼料 小魚比大魚好
但撈不到的魚,改用養殖就能解決嗎?廖運志強調,「養殖不是萬靈丹,」有些魚種養殖需餵下雜魚,而這些下雜魚來自最傷害海洋資源的底拖網漁法,底拖網不論大、小魚都撈,毫無選擇性,但上岸的漁獲中至少有一半不會拿到市場賣,因此就成了養殖石斑、黃魚等肉食類魚種的飼料。
因此廖運志認為,到市場挑魚不能再單看便不便宜、新不新鮮,該魚種用什麼漁法捕撈、大海裡的資源多不多、繁殖力高不高都要納入考量,如果是養殖,還要進一步思考這類魚種是吃植物性餌料還是動物性餌料,像養殖烏魚、虱目魚、吳郭魚(台灣鯛)都是吃麥粉等植物性餌料,相對養殖石斑、黃魚等需吃下雜魚,會比較推薦前者。
廖運志說,海洋資源呈金字塔三角形,上層的魚種體型較大、數目較少,底層的魚種體型較小、數目較多,因此優先選擇底層生物較不會破壞海洋生態,像台灣的竹筴魚、四破魚、飛魚、臭肚魚都是資源豐富的底層魚種。

土魠數量穩定 漁民也獲利
除了台博館舉辦「永續年夜飯」,呼籲大眾採買友善海洋生態的魚種做食材,吃海鮮也顧生態外,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湧升海洋公司等環保團體二度舉辦「永續海鮮尾牙」,教導民眾採買魚貨上如何選的永續又安心。
環保團體推出的海鮮尾牙菜單包含麻油烏魚火鍋、紅燒土魠魚柳、鹽烤鱸魚下巴、蔥香黑鯛等,這些食材以湧升海洋建構的「責任漁業指標」為基礎進行挑選。

湧升海洋的「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RFI)」共有五大項,包含營養階層、回復力、瀕危性、生產方式以及管理現況,用1到5分評定每項指標,分數越低者越永續。該項指標引用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的台灣魚類資料庫,再借合作的漁船、養殖業者、餐廳等單位,定時回報魚量和魚種,動態地評估、調整分數。
湧升海洋公司總經理徐承堉說,這項指標除了兼顧環境永續、消費者權益外,也得考量漁民的利益,像此次推薦海鮮菜單有一項為紅燒土魠魚柳,該土魠來源是澎湖野撈土魠,每年東北季風吹起就是澎湖漁民捕撈土魠的時節,野生土魠對當地漁民來說是很重要的經濟資源,而根據現有研究調查,該海域土魠數量還非常穩定,因此列入推薦菜單中。
經湧升海洋「責任漁業指標」評比的海鮮,目前可在主婦聯盟購買到,此外梅村日本料理等多家餐廳也開始採用有「責任漁業指標」評估的魚貨,徐承堉說,除了消費者透過「選擇」影響生產端外,身為企業家有責任透過商業機制力量讓海洋和產業都能邁向永續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