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 斐濟原住民向台灣說謝謝

上週超強颶風Winston一個回馬槍,重創南太平洋島國斐濟,造成數十多人死傷,斐濟剛起步的淺山蔬果栽培也一夕泡湯,但是有一群台灣人陪著斐濟原住民當地重建,他們是台灣外交部委派的駐斐濟農業技術團,進駐當地已有2年,協助在地斐濟原住民種蔬果、提升經濟條件,以農業為台灣作國民外交。

國合會派駐在斐濟的農技團成員徐瑋君說,駐海外農技團大多需要很豐富的實作經驗,除了要會判斷病蟲害、帶領農民施肥、施藥外,也要自己搭溫網室、建置灌溉系統等,工作包羅萬象,「不過每當協助農民解決疑難雜症後,他們熱情地跑來和你道謝,甚至和鄰居朋友們說這是台灣人幫他弄的,就會很有成就感。」

20150223_輔導Nadarivatu山區農民完成育苗室搭建,農民經育苗訓練後可有效提高種苗生產品質,徐瑋君Hsu, Wei-Chun提供
台灣農技團輔導Nadarivatu山區農民完成育苗室搭建,農民經育苗訓練後可有效提高種苗生產品質(圖片提供/徐瑋君)

台灣農技團深入斐濟 協助原住民產銷蔬果

素有「南太平洋上的藍色珍珠」之稱的斐濟一向以觀光產業聞名,不過就在去年斐濟政府擬出「2020農業發展策略」,並委託台灣國合會派駐的斐濟農技團,深入交通不便、較為偏僻的Nadarivatu淺山區,進行蔬果產銷輔導的工作。

根據斐濟調查局2012年統計,斐濟鄉村地區低於貧窮線者占43%(當年貧窮線為每天收入低於1.25美元,折合台幣37元左右),而鄉村地區大多住著原住民,和住在平地、都市的印度裔斐濟人相比,「印度裔斐濟人幾乎掌控了80%的經濟資源,狀況就和馬來西亞政府很像(馬國經濟主要握在華人手上而非馬來人),因此擁有政治權力的斐濟當局一直希望能發展農業,提升原住民的經濟能力。」斐濟農技團團長楊永郎解釋。

台灣派駐在斐濟的農技團已有38年歷史,早期農技團曾從事農機維修、漁船修護、甘蔗栽培指導等工作,後來則因斐濟政府的發展需求,轉而專注在蔬果栽培上。我國和斐濟雖無邦交,不過這些年來仍持續秉持人道精神協助開發中國家技術發展,同時透過協助增加台灣的可見度。

目前國合會派駐在斐濟的農技團成員共有6人,除了團長外,還有3位技師和2位外交替代役。去年剛在Nadarivatu淺山區啟動的「蔬果產銷輔導計畫」是農技團新開拓的點,該地土壤非常貧瘠,表土有機質不夠,又因為淺山區海拔高達850公尺,取水灌溉作物並不容易,栽種作物侷限,楊永郎說,再加上斐濟原住民個性較樂天知命,初期鼓勵、和原住民溝通需要一番功夫。

不僅如此,Nadarivatu淺山區的原住民還得面臨平地印度裔斐濟人的競爭。計畫主負責人、技師徐瑋君表示,斐濟氣候分為雨季和旱季,每年4月到10月為旱季,過去淺山地區原住民因為只會栽種番茄和青椒,和平地農場相同,卻需要花費比平地要多的運輸和栽培成本,所以沒有競爭力,農技團深入輔導後,便說服農民改種像甜椒、甜根菜、花椰菜等涼冷作物,好和平地區隔開來。

20160219_役男林雋軼協助農民架設重力滴灌系統,徐瑋君Hsu, Wei-Chun提供

至於每年11月到隔年3、4月為斐濟的雨季,此時平地土壤的病蟲害問題會比淺山區還嚴重,淺山區栽培同樣蔬果會有競爭力,「因而農技團規劃讓原住民維持種番茄和青椒,同時透過防雨設施搭建等方法,擴充產量和品質,提高雨季農作的收入。」

20160209_農民收穫之番茄與青椒,於雨季可以賣一個好價錢,徐瑋君Hsu, Wei-Chun提供

女生一人駐山服務 徐瑋君尊重斐濟節奏

徐瑋君3年前從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畢業後,輾轉曾被派駐過印尼和中南美洲的貝里斯,如今來到斐濟已有2年,因為曾和不同國家人民相處的機會,她深刻理解,「你不能再用台灣人觀點做事,在海外從事人道救援的農技團必須學會觀察在地人民習慣,進而找出一套適合在地栽種的作物和方法。」

例如斐濟原住民生活自在,個性比較隨心所欲,因此她每天都得「敦促」農民下田工作,即便遭放鳥機會很高,仍不能放棄。願意努力的農民就給他比較有挑戰性的工作,比較沒意願的就給他簡單的東西栽種,因此分辨不同農民個性,給予不同任務也是農技團的工作之一。

20150320_Nadarivatu農民學習記錄田間工作內容及支出,徐瑋君Hsu, Wei-Chun提供

由於技師必須住在當地,和住民一起生活,「我幾乎除了國定假日都待在淺山區待命,處理一切農事上的問題,像農民一旦發現田間出現病蟲害無法判斷,或是該項作物該施什麼肥料、什麼農藥時,都會來詢問。」

徐瑋君興奮的說,斐濟人大多以樹薯或芋頭作為主食,很少會吃到蔬菜,去年雨季當農民收成完第一批花椰菜時,高興的直接拿來生吃,還稱讚蠻甜的,讓她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徐瑋君怎麼看斐濟?「斐濟之所以至今以觀光聞名世界,源自於斐濟人輕鬆簡單的態度,斐濟人喜愛簡單,所以至今開發仍不嚴重,污染很少、生態保持的也很豐富,這點讓我很敬佩,我有點羨慕斐濟因為觀光而保持美好生態的狀況。」

20150629_Nadarivatu山區農民開心採收青花菜,徐瑋君Hsu, Wei-Chun提供
農民開心採收青花菜(圖片提供/徐瑋君)
20150318_Nadarivatu山區農民經過訓練已能自行管理育苗室,並大量生產蔬菜種苗,徐瑋君Hsu, Wei-Chun提供
農民經過訓練已能自行管理育苗室,並大量生產蔬菜種苗(圖片提供/徐瑋君)

熱情戰勝孤獨 享受助人成就

駐海外的農技團一個月薪水雖然11萬起跳,非常優渥,但一年大概只能藉著18天特休回家一趟,從事農技團工作已有26年的斐濟團長楊永郎提到,做這行都必須具有獨當一面、忍受孤獨的能力,例如徐瑋君負責的地區就只有她一位台灣女生,其他都是在地原住民,並不容易。

徐瑋君說,這份工作足以支持她走到現在,正是因為幫助他人讓她覺得很有成就感,像徐瑋君協助建置長期的灌溉水源,是採用水鎚脈衝泵和重力滴灌等設備,這兩樣設施都是依靠地形的相對高低差,產生動力運輸水源,「完全不需要仰賴抽水機,農民就可以不用每天來回河川和農田間提水、灌溉,也不用擔心一旦遇到雨季,抽水機壞掉或無人修理的窘境。」

「今年初農民採收好多籃番茄,拿到市場賺了近800元斐濟幣(約12000元台幣)後,跑來和我道謝,當下真的很感動,看到農民因為有農業技術的幫忙,生活得以改善,甚至更有自信心。」

儘管日前颶風吹垮了這一年多搭建起來的農業設施,但徐瑋君並不氣餒,「對我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是困難的,如何解決比較重要,我已經想好了,初期回復家園時期,可以先讓農民種不需要育苗的玉米,設施也要開始重新搭建,等一切恢復,我們要開始推廣種百香果,這樣農民還可以製成百香果汁賣到市場去。」

斐濟農技團團隊,左三為團長楊永郎,左五為負責Nadarivatu淺山區的技師徐瑋君。(圖片提供/徐瑋君)
斐濟農技團團隊,左三為團長楊永郎,左五為負責Nadarivatu淺山區的技師徐瑋君。(圖片提供/徐瑋君)

新聞小字典:農技團

台灣在1959年首先於越南成立農業技術團隊,協助越南經濟發展和改進農民生活,隔年派遣農耕隊前往非洲從事援助和指導非洲農業工作,逐漸打開農業援外之路,前後還曾與中南美洲、泰國、沙烏地阿拉伯等68個國家合作,主要以試驗、示範、訓練等方式協助他國從事糧食作物生產、發展園藝作物、生畜的品種改良、疾病防治等,工作艱辛,同時無形中也為台灣推展國際關係。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