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海龜吃塑膠 廢棄漁網做包包

荒野保護協會統計,光去年一整年舉辦淨灘活動,就清出35噸的垃圾,其中近9成材質都是塑膠,無怪乎龜魚鯨豚經常滿腹垃圾,造成生態、漁業衝擊。

5年前創立至今的綠兔子工作室,在偶然機會下嘗試將淨灘撿來的廢漁網改做成輕巧隨身包,打破漁網只能是垃圾的困境,但更希望漁村一起參與,從源頭減量、既有改造達到永續經濟。此外他們也不斷推廣竹製生活器皿,但受限於台灣工錢不斐,只能先從堅持在台加工竹製器具開始,期盼有天能打造出原料、製程都在台灣的竹製生活用具王國。

綠兔子開業5年,Miffy和陳仁全靠著授課、教學;販賣加減營生。(圖/潘子祁攝)

廢棄漁網變輕巧隨身包,獨具美感

綠色、墨綠色、灰色、紅色,一片片色彩繽紛的塑膠網具,不是洋蔥袋,更非時尚收納袋,而是從海邊撿回來的廢棄漁網,也是那個渾身魚腥味、因破洞或卡在珊瑚礁等種種原因,而遭漁民廢棄的「幽靈漁網」(無主漁網)。

這些幽靈漁網已是當前漁業管理不得不正視的問題,不僅讓海底成為塑膠世界,由於漁網在水中會飄浮,彷彿鬼魅觸手般地持續捕獲魚龜蝦蟹,造成海洋資源耗竭。而根據時常舉辦淨灘的荒野協會2015年報告,一整年清除35噸的垃圾中,共有1萬7千個的漁業浮球、浮桶、漁船防碰墊,1萬8千顆塑膠瓶蓋。

「所以我們才會想是不是能把這些魚網再拿來利用?」綽號Miffy的洪敏慧和老公陳仁全,從荒野協會志工開始接觸淨灘和海洋垃圾,一開始也是對廢棄漁網沒有頭緒,直到一位碩士生拿著漁網找上她,希望能作成包包、提袋,才終於有了使用契機。

「其實做漁網包真的不難。」Miffy邊說邊由陳仁全示範,首先當然要先將魚網清洗乾淨,之後再將魚網裁切成長方形,避開破洞或不夠方整的邊段。剪出長方形漁網後便將它拉一拉,讓捲出弧度的漁網能更好處理。

廢棄魚網通常都會捲曲,編縫邊做的過程可以拉一拉,讓它平整。(圖/潘子祁攝)
廢棄魚網通常都會捲曲,編縫邊做的過程可以拉一拉,讓它平整。(圖/潘子祁攝)

接著便是將魚網對折,然後開始以較耐磨的苧麻線從兩邊以「毛邊縫」封口。陳仁全說,根據經驗,縫線大約要邊長的4倍,擷取好後直接打死結便是起針,再由下而上穿過網目後,將手上的線繞過自己、拉緊,反覆到最後一格後,原格繞3圈、打結便完成收針。

製作過程只要記得起針得從第二格開始,如此才能讓開口反折外翻,讓銳利不整的開口收邊,而Miffy說也可加縫拉鍊、更加精緻。最後只要再用碎布、不要的T恤以編麻花辮的方式做出背帶,前後不消1小時便能完成。

清洗完的漁網,直接在第二格開始打死結,接著由下往上穿針,便是所謂的「毛邊縫」。(圖/潘子祁攝)
清洗完的漁網,直接在第二格開始打死結,接著由下往上穿針,便是所謂的「毛邊縫」。(圖/潘子祁攝)

降低對一次性塑膠的依賴,從廢料、竹吸管開始

「我自己最想去海邊,現場撿起漁網直接帶大家做包包。」Miffy說,這樣便能讓社會大眾直接體會這件事情是絕對做得到,甚至每個學過的人能到海邊帶更多人做,或由漁村居民自己做,直接為海洋減輕負擔;但她也強調不會因為這樣就鼓勵漁民快速汰換或無止盡的使用漁網,而是希望促進產業思考循環、永續利用的方式。

其實Miffy和陳仁全就是綠兔子工作室的負責人,她倆在5年前分別離開媒體和科技業,開始嘗試以自己的雙手和簡單工具,製作出一個個針織、竹製的生活用品,讓大眾思考是不是有可能在生活中降低對塑膠依賴。

像今(18)日在台灣博物館要做的竹吸管,只要將竹筷粗的箭竹剖下,經煮沸、去除易腐物質後,再用砂紙將兩端磨平,便能當作吸管反覆使用,讓海龜和海洋生物不再受只使用一次便丟掉的塑膠吸管所苦。即使吸食像咖啡這種重口味、易遭竹吸管纖維吸收的飲料,陳仁全說也只要再丟入沸水中煮,便又完好如初。

竹吸管、竹湯匙、廢魚網背袋,綠兔子工作室仍不斷嘗試開發可以反覆使用、友善環境的生活小物。(圖/潘子祁攝)
竹吸管、竹湯匙、廢魚網背袋,綠兔子工作室仍不斷嘗試開發可以反覆使用、友善環境的生活小物。(圖/潘子祁攝)

盼竹筷生產線回國,先從在台加工做起

事實上綠兔子工作室開立以來便不斷嘗試各種竹子的利用,包括直接剖開、做成竹篾,再編織成大小不等的器皿、背簍,小的可以當碗架,讓剛洗好的碗也不怕受潮;或再打上一個針織罩,便又成為溫暖的收納器皿。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全都以台灣的竹材製作,不過Miffy坦言在農村缺工又無價格的情況下,即便滿山遍野的桂竹、綠竹也都難利用,但倆人還是在南投和台東找到一些工人幫忙剖竹,再配送到工作室,由陳仁全自己加工成竹篾編織。

「但老實說價格我都亂賣,」Miffy笑說,竹吸管只要30元,小竹簍也只要450元,但換算工時、運費、製程都得賣到2、3千元才行;而這一切都只是希望讓一般人更有意願嘗試。

Miffy說,目前有和一些木工師合作,將從中國進口竹材粗胚、在台加工,逐步擴大後再看能否將竹材生產線拉回台灣,但她坦言以工錢來說,真的很難,但會努力。而她雖也和林業試驗所接觸談合作,但因許多業者都需要疏伐後的木材,導致僧多粥少、難以取得使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