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數鳥邁入第四屆 上千民眾參與助建立生態熱點 避免開發
「新年數鳥嘉年華」今年邁入第四屆,總共1258人次在全台174個樣區記錄下343種、共32萬次的鳥類活動,突破歷年來的記錄數據,政府不僅可以參考其結果將候鳥途經的熱點劃為生態敏感區,更可作為未來規劃開發區時須避開的重點地區;不過野鳥學會統計各地調查數量後也發現,常見的冬季候鳥包含黑腹燕鷗、蒼鷺、長趾濱鷸和翻石鷸等族群,都呈現大幅度下降,是政府應該注意的警訊。
對於這個歷年來的盛事,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指出,今年新年數鳥活動舉辦的時間在去年12月17日至今年的1月8日,一共為期23天,相較於去年,參與人數和觀察到的鳥種都明顯增加,此次也新增20個樣區,並完整記錄到臺灣的27種特有種;在所有樣區中,嘉義布袋觀察到的鳥次最多,是水鳥聚集的天堂,高雄茄萣則居次,共記錄到1萬8429隻次的鳥類。


鳥老大帶頭 鳥夥伴陪伴 鳥鄉民可一同參與數鳥
至於成員任務分配的部分,蔡世鵬則解釋,活動參與的成員分為三種,首先是「鳥老大」,他們必須規劃出樣區所在位置和路線,肩負最重要的責任,再來是「鳥夥伴」,大都是屬於各地鳥會、具有豐富經驗的鳥類觀察員,最後則是「鳥鄉民」,只要有興趣的民眾都可以在鳥夥伴的陪伴下,到各地樣區去觀察冬季鳥類的活動,並將資料全數記錄下來。
四大冬季鳥類族群下降 野鳥學會提出警訊
不過在今年觀測中,野鳥學會也發現極需注意的警訊,像是黑腹燕鷗下降幅度最大,比去年減少4238隻次,蒼鷺減少1,059隻次、長趾濱鷸980隻次、翻石鷸也減少773隻次,是十分值得留意的警訊。
此外,特生中心也指出,今年代表鳥種「小辮鴴」的數量也從往年的九千多隻下滑到近三千隻,而小辮鴴是依賴農業環境的鳥類,其存在象徵了自然與農業共存的里山概念,更代表農業環境不只供應糧食,也是許多動物賴以為生的棲所,為了彰顯農業的多樣性價值,大家應該共同關心農地裡的冬際候鳥。

特生中心:鳥類族群減少 推測可能受沿海棲地減少所致
對此,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指出,鳥類族群數量的減少,最可能是受到棲地減少所影響,而台灣位處「東亞澳遷徙線」上,是候鳥會選擇的避冬地之一,若台灣西部濕地持續減少,候鳥可能就會選擇飛往其他國家,導致我國觀測量降低,而並非整體族群有所削減,現階段只能推測是棲地減少,未來也將透過長時間的監測數據,與日治時期做比對,針對「候鳥遷徙、低海拔平原和沿海濕地的變動」,來做完整的研究調查。
林大利也強調,全民數鳥活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協助建立資料庫,因此希望透過全民參與的方式,在每年的新年之際,以固定時間、地點及方法,來記錄臺灣冬季鳥類的現況,這些透由全民完成的公民科學活動,其資料也會經過匯集,在環保署的「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和eBird Taiwan賞鳥資料庫上公開,成為全球皆可共享的鳥類資訊,屆時想要參與的民眾可上網查詢相關資料,野鳥學會也呼籲今年活動鳥友可以踴躍參加。


l 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 http://opendata.epa.gov.tw/
l eBird Taiwan http://ebird.org/content/tw/
l 亞洲水鳥普查夥伴https://www.wetlands.org/profile/taiwan/
l 官方網站:http://nybc.bird.org.tw
l 臉書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NYBCTaiwan
l 新年數鳥揪團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72481729504873/?fref=ts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