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劇毒農藥巴拉刈是否禁用問題,醫界與農方多年來爭議不休,不過農委會上週突然拍板決定將在七月底前禁用,引發各界討論,除了減低自殺風險外,也有不少農民哀嚎的聲音,採收期間大多採用巴拉刈作為落葉劑的紅豆產業更是首當其衝;到底禁用巴拉刈後,後續產銷機制等難題,紅豆農民該如何面對,美濃農會的做法或許值得相關單位參考。
紅豆年產量直逼九千噸 禁用巴拉刈衝擊不小
據農委會統計,台灣一年種植紅豆的面積約在五千至六千公頃,年產量直逼九千公噸、產值約五億元,產地則以高雄和屏東為主,是南部秋冬裡作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為了配合機械採收,並避開陰雨帶來的影響,往常農民多噴灑巴拉刈來讓豆莢迅速枯萎,好方便機械快速收割,一來不耽誤下一期作物的生產期程,二來也才能迎上市場的高價;不過在巴拉刈被禁用後,紅豆的採收勢必連帶受到衝擊。
農委會推「氯酸鈉」做巴拉刈替代品 成效不彰還有改進空間
對此,高雄農業改良場在民國103和104年就開始推廣以「52% 氯酸鈉溶液稀釋 80 倍」來將植株快速乾燥,好替代巴拉刈,不過由於其成本較高、乾燥效果也與巴拉刈無法比擬,導致採收時豆梗太濕,農民之間使用的還是少數,因此防檢局也坦言還有更大的推廣空間。
為推廣不用巴拉刈紅豆 美濃農會採契作制與農民合作
而原先大都採慣行農法的美濃,在消費者顯現出對巴拉刈的疑慮後,開始有農民投入自然農法的使用,多少鼓勵了當地農會及其他農民,於是美濃農會為了推廣不用巴拉刈作為落葉媒介的紅豆,自四年多前開始與農民契作,用自行育苗的本土紅豆,減農藥栽種並且不使用巴拉刈落葉劑,改用鹽水或自然方式取代,且產品須經過藥檢,希望成功建立替代模式。
針對該項方案,美濃農會推廣股農事指導員鍾文富指出,若農民要與農會契作,必須先簽定合約繳交三千元保證金,生產期間須受到監督,最後收成也須採取不使用巴拉刈的落葉方式,最終還得經過311項農藥殘留的檢驗,才可以上市。
同時,農會有引進新型割豆機來減少採收問題,也與育苗和其餘代耕業者合作,從留苗、插秧問題都打點好了,可以有效減緩採收延誤對下一期作物的影響,提高農民契作意願。
解決價格起伏 美濃農會:以整季平均前三高價錢來契作
至於價錢方面,鍾文富也表示,為了解決紅豆價錢起伏、甚至高價搶收的情形,農會以「整季平均前三高的價錢」來與農民契作,整體而言高出市價至少五元,且藥檢達到ND(none detected)、即農藥殘留未檢出,農會還會給予每台斤五元的額外獎勵金,來吸引農民此方向朝邁進。
他也指出,在目前美濃紅豆種植面積的一千公頃裡頭,大約有十分之一不採用巴拉刈作為落葉劑,由於去年受到颱風侵襲,整體契作面積一路下滑到六十公頃,今年則有望達到一百公頃,農會未來也會持續推廣。
農會採高單價契作 豆農:保障收益是重要關鍵
然而實際參與契作的紅豆農怎麼看待巴拉刈的替代方法?家裡從上一代就種植紅豆的朱正富表示,過往使用巴拉刈的做法,可以很快讓枝葉乾燥,方便採收,改用替代資材的氯化鉀、硫酸銨和尿素,配合精製後的鹽巴來落葉,其成效比較沒有那麼好、價格高出不少,落葉時間也比較長,但是對於農民自身和紅豆也比較安全,契作的方式也保障了收益。
對此,朱正富解釋到,使用巴拉刈的成效雖好,但藥劑的效果會讓整個植株受到傷害,等於紅豆的熟度只有大約八分,而他一公頃多的紅豆田改用替代資材,則可讓大部分的紅豆植株存活在良好的狀態下,產出的紅豆在口感上就有十分明顯的差別,因為植株給予豆子的養分較為充足。
他就表示曾有客人吃出兩者差別,使用巴拉刈的豆子口感較粉、偏硬,而使用替代資材的紅豆則比較綿密,深受消費者喜好。
至於高濃度的替代資材是否影響下一期的稻作生長?朱正富則指出,這部分得注意紅豆落葉的流向,田間的管理很重要,若落葉集中在單一區域,未來該區的施肥就得減少以取得平衡,另外鹽巴的量也不能太多,除了靠著水稻的灌溉水帶走稀釋外,還得以自身經驗判斷鹽巴不得過度溶於水中,否則會對土壤產生影響。
不使用巴拉刈紅豆價高 消費多主打高端市場
在市場接受度部分,朱正富指出他的紅豆多是銷售到北部,以高端市場為主,美濃農會供銷部也以過往的銷售紀錄指出,現在不使用巴拉刈的紅豆大都由幾家知名廠商收購走,但因價格偏高,大多在北部和中部的都會區才有較好的銷售成績,南部地區相較起來就比較慘淡,不過整體而言該種紅豆的銷量逐年都在增加,可見市場還有增長的空間。
不過市場紅豆平均一斤在五、六十元左右,使用替代性資材來乾燥的紅豆價格則高達一百多元,面對一倍多的價差,若一般消費者不接受,產銷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對此,農委會強調,新農業政策裡頭包含食農教育的推行,將繼續在觀念的建立上努力,不過沒有了巴拉刈作為生產後盾,得負擔更高生產成本的農民則盼望農政單位能給出較具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