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也影響了海洋(出處:NASA)

【慢魚串連】發燒的海洋又鹹又酸│牡蠣珊瑚缺鈣,魚變性早熟長不大

稱呼我們居住的行星為「水球」更貼切,海洋覆蓋了地球的四分之三表面。浩瀚無邊的海量讓人類予取予求,漁船越來越大,污水涓滴入海流。矛盾的是,汪洋也大到讓人視而不見,難以意識問題。

氣候變遷,海洋發燒也變胖

美國環境資訊中心證實,2016年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最熱的一年。當陸地飽受暴雨與極端氣候侵襲,承受更大威脅的廣袤大海卻經常被忽視。今年五月在義大利熱那亞舉辦的慢魚活動,特別關注了氣候變遷對海洋與漁業的影響。

YouTube video

氣候變遷也影響了海洋(出處:NASA)
氣候變遷也影響了海洋(出處:NASA)

大海吸收過多熱量溫度上升,赤道國家影響更大

「溫室氣體不只存在大氣中,海洋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超過大氣,」參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多項研究的氣象物理學家費拉拉(Vincenzo Ferrara)向《上下游》表示。大海就像吸力強大的海綿,「只要四公尺的深度,全球海洋就足以容下在大氣中的所有二氧化碳。」扮演全球暖化的緩衝器吸收了熱量,結果是海水的溫度也隨之上升。

大海不只在發燒,還在變胖中。海平面上升不只源自冰山融化,還因為熱脹冷縮,溫度越高、水體就越龐大。「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因素是地球自轉造成的離心力在赤道最明顯,當地海洋上升的速度超過其他地區,」費拉拉解釋。許多開發中或貧窮國家就在赤道附近,氣候變遷很可能加劇全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

地殼變動也會影響海平面,「例如非洲板塊正在往北擠壓著地中海,結果是東部的亞得里亞海平面可能上升達50到60公分,遠超過西西里島一帶。」長久擔憂被海水淹沒的水都威尼斯,就在亞得里亞海濱。

海平面越來越高,陸地的降雨卻越來越少,河流水量不足,「結果是海水湧入河道,在義大利最長的河川波河,甚至從海口逆流達20公里,滲透了地下淡水岩層。」

威尼斯瀕臨的亞得里亞海,可能上升逾50公分(攝影/鄭傑憶)
威尼斯瀕臨的亞得里亞海,可能上升逾50公分(攝影/鄭傑憶)

海洋越來越鹹,魚群遷徙,酸化讓牡蠣、珊瑚「缺鈣」

溫室效應燜得地中海如一鍋熱湯。由於出口只有狹窄的紅海和連結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海域相對封閉,當流入地中海的淡水變少,加上水汽蒸發,海水越來越鹹。

魚在海中找生路。費拉拉說:「熱水比較輕也就比較靠近海的表面,溫度升高含氧量也降低,改變了表層的生態。有的魚往較涼快的深海潛,但未必能生存。相較之下,一些熱帶魚類如今在地中海如魚得水。」常見的鯷魚、沙丁魚、鯖魚則往低溫的北方移動。

全球海水平均上升不到攝氏一度,魚也自在遨遊尋找適切的生存之地,溫室效應影響海洋生態的說法可不是杞人憂天?「只差一度,就可能威脅卵的孵化,改變物種的數量。」慢魚主席、海洋生物學家葛雷柯(Silvio Greco)提醒

溶入的二氧化碳也讓海水越來越酸,即使海水仍呈現鹼性,但酸化會導致部分生物「缺鈣」。葛雷柯指出:「殼體或骨骼含有碳酸鈣的牡蠣、蛤蜊、海膽、蝦、蟹、珊瑚等首當其衝,部分浮游生物也會受到影響,進而牽動食物鏈,改變海洋生態。」

浮游生物是水中食物鏈的起端,也滋養昆蟲與人類,近年來這些「看不見的物種」引起關注,「主要是可以預測魚群的走向,但這些技術與資訊通常掌握資本密集的企業手中,不是一般小漁民能夠負擔。」法國浮游生物學家莫羅(Pierre Mollo)點出,影響浮游生物和漁業發展的不只是洋流,還有「錢潮」。

海洋生物學家葛雷柯,在「慢魚座談」介紹魚類知識以及海洋變遷危機(圖片提供/慢魚官網)
海洋生物學家葛雷柯,在「慢魚座談」介紹魚類知識以及海洋變遷危機(圖片提供/慢魚官網)

熱帶魚現蹤地中海,水母也大量繁殖

一碗魚湯反映地中海的生態演變。位在托斯卡尼(Tuscany)的海港利維諾(Liverno)以魚湯Cacciucco聞名於世,源自土耳其文的名字意指「小東西」,也就是不起眼、不討喜的小魚雜燴而成的窮人菜色。「鹹魚翻身」成為招牌菜後,大廚加入上乘的食材。「1960年代的主角是星鯊,1980年代是小斑貓鯊,在2000年之後則是黑口巨尾鯊。」海洋生物學家賽雷那(Fabrizio Serena)在慢魚的研討會中指出。

地中海只佔全球海域的1%,但擁有約10%的海洋物種。隨著氣候變遷與全球化,侵入物種越來越常出現,最近25年共紀錄了1500種。來自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紅獅子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梭子魚,都在地中海現蹤,水母更是大量繁殖。

外來海綿入侵,母魚早熟比例增加

另一位海洋生物專家巴維斯特雷洛(Giorgio Bavestrello)則指出,固著的底棲生物也出現變化。常用來當清潔工具的石灰海綿在1987年遭細菌感染後大片死亡,取而代之的是來自熱帶的白枝海綿。他揣測,「外來的底棲生物,很可能是隨著貽貝進入了地中海。」

他還觀察到,「地中海的母魚比例增加。」一些雌雄同體的烏魚、鱸魚等,可能因水溫、含氧量或環境荷爾蒙污染,增加了「變性」的機率。當台灣的鯖魚越來越小,研究顯示過去近40年來,北海的沙鮻、鯡魚、黑線鱈等魚種體型變小,最嚴重的「縮水」約三成,主因應是海水上升約攝氏一到二度,讓魚類早熟停止成長

垃圾、塑膠為海洋熱湯「加料」

加溫中的海洋又鹹又酸的,再來點辣味儼然就是「酸辣湯」。雖然少了一味,但多了許多料,尤其是海洋微塑膠。葛雷柯說:「地中海每平方公里約有25萬顆塑膠微粒。」海納百川,工廠的廢水和家庭垃圾都在汪洋中載浮載沉。「海洋的問題,很多是在陸地上造成的。」

YouTube video

國際協調不易,海洋資源持續流失

義大利人稱地中海為「我們的海」,但實際上這片25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被22個國家環繞,跨越歐亞非、各國發展程度不一。解決問題需要對話,可是一起開會都困難重重,中東的敘利亞和北非的利比亞戰亂頻仍,有時甚至無法派出代表。

「以遏止過度撈捕為例,地中海周邊屬於歐盟的七個國家必須遵守休漁和魚網規定。對岸的突尼西亞卻沒有這些限制,」葛雷柯指出。況且一地休養生息復育的魚,很可能游到其他國家的海域。自由貿易則是「漏網之魚」,歐盟近八成海產仰賴進口,許多來自一海之隔的北非。

人定勝天的毅力加上日新月異的科技,巨大的海洋也不得不臣服,拱手讓出資源。但葛雷柯認為,「事實是人類對大海仍舊無知,因此不知道怎樣永續經營。」十多年前為了限漁,科學家耗費數年研究才確定黑鮪魚生態和數量,讓各國談判代表依此協商撈補配額。

歐盟近八成海產仰賴進口(攝影/鄭傑憶)
歐盟近八成海產仰賴進口(攝影/鄭傑憶)

氣候變遷造成文明興衰,大地之母是否原諒人類?

1550年到1700年間的小冰河期導致挪威的傳統漁場冰封,鯡魚大量往南游向北海,荷蘭「因禍得福」奠下海洋強權基礎。氣候變遷造成文明興衰古有前例,現在我們又何必如此在意暖化議題?

「因為過去的氣候變化是自然造成的,當前的禍首則是人類,是我們製造了溫室氣體。溫度如此快速上升,只在12萬5000年前發生過」,費拉拉回答。

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指出,只要氣溫比十九世紀高出兩度,就足以改變地中海生態。可是身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的排放國,美國總統川普仍對支持對抗氣候變遷的巴黎協定舉棋不定。

教宗方濟各在提醒人們小心大自然的反撲時說:「上帝永遠原諒,人類偶爾原諒,但大地之母從不原諒。」至於大海之神,可會寬恕我們?

YouTube video

延伸閱讀

【慢魚串連系列】

破紀錄最熱的2016年│作物歉收 魚群死亡,極端氣候拉大貧富差距

【慢魚串連】當海洋成了塑膠湯│魚肝腸病變腫瘤,塑膠重返人類食物鏈

鯖魚過度捕撈,越來越小!怎麼辦?漁業署:先由業界自主管理

文蛤危機!氣候異常 底土污染,雲林文蛤死亡率四成 台南也成災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