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木材不該缺席,林務局長林華慶:我們保護自己的人工林,砍別人的原始林

導言:台灣禁伐原始林30年來,國內林業隨之凋敝,矯枉過正的法規限制讓林農苦不堪言,近年林務局開始倡議台灣國產木材,將去年(2016)定調為國產材元年,希望重振台灣林業打造國產材品牌,但法規該如何修正,才能兼顧林農生計和生態平衡,成為林務局必須面對的難題。

30年前怒吼,禁伐天然林的里程碑

時間回溯至1988年(民國77年)3月,百位大專院校教授聯署,於植樹節當天在自立早報提出全版「搶救台灣森林聯合宣言」。隔年(1989年)時任《人間雜誌》攝影記者賴春標刊出一系列丹大林區砍伐原始林現場報告,揭露林區砍伐亂象,社會呼籲保護森林的輿情譁然,保林運動展開大串聯,持續關注相關議題。

在這樣的浪潮下,該年政府宣布禁伐全台一級天然林,也就是紅檜、扁柏、台灣杉、香杉、肖楠這五種高貴針葉木的天然林,成為台灣林業重要的里程碑。

人間雜誌二十三期賴清標調查「丹大林區砍伐現場報告」(圖片來源/蔡日興)

保護原始林的共識形成 砍樹被認為是不道德

台灣近30年前宣布禁伐原始林,被視為生態上保護森林的勝利;但30年來,因為禁伐原始林,環保意識抬頭,連帶著每年被允許限量採伐20萬立方公尺的人工林疏伐木也因此幾近停擺,矯枉過正的法規限制讓林農苦不堪言,致使國內林業隨之凋敝、森林因人工林木徒長無法健康循環生長、台灣過度依賴進口木材等問題出現。

在禁伐30年之後,台灣社會是否有足夠的成熟度去面對層次不同的森林難題?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說,「當時整個環保意識衝撞,也讓社會達成保護原始林的共識,但這樣的共識卻演變成現在很多人認為砍樹就是不道德,直接上綱到另一個層次。」

林務局長林華慶(攝影/劉怡馨)

人工林「過度保護」反成負面效應

隨著政府宣布禁伐中高海拔的原始林,人工林也跟著一起被「保護」,林華慶表示,這些人工林其實需要定期撫育、疏伐,政府怕一疏伐就會被認為是砍樹而不敢做,導致人工林長得密密麻麻,樹木搶陽光拚命往上長,造成樹幹抽得長卻不會變粗,而森林底層也很陰暗,沒有有地被植物或是灌木,正常的健康森林應該要有多層次,但久未疏伐的人工林,卻變成非常不健康的森林,生態貧乏、動植物單一化。

「但我們到底要不要、應不應該用木材?」林華慶解釋,木材是可以再生的資源,就資源角度來說,如果生活完全不使用木材,那就表示要用水泥、塑膠,但都是消耗性資源,從挖掘開採到整個生產過程中,消耗非常多能量,而且不會分解,會形成很多廢棄物,如果人類要使用這些材料,做為建築生活所用,相較之下,能夠再生的木材是最好選擇。

台灣林業停擺將近三十年,人工林幾乎都沒採伐,國產木材市場逐漸萎縮(攝影/賴郁薇)

東南亞國家開始保護自己的森林

木材確實是再生資源,也對環境友善,「但我們應該用哪裡的木材?」,林華慶盤點台灣木材97%都是進口,進口量一年達550—600萬立方,主要來自北美、加拿大等人工林,但其中也有不少取自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但這些國家的林木幾乎都是天然林,甚至可能是熱帶雨林,也就是說我們保護自己國家的天然林,甚至人工林,卻在砍伐別人的天然原始林」。

談及此一現象,林華慶強調:「應拉到全球視野去看,台灣必須盡點地球村供應責任,自己去生產些木材。」

既然確定要用可再生資源的木材,也不想砍伐別人的原始林,那台灣到底該怎麼適度開放砍伐?該怎麼預防過去山老鼠肆虐現象?林華慶指出,「現在重點是到底哪邊的木材是可以被使用,而不會造成保育破壞,也能維持水土保持,應該是以分區分級概念,而不是完全不砍伐,」

他放大從國家資源戰略角度來看,「就像是維持糧食自給率一樣,東南亞國家也開始要保護自己的森林,聯合國也會去關注,因為這關乎全球生物多樣性,所以台灣必須維持一定木材生產基地,不然未來就只能去利用更多水泥、塑膠等建材。」

伐木公司在砂拉越當地採伐木材,有些公司遭指控非法盜伐。(圖片來源/Earthsight Investigations)

國有林地180萬公頃,預計開放12─16萬公頃人工林

台灣的森林總面積中,以國有林所占比例52%為最高,目前國有林地為180萬公頃,林務局管理162萬公頃,絕大部分森林都是被保護,以分級分區概念,分成保護區、保安林、森林遊樂區等。

林華慶強調,「保護原始林不只是共識,是已經有法律明確保護著」,未來國有林地最多開放12至16萬公頃,都是早期營造且還有永續經營潛力的人工林,雖然早期人工林不只這個數據,但有些比較位於中高海拔或是位於環境敏感區,有大面積崩塌危機,評估後無法再利用就列為保護區。

法規如緊箍咒,林地只好轉作他用

除了台灣國有林地,私有林地為13.7萬公頃,除了社會氣氛之外,林農想持續生產木材,也有一堆法規要申請,重重限制有如緊箍咒掐緊林農發展。

林華慶表示,林業本身收穫期長,期間都必須不斷投入,過好幾年才會有木材產生,加上各種法規,使得靠林地生活的人不得不改種果樹、茶葉,出現很多違規使用的林地樣態,幾十年來政府無法強力取締,因為這牽涉幾十萬人的生計,那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地方,林務局希望透過國產材產量的增加,提高倚賴森林維生的民眾的經濟收益。在國產材部分,林華慶希望先從還有在經營的兩、三萬公頃私有林林農開始,給予政策扶持,但環境敏感地區還是限制發展。

「在法規障礙上也要做疏通開路,30年前大家都覺得林務局就是在砍樹,而林務局內部也有很多法規相互矛盾衝突,因此我們在人工林永續經營這塊,讓法規可以具有一致性跟邏輯性,簡化申請流程,不是不把關而是簡化,不然過去有些私有林林農,他要申請收穫、重新造林,竟然申請要拖到一年多,等到造林季節都過了。」林華慶說明。

推動FSC永續經營把關,政府補助50%

除了疏通法規障礙,林務局也導入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永續經營相關規範準則,鼓勵林農申請認證,政府會給予50%補助;以中長期來看,林務局也期望建立自己的國家標準,把FSC精神,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等,納到未來國家標準裡,讓大部分林農都負擔得起,不過這還需要時間。

另外,林務局今年也推動國產木竹材「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TAP)」制度,制定「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將於明年上路,盼民眾也從消費端把關,協力杜絕不肖業者盜伐珍貴天然林木,透過國產木材生產履歷溯源的系統,讓消費者知道購買的木材沒有疑慮,未來看到標章就知道木材來源。

林務局率先採用國產材

而在市場端上,林華慶也坦承必須創造需求,台灣民眾使用進口木材比例甚高,且未曾有任何不好的感覺,甚至覺得更便宜,必須去思考國產木材到底有什麼不能被取代?「創造需求之後自然就會有人去生產,沒有市場這些都不會出現,不管政府砸多少錢都沒用,林華慶表示,台灣國產材除了是環保建材外,各有它自然芬芳味道,加上使用國產材也能減少進口的碳足跡,使用國產材才能促進林地林用。」

此外,台灣國產材在紋理、質地上也不輸進口木材,像是相思木有很漂亮紋理,可以做為木板、樂器,林華慶表示,相思木不是台灣特有,但是台灣相思木紋理最受歡迎,建立品牌後絕對有競爭力;而台灣柳衫雖然比日本貴一點,但國產柳杉相較日本來說,更不容易爛,質地紋理也更美,其實台灣國產材有需多優點,現在要努力的事就是行銷推廣。

而在愛用國產材目標上,林務局也以身作則,未來任何林務局裝修,都會使用國產材,且現在森林遊樂區或是文化林業園區,未來若需要使用木材,也會優先使用國產材。林華慶表示,也將針對建築界室內設計師,分對象辦活動,推廣國產材,也希望除了建材,也能用不同形式滲入日常生活,讓民眾知道國產木材,「這是一條很長的路,很困難,但如果不開始就永遠無法達成。」

林農們紛紛指出,國產木材無論韌性、硬度都不輸國外木材,品質很好(攝影/賴郁薇)

延伸閱讀:

開發人工林做國產材,李根政:嚴謹標章規範即可,難題是如何與進口材競爭?

台大林管處處長蔡明哲:環保不是一廂情願,永不砍樹並非永續

台灣木材自給率1% 林業復興元年 人工林重返市場

大馬森林盜伐嚴重 民團呼籲台灣抵制進口

別國的森林砍不完?台灣進口木材3成非法

李根政/如果你是行政院長,國家公園和林務局會放在農業部?環資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