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林管處處長蔡明哲:環保不是一廂情願,永不砍樹並非永續

林務局近年大力推廣國產材,對此,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台大林管處處長蔡明哲表示,開放造林木的政策,剛好切中自己心坎裡,整個台灣的木材利用,已經沈寂非常久,過去祖先傳統建築或是廟宇,六成以上都是木建築,台灣森林覆蓋率60%,就地取材最方便的就是木、竹材,一旦不使用這些木、竹材,整個森林會變得沒有活力。

蔡明哲解釋,以森林健康角度來看,樹木必須適度輪替,整個樹木生長最好時間是20-30年,它跟人類一樣也會生老病死,剛開始生長很快,以碳吸存來說,20-30年是最旺盛的時候,譬如說每公頃某針葉樹林木可固存8公噸的碳,到30、40中年時每公頃變固存6公噸的碳,40、50年後變4公噸,隨著年齡增加,它生病機會也變高,還會有害蟲侵蝕,如果沒有在適當時間伐採下來作為其他用途,它一樣會自然老化、死亡。

台大實驗林(攝影/洪志遠)

砍樹後還會種樹,碳的吸存量不受影響

反對砍樹者多半認為樹木被砍伐後就不會存碳,對此,蔡明哲指出,以被砍伐的林地來說,砍完後繼續永續種植樹木,碳的吸存量是一定的,並不會減少,那塊林地碳循環維持一定;而被砍伐的樹做成木材木構造、裝潢等,木材裡的碳也沒有跑掉,木材裡有50%是碳,所以其實多用、久用木材可以增加碳的吸存,對環境效益大。

以用材角度來看,蔡明哲表示,在各式建築材料裡,只有木材是再生資源,且木質環境視覺上會讓人感到溫暖,同時能調節溫濕度、防紫外線、熱的不良導體,「我常問學生夏天你是要在鐵皮屋還是要木建築裡上課?」

「鐵皮屋熱氣一下就會灌進來,外面溫度35度裡面也是35度,RC建築室內也很快就變高溫,但木材它是有很多空隙的材料,能夠調節溫度,它會先把熱保存在空隙裡,等晚上降溫時才將熱氣釋放出來;而木材也具有調節濕度功能,空氣太潮濕它會吸濕,太乾燥則會放濕,一般建材無法吸收多餘水分,但木材卻能夠做到,以居住性來說,木材絕對是好材料。」蔡明哲說明木建材的特性。

台大林管處處長蔡明哲(攝影/劉怡馨)

蔡:森林需要生生不息

山林是資源本來就該好好利用,只要讓森林生生不息就可以,不用這些木材,它死在那變成枯樹倒木反而可惜,森林一定要經營才會健康,而且它對水土保持、人類身體健康都有幫助,像是芬多精、維持良好空氣等。

蔡明哲舉例,最近中南部空汙嚴重,但觀察pm2.5數據,鹿谷一帶達112μg/m3(微克/立方公尺),但溪頭卻只3、40 μg/m3(微克/立方公尺),「這就是森林功能,可以阻絕污染物質達7成。」但若樹木恆常不疏伐,山林變成垂垂老矣,就沒有這種功能,「並不是說樹木種下去永遠不砍就是永續,真正的永續是生生不息,你不砍讓它自己死掉就沒有永續。」

「台灣社會的環保觀念是比較民粹式的,認為只要砍樹就是不環保,這種民粹觀念應該要透過教育重新宣導,」蔡明哲指出其中的謬誤說,「一般人會認為砍樹不環保,是因為他忘記我們砍樹完後還要去造林,只要在容許範圍內砍伐,砍完之後再種植,其實就沒有破壞環保的疑慮。」

應與樹保團體辯論,環保不是一廂情願民粹

對於反對聲音如何再教育?蔡明哲表示,自己曾看過樹保團體有個問卷,他們都認為樹不要砍,必須盡量保存,但緊接著問題是「你喜不喜歡住在木質環境裡?」回答喜歡的人比例高,「但如果你不砍樹,木材哪裡來?用別國的還是砍樹啊!」,顯現出他們的認知存在很多矛盾,應該要讓他們(樹保團體)知道木材對環境有用,對身體健康也有益。

「我們要把衝突解開,把事實真相告訴他們」蔡明哲直陳,不論辦公聽會、辯論都沒問題,而非一廂情願、民粹式的環保觀念,認為只要是樹就得要保存,這並非正確觀念,我不曉得為何台灣會演變成這些極端的論戰,而沒有一個公平平台可以討論。」

是否準備好面對反對聲浪?蔡明哲表示,這問題很困難,但這些理論不怕被檢驗,也有很多案例可以跟他們溝通,「我一個人的力量不夠,需要結盟形成一股力量,去跟他們對話。」

讓社區走入林業 給山老鼠就業機會

林務局開放部分人工林立意良善,但看守森林的人員一人必須管理1600公頃,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是否會導致山老鼠假借名義去砍伐原始林?

蔡明哲坦言,這確實有可能,以台大實驗林來說,管轄森林有32000多公頃,佔台灣林地的1%,他建議道:「那我們怎麼去做?防止山林盜伐並不是單方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警察抓了就沒事,明天還會有其他人去砍,所以我們跟社區結合,讓社區走入林業,邀過去盜伐的山老鼠參與林業,那他一定要有好處,於是透過增加就業機會,例如在社區開木工班,輔導過去山老鼠成為木工師傅,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好好做作品就會有收入,創造地區就業機會,讓當地變活潑,觀光旅遊業也會跟著發展起來,會吸引很多年輕人回去成立工作室,創造一個跟社區結合的事業。」

台大實驗林,橋是由實驗林木材做成(攝影/洪志遠)

創造木文化底蘊 培育木構人才

曾在德國留學的蔡明哲以德國為例說,他們的森林面積佔30、40%,德國人生活跟森林脫不了關係,一般人吃完飯就去山林散步,每個村莊鄉鎮附近都有一片森林,去吸收芬多精,放鬆心情、舒壓,這是一種森林體驗、森林療癒,自己以前在德國念書時常腰酸背痛,去醫院看醫生卻從不開藥,開的藥方就是去森林療癒、按摩等。

不論德國或日本,都有森林、木材文化,在這樣文化底蘊下,才能好好利用木材,發展生活設計產業。台灣原本也有木文化,但已經式微,必須喚起引起大眾喜歡接著才會使用木材,現在很多人其實沒有木文化素養,所以不會特別想到木材,建築師設計也只會想到RC、鋼構,而不會想到木材,相較之下,日本、德國木文化興盛,木匠不僅收入高也受人尊敬,跟台灣工人的現象差很多。

面對台灣木構造人才、文化消失、蔡明哲建議,以教育上來說,可以開設永續建築學程,結合相關科系,像是森林系以材料角度、建築系以構造角度、土木系以結構來看,於實際產業結合,縮短學用落差,最近這幾年土木系、建築系也越來越重視木構造,以前開設木質構造建築課程,都只7、8個學生,而且都是森林系,現在則有30人修課,且一半人數都是土木系和其他科系,顯示木材越來越受重視。

「現在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有一棟老建築要拆掉重蓋,而得標的人是要採用國產材做木構造的建築師,明年設計完蓋出來之後,將成為未來很大標竿,可以作為教學推廣用」,蔡明哲說,「不只造型漂亮,其中符合綠建築多少項治標、固定多少碳、對環境影響正面等,都可以在遊客觀光時導入知識,讓大眾更能了解木材利用。」

此外,木材不僅只能用於裝潢,甚至可以蓋建築,以前他們說造林木密度太小無法蓋橋樑,但在溪頭就用台灣柳杉蓋了一座橋,事實證明木材的力學是足夠的。木材除了作為建築材料使用,其實也可以落實在生活裡,透過許多類似例子逐一去教導民眾認識木材,建立起台灣的木文化。

延伸閱讀:

國產木材不該缺席,林務局長林華慶:我們保護自己的人造林,砍別人的原始林

開發人工林做國產材,李根政:嚴謹標章規範即可,難題是如何與進口材競爭?

台灣木材自給率1% 林業復興元年 人工林重返市場

大馬森林盜伐嚴重 民團呼籲台灣抵制進口

別國的森林砍不完?台灣進口木材3成非法

李根政/如果你是行政院長,國家公園和林務局會放在農業部?環資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