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借鏡日韓 基改作物汙染疑慮不容小覷

文|陳儒瑋

兩週前剛落幕的「台日韓食刻學校午餐與反基改行動」工作坊,來自韓國的「全國反GMO行動」執行委員長吳世英,以及代表日本「我們不要基改食品!運動」的天笠啟祐老師,不約而同的談及自家國內基改作物汙染環境的案例及民間發起的公民行動。

由於目前台灣、日本及韓國等三個國家都沒有種植任何基改作物,因此韓國及日本的基改作物汙染案例,確實值得台灣深思及借鏡。

韓國

吳世英執行委員長表示,2017年五月韓國爆發基改油菜汙染事件。原定六月舉辦的「太白市油菜花節」在官方例行檢驗中,發現園區出現基改油菜,活動因而被迫取消。後續調查指出,汙染源頭來自中國進口油菜混入有繁殖能力的基改油菜種子。2016 1月起,韓國共從中國進口79.6噸油菜,其中有32.5噸則疑似遭混入基改種子,其中更有464公斤流入小規模交易市場(註一)

同年八月,韓國Hansalim合作社聯盟募集社員組成「國內自生GMO調查團」;十月,Hansalim與國會議員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提出包括資訊透明、擴大調查、加強審查、提供補償與基改原料完全標示等五項訴求,但官方至今並未積極回應。

圖說:2017年10月16日基改油菜調查發表記者會(提供/吳世英)

對於政府的消極處理模式,吳世英執行委員長則說,目前民間仍然持續自主調查行動,並積極督促主管機關採取因應對策。

日本

代表日本全國民間聯盟我們不要基改食品!運動」的天笠啓祐老師則說,十多年前日本反基改民間團體於廢棄加油站或沿著港口通往市區的道路兩旁發現整排野生油菜,因而開始召集民間志願者發起全國性的調查行動至今。

今年三月我剛好有機會至名古屋拜訪「遺伝子組み換え食品を考える中部の会(基改食品想想中部之會 )」,並承蒙他們帶著我進行半天的野外自生基改油菜調查工作。當天共採集了八個樣本,其中有一項快篩檢驗呈現耐嘉磷塞的陽性反應,證實基改油菜汙染確實存在。

圖說:油菜樣本經快篩試紙檢驗呈陽性反應(攝影/陳儒瑋)

該會召集人河田昌東老師表示,他們於2004年從愛知縣名古屋港及三重縣四日市港展開首次行動,而自2008年起,固定每年於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至今已持續十四年的時間。「我們與全國各地方團體會定期彙整基改汙染調查資料、公布數據並呈交農林水產省,不過主管單位都不願意正視汙染問題。」他如此說道。

圖說:河田昌東老師解說路邊採集的野生油菜(攝影/陳儒瑋)

此外,他也表示隨著多年來持續不間斷的調查行動,越來越多新的問題也跟著慢慢浮現。像是耐嘉磷塞與抗固殺草基改油菜彼此間、或是基改油菜與當地非基改油菜、雜草或野菜間的雜交日益頻繁,出現一些不知該如何歸類的品種。另外,經試紙快篩結果呈現陰性的樣本,經過進一步檢查之後發現實際上是陽性反應,這樣的情況也變得更多。

東亞三國互為借鏡攜手結盟

圖說:2018年台日韓反基改運動連線宣言簽署現場(提供/校園午餐搞非基)

日本語與韓國的這些案例都一再的提醒著我們,基改議題關乎的並不僅只是人體健康或食品安全,還牽涉到環境生態與糧食自主等重要面向。

就如同台日韓三國民間反基改團體甫簽署的「2018年台日韓反基改運動連線宣言」中所述,基因改造作物首度商業化上市至今超過二十年,黃豆、玉米、棉花、油菜四大項基改作物及食品充斥於民眾生活之中,對環境生態、人體健康、糧食主權、國際貿易等面向,皆帶來相當深遠複雜的影響。隨著掌握基改種子的跨國企業透過合併擴大壟斷版圖,加上使用新一代基因技術的生物可能在不受監管的狀態下進入市場,對人力與資金都相對短缺的民間反基改運動組織來說,唯有透過國際結盟,方能加強阻止基改入侵生活的力道。


註一:數據來源為2018年5月8日吳世英執行委員長於工作坊的簡報內容。

本文改寫自《基改作物汙染帶來的環境危機》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