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產加工品的原料化,為臺灣原創角色IP注入新生命!

今年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狀況,身為農產加工業者的我們感受絕對不下於農民:部分農產品的產地價較往年低了五成、更多不同品項的農民詢問加工合作、加工的對象也從格外品變成一般品。過剩的問題不消說,已有諸多專業的見解,本篇想討論的是,如何透過加工為農產品尋找新的出路。

《格外農品》於2015年創立,目的是善用產地的「格外品」製成加工品。「格外品」名詞源自於日文,形容「規格之外」的農產品,例如過大過小、賣相不佳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有時候反而更適合加工用途,比起台灣多用NG品、次級品來形容,「格外品」這個詞顯得中立與平等多了。而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像是今年因為過剩而價格崩盤的鳳梨、香蕉、火龍果等,就成了第三種格外品。

我們尋找能夠分級明確、穩定供貨,並取得安全用藥驗證的農友,採購其格外品製成100%無人工添加物的果醬,這個選擇看似普通,但不同的是,經過兩年的市場評估,我們逐漸將原本的B2C轉向B2B販售模式,也就是讓果醬也成為其他產品的原料,例如,飲料店的果茶、咖啡店的甜點、早午餐店的佐料等等。而有這樣的轉變,其實也拜食安問題之賜,開始有更多店家尋求更安全與天然的原料供應商,同時我們調整了生產模式,更大幅度增加了農產品的採購量,並朝向全年供貨的方向邁進。

改變帶來了新契機!今年四月,自產數位內容的品牌《臺灣吧》與我們聯繫,提出希望結合旗下五個臺灣特有種角色IP和在地水果,共同研發產品,幾經討論後,確認商品為「水果氣泡麥汁」,包含金鑽鳳梨—台灣黑熊、舊北蕉—台灣獼猴、Eureka黃檸檬—石虎、大紅紅龍果—帝雉、以及豐香草莓—櫻花鉤吻鮭等五種組合,並委請專業酒廠將果醬與白麥汁依比例充分調和,沒有香料、檸檬酸等人工添加物,製成無酒精飲品。

這支商品,不僅呈現農產加工品作為原料應用的多元性;也將關注農業的對象延伸至年輕族群,對於未來鼓勵青年從農或農業行銷都是幫助;甚者,台灣獼猴日前甫從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再次引發人類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存的討論,透過這次的商品效應,也盼能引起更多人重視臺灣部分物種的生存困境。

農業不僅僅是生命的產業,亦是國際貿易的籌碼,期盼政府除了致力於農業的產銷平衡外,也能實質協助加工業者投入在地農產品的研發與行銷。

※註:角色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指原創角色的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