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每一個留守在農村的人│《上下游》榮獲2018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 感言

前言:《上下游》2018年入圍三項卓越新聞獎,最後以《北農台北果菜市場休市風暴系列報導》榮獲今年的即時新聞獎,能在眾多優秀的新聞作品中贏得評審青睞,贏得國內最重要的新聞大獎,我們感到非常榮幸與感謝。

回顧今年3月,駐紮農村的記者李慧宜獨家揭露了北農休市造成的農業震盪,面對這個事件,《上下游》並不見獵心喜,我們對這個危機非常擔心,更希望在發布新聞的同時也能盡速解決問題,減輕對農民與拍賣市場造成的傷害。只可惜,後來事件一發不可收拾,尤其在政治上的發酵簡直使得「北農」成為2018年一整年裡新聞的最夯關鍵字。

今年是北農成立的第45年,也是北農第一次被社會如此高度關注甚至放大檢視,也讓台灣社會開始發現,「原來農村離都市那麼近」、「原來農村的以後跟都市的未來息息相關」,希望上下游的得獎,可以提醒台灣社會,農村跟都市的關係密不可分,而北農扮演全台灣最大拍賣市場的角色,更有無比的責任,要兼顧農業發展和消費者權益。

《北農休市》系列報導由記者李慧宜、劉怡馨、賴郁薇共同完成,以下為主筆記者李慧宜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心情。

第17屆卓越新聞獎頒獎現場,因記者李慧宜忙於農事由上下游同事蔡佳珊、劉怡馨上台領獎
評審對北農休市新聞獲獎的入選理由

站穩農村,願孩子不要漂向他鄉

2018年11月28日,一早,草草把孩子們搞定送去學校,就開始忙農事。婆婆在田裡摘番茄,我先張羅菜園裡的大白菜,接著才開始把老人家摘好的番茄分級包裝好。一切得在下午四點前完成,因為孩子下課回來後,我的時間就不再只是我的時間了!

這陣子,隔壁鄰居經過園子都會問我,怎麼最近都沒有看你出去跑新聞?我只能尷尬地笑著點頭。連今天頒獎典禮我也沒能北上,請同事代為領獎,畢竟老天爺不等人,農作物成熟了就要趕緊採收出貨,換來全家溫飽。

嫁入農村的大家庭,我們家三代同堂,上有老人家、下有稚兒,而我是長子的妻子,家事、農事、家族的各種眉角瑣事,我都不在行,可是我別無選擇。我必須全力投入,讓自己在農地上生根發芽,否則以後我的孩子們長大後,也勢必跟大多數人一樣,想要漂回農鄉的時候,家和土地已不復存在。

嫁入農村後,身兼記者、農村媳婦與媽媽的李慧宜(攝影/曾宏智)

投入媒體工作20年,農業議題長期遭漠視

我大學念的是政治,一直對公共事務有高度興趣,但是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我決定離開政治圈投入媒體圈,至今已經邁入第20年。這段時間,在公共電視服務17年,2016年四月離職後,我從此成為一個半農半X的自由記者,同時加入《上下游》新聞團隊負責南部特派,並與公視《我們的島》定期合作。

在公視服務的那段時間,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日子,會接觸到農業議題,主要是製作人兼好友于立平不斷支持鼓勵,我才敢放下天龍國的一切走進南方小鎮美濃,進行長期的蹲點採訪。這一年,是2006年。

2008年12月,立法院一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條文中關於地目變更的條件和農村花園景觀化的定位,很可能對農村產生重大衝擊。於是我製作了一小時的系列報導-「農村的生活遊戲」,並為公共電視獲得隔年2009年的「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回想彼時,農業議題在新聞圈根本不成氣候,更不足以跟政治線、財經線、體育線、、、平起平坐。印象很深刻,我在南部跑新聞回到台北進行後製時,就時常遇到別組的同事會笑著問我:「這次又出去拍農村曲了啊!」

農村,給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如此,可是,長期在農村生活的我,明明知道不是這樣,尤其是2009年婚後定居美濃,我更覺得,農業的現況直接影響都市人的食物安全、整個國家的土地使用、大自然生態環境的永續健康,可是為什麼台灣社會卻對農村無感、對農業不認識、對農民也僅止於同情。明明,大多數的台灣人都出自農村啊!

經常自問「農村,你好嗎?」

2016年12月,我寫了一本書叫做「農村,你好嗎?」自序裡面寫道:「無聲的海嘯,席捲農村,從來沒有緩下腳步。包含全面水泥化的水圳田埂、灑遍農藥化肥除草劑的土地、怪手山貓濫墾肆虐的山坡地、過度觀光化或去脈絡化的文創和體驗活動、出不了家或返不了鄉的青壯年、獨居三合院的老人和困守祖田的老農、單打獨鬥的婦女農工體系、嬰幼托育和兒童教育資源的缺乏、大家庭秩序的崩解與毒品入侵、在地語言和傳統價值觀的流失⋯⋯」

「而在我個人的小小天地裡,也是暗潮洶湧捲起千堆雪。先天上南腔北調的差異,暗示我的北客身分以及成為本地人的門檻;育嬰留職停薪的工作調整,代表我失去獨立自主的經濟能力;友善環境農法與自行銷售的嘗試,更一次一次讓婆家的生產模式面臨人力重組、主導權轉換的挑戰;當然無法避免的,還有傳統農村中人云亦云、耳語傳播的質疑與指責。更別說兩個孩子陸續出生,我被洗衣服、洗碗、居家打掃、換尿布、餵奶各種瑣事,夫妻間的家事分工,還有孩子們的爭吵、尖叫、哭聲,團團包圍緊緊困住。」

「外部與內部的挑戰,紛紛如浪湧向我的人生下半場。都市朋友們一臉疑惑地問,『妳還好嗎?』我通常笑笑輕鬆帶過。因為我心裡有更多問號,總結一句是『農村,你好嗎?』」

至今這些自序的字字句句,依然時常敲打我的內心。

農業需要調整體質,感謝每一個留守在農村的人

得獎跟選舉一樣,都是一時的小事,回到日常還是有重要的事。農村、農業、農民等「三農議題」逐漸受到社會重視與討論,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事。

台灣的農業長期以來受到國家政策牽制,從早期種稻只能低價賣給政府,讓國家出去換外匯,一直到農地、山林、水源都被視為經濟發展的資源,任國家予取予求;又因長期經濟結構偏向工業出口,壓低農產品價格以維持低薪的勞動結構,正如北農的兩大股東──農委會與臺北市政府的拉扯,究竟該以維護產地利益為先,還是平穩菜價以免政局波動?一直未能獲取平衡。

在不平等的發展結構下,為了安撫農村不滿,國家持續透過補貼或現金救助等方式施以小惠,導致農業過度依賴政府,甚至發展出賭性堅強的產業性格,從香蕉高麗菜,價格波動年年上演。何時台灣農村才能走出自立自強之路?有待大家共同思考。

最後,我特別謝謝每一個留守在農村的人,謝謝農民餵飽大家、幫大家守護台灣這片土地。也謝謝另外兩位夥伴郁薇和怡馨,還好有你們守住北農現場,這一系列的新聞才完整!

《上下游》,一個從農村裡長出來的獨立媒體!大夥一起加油。

延伸閱讀:

《北農台北果菜市場休市風暴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