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與廚餘之戰08》(新竹苗栗)全台廚餘生產、去化量能總盤點

假若非洲豬瘟明天就爆發,廚餘立刻成為戰場,各地準備好了嗎?《上下游》聯繫各地環保局處取得第一線資訊,本文針對苗栗、新竹縣盤點,其他縣市請閱讀專題系列

(背景說明:以下廚餘回收數字為官方統計,但不少廚餘養豬業者表示,官方對廚餘的統計數字並不精確,因為廚餘在回收過程長期存在著「以多報少」的狀況,民間業者開著小貨車、上面載有廚餘桶,就這樣四處收受,多為家戶、小吃店和夜市,未必列入統計,請讀者參酌。)

苗栗縣:廚餘量約107噸,若禁用廚餘則採焚燒

苗栗縣環保局發言人蔡政勳表示,苗栗縣家用廚餘(一般廢棄)數字統計起來為41噸,部分地區生熟廚餘並未分類,交由十八個鄉鎮公所的清潔隊回收後,會在各自鄉鎮公所的堆肥場將廚餘作堆肥使用,而從餐廳(事業單位)回收的廚餘量為66噸,通常是由養豬業者回收餵豬,兩者相加共約107噸。

苗栗縣共有127個廚餘養黑豬場,為全台排名第六。若未來禁止廚餘養豬,苗栗縣將如何因應?蔡政勳表示,短期內會回歸至各個鄉鎮公所作堆肥,目前41噸的家戶廚餘平均每個公所處理約2.7噸,再加上事業單位的66噸,環保局評估每個公所最高能處理到10噸應該沒問題。若以長期來看,仍必須配合焚化爐去化。

針對焚化爐燃燒廚餘是否產生戴奧辛的疑慮,蔡表示,戴奧辛的產生主要是合併塑膠物的燃燒,焚化爐備有二十四小時的監控設備,排放氣體若有異常會即時通知,因此並不擔心。但若是境內爆發疫情,豬隻的屍體化製又該如何處理?蔡表示,焚化爐有不能焚化屍體的規定,且建置當初也沒有納入化製屍體的設計,所以並不會排擠到垃圾的處理量能。

新竹縣:家戶廢棄物每日30噸,但許多廚餘自行流通無法掌握

新竹縣環保局副局長羅仕臣表示,目前清潔隊家戶回收(一般廢棄物)量每日為30噸,不過真實數量高過於此,因有許多無法計算數量、流通在養豬場的廚餘,來自家戶和餐廳都有。

羅說明,新竹因為鄉間農村的生活型態為主,許多家戶自己的廚餘都會自行拿去餵雞餵鴨,甚至有很多是養豬場在附近放一個桶子,四周民眾晚上七、八點吃飽飯後把廚餘倒進桶子裡,養豬場就把桶子拿去餵豬了,一般垃圾回收都是四、五點,根本也收不到。如果是市中心、或是竹北社區,清潔隊就比較收得到。

新竹縣在去年(2018年)七月之前,收回來的廚餘都是送到轄內的一座堆肥場處理,一天可以消化20噸。年中時,因為進行設備整修,目前是停止運作,全數交由給養豬業者。而餐廳業者目前也都是把廚餘交給已申請過「再利用檢核」的養豬場。

堆肥場目前歲修,且無焚化爐,若進廚餘僅能挖洞掩埋

新竹縣內廚餘養豬場高達215場,為全國排名第三,過去廚餘高度仰賴養豬業去化,若全面禁止廚餘養豬,新竹縣將如何因應?羅仕臣表示,堆肥場整修過後最高能夠處理每日六十噸的量,不過這要等到今年(2019)七月才有辦法開始運作。若是在這之前禁止廚餘養豬,轄內沒有焚化爐,可能會先進行脫水後,挖洞掩埋。對於廚餘去化,他坦言「我們其實也很苦惱可以怎麼做。」

羅表示,新竹縣內多為小型養豬場,去年十二月進行設備稽查時,養豬戶皆有蒸煮的設備,也都有跟農政單位申請畜牧登記。「傳統上他們(養豬戶)一定都會蒸煮,因為不煮,他的豬吃了也會生病,養豬也會希望牠長得健康。」但這些小型養豬戶的養殖頭數,多數僅是二十幾頭、五十幾頭,現在要通過再利用檢核,有很多文件提交、上網登記,小型豬農根本提不出來。羅表示,目前環保局在第一次稽查時已初步了解各個養豬場的狀況,目前就是不斷宣導。

新竹縣廚餘除養豬外,也送進堆肥場,但目前堆肥場因歲修暫時停止運作(圖片來源/新竹縣環保局)
新竹縣廚餘除養豬外,也送進堆肥場,但目前堆肥場因歲修暫時停止運作(圖片來源/新竹縣環保局)

專題文章:

  1. 防疫與廚餘之戰 01》直擊廚餘養豬,豬農:這是我們的生命財產,我們比任何人都怕中鏢!
  2. 防疫與廚餘之戰02》豬農內戰:廚餘養豬風險高又落伍 VS 廚餘除高溫蒸煮可再細緻分類
  3. 防疫與廚餘之戰 03》專家意見:要用廚餘就要做到100分,不然就離開產業!廚餘區分有肉無肉降低風險
  4. 防疫與廚餘之戰 04》廚餘禁令急就章,環保署跳腳「豬瘟還沒進來,國內已經一團亂」
  5. 防疫與廚餘之戰05》堆肥的機會與挑戰!在地廚餘分散製作,連大安森林公園都可以
  6. 防疫與廚餘之戰06》全台廚餘生產、去化量能總盤點(六都篇)
  7. 防疫與廚餘之戰07》全台廚餘生產、去化量能總盤點(雲林屏東)
  8. 防疫與廚餘之戰08》屏東有話說:廚餘禁令衝擊黑豬產業鏈,非廚餘飼料也需關注
  9. 防疫與廚餘之戰09》廚餘轉發電威力強,日投250公噸廚餘,預估年產六萬家戶用電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