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13萬家農地違章工廠影響台灣經濟命脈,但臨時工廠登記證即將在明年六月到期,面對此波工廠輔導法修法,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日前宣示三大方向。第一,農地不得新設工廠。既有工廠不得污染、不得危及公安,如有違反嚴予取締。第二,臨時登記的七千多家工廠,明年到期後可以繼續經營,並優先輔導。第三,長期群聚無污染的工廠就地輔導,不需要另尋土地遷廠。並且承諾政院版工廠輔導法修正草案今年三月將送至立法院審議。
經濟部立場認為目前違章工廠佔據農地近1.4萬公頃,也無法恢復農地使用,不如朝向高污染者遷廠、低污染者有條件合法化,確保農地不受污染。而農委會則強調,保護農地為優先目標,低污染違章工廠合法化的前提為,不得有新增違章工廠,且高污染必須遷廠。
不過,環團卻認為,低污染工廠標準模糊不清,連瀝青、鑄造業都算低污染標準工廠,如何確保不會污染農地?且目前七千多家臨登工廠,政府都難以一一查核,未來若開放以戊種建築用地就地合法,政府有能力去稽查?「環團絕對無法接受,反對到底。」
新聞背景:根據農委會普查,農地上的違章工廠數量在13萬家以上,其餘遭占用的農地也突破17%,更有上千公頃農地受重金屬污染。2010年《工輔法》修法新增「臨時工廠登記」(簡稱「臨登」),規定2008年3月14日以前既有違章工廠,在符合一定條件下,可申請臨登繼續運作不受罰,由政府輔導合法。輔導期限將於2020年6月2日到期,8年過去,僅10件合法過關,50件遷廠,而農地違章工廠卻每年增加五、六千家,不少立委要求展延輔導期,環團批評形同對違章工廠大放水。
經濟部方案三階段 全面納管、特定工廠登記證、申請變更地目
目前先由經濟部提出初版政院版方案,2016年5月20日後的農地違章工廠,採取即報即拆、斷水斷電。2016年5月20日前的農地違章工廠,高污染業者必須遷廠或轉型。低污染業者,若為中大型群聚,採新訂都市計畫及開發產業園區,未來納入城鄉發展區;若為低污染零星工廠,則分為三階段輔導。
第一階段為全面納管,低污染工廠皆須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高污染必須遷廠。第二階段,特定工廠登記證每兩年換照一次,必須符合相關規範、繳納回饋金。第三階段,取得特定工廠登記業者可提交計畫書,申請變更地目為「戊種建築用地」,成為合法工廠。但必須繳交土地價差等回饋金,且不得任意更改產業類別、交易買賣。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科長雲瑞龍解釋,不論臨登或未登,只要是520前的工廠採全面納管,中高污染必須遷至工業區;低污染必須符合環保、消防等規範,申請特定工廠登記證,每年或每兩年繳納一次回饋金,按照面積規模,二至十萬不等。「但可以再討論是否提高金額。」
雲指出,今年將補助地方政府全面清查農地違章工廠,把確切家數、產業類別、位置等,一次盤查出來。「我們強調全面納管,給它個特定工廠登記身份,不讓它四處亂竄,針對這特定對象特定管理。」
根據農委會公佈圖資平台,圖中紅色點均為農地違章工廠,彰化台中分布密集
十年後是否再度放寬?經濟部:目前無法回答,現在認真面對問題
雲瑞龍表示,政府列管的1.1萬家未登工廠中,98%為低污染工廠,金屬加工、機械業者,佔約三成。而中、高污染約佔2%,「已經在輔導轉型、遷廠,數字會降下來。」不過,對於七千多家臨登工廠,他也坦承,九年來輔導合法效果不彰,僅十件輔導就地合法成功、近五十家遷廠。
「業者付出很多心血改善,要按照法律規定申請新辦事業計畫,經過地方、中央審查,並劃設公共設施、回饋金等,非常嚴苛的條件,土地才能從一般農業區變更為丁種建築用地。欣大園藝走向合法化,連廠房、建設就花了兩、三億。」
經濟部立場朝向:這些農地違章難以變回農地,應將高污染業者遷除,低污染工廠透過環保、消防、水利等標準,讓其變成無污染,符合環保規定後繼續在農地上營運。
違章工廠牽涉台灣經濟命脈,但外界質疑難道政府每幾年就要來一次放寬、合法嗎?雲瑞龍回應,「工廠輔導法確實有不好的問題。」當初開放申請臨時工廠登記、免罰,但七年過後,發現無法解決,就再延三年,到明年即將到期。「免罰期這段時間,無法輔導合法化,不希望一延再延,應該面對、處理問題。」所以經濟部畫出一條紅線,520後不得新增、520前全面納管。
「十年後這條紅線會不會往後移?我無法回答,但現在我們是認真面對問題,不這樣解決,有更好的方式嗎?難道要再破壞1.4萬公頃農地劃成工業區,把工廠全部遷過去嗎?這跟保護農地理念相違背吧!」
陳吉仲:保護農地為優先目標
「農委會保護農地絕對列為最優先目標。」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依照院長大方向指示,520之後不得有新增農地違章工廠,絕對執行即報即拆,地方政府不配合拆除,就由中央下令將該違章工廠斷水、斷電。「沒有新增違章,農地才能被保護住。」高污染工廠也必須從1.4萬公頃的農地上遷離,才不會污染農地、農產品安全。「在這些前提下,才能容許農地上低污染工廠,按照相關規定合法化,但最多就是現在被違章佔領的1.4萬公頃,不能再額外增加。」
然而,過去雖宣稱520後即報即拆,各地違章工廠仍不斷新增。前國民黨立委王惠美接任彰化縣長後,當地更是出現搶建潮,環團舉報彰化11家違章工廠,不僅未拆除,甚至繼續擴建。臨登工廠業者也坦言,附近違章工廠繼續蓋,反正政府也不管,「只要過個幾天連假,馬上就長出一棟了。」
即報即拆為地方政府權責範圍,以過去經驗來看,成效不彰。雖然此次修法方向朝向由中央直接下令斷水、斷電,使其無法運作,避免過去中央難以施力困境。但環團不免質疑,中央政府如何有足夠能力稽查,未來是否能如預期中執法,還未有定論。
環團:「這如果拍板定案就是大放水!」
針對經濟部提出的第三階段,新增「戊種建築用地」,特定工廠可申請成為一般合法工廠。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專員吳其融直批,「這如果拍板定案就是大放水!」環團並非要求違章工廠全部進駐工業區,但必須要有相關配套讓這些違章工廠挪移、聚合,不論要花幾年時間,至少政策要往這方向推動。
「不能因為農地上有工廠,就大放水、大退步,訂一個戊種建築用地,即使說每兩年要去對照一次計畫,但國家系統做得到?打算花多少預算,實務執行上根本做不到,政府不能提不負責任的方案。」「這方案就是擺爛到看不到終點,對台灣農地是一種羞辱。」
針對低污染有條件就地合法、高污染遷廠,吳其融則質疑,2011年經濟部將中、高污染工廠定義,從50項刪減為36項,其中鑄造業、瀝青業等,均認定為低污染。「這低污染標準,跟社會大眾認定不同,政府在打模糊仗,不說清楚低污染標準。」他強調,哪些產業別作為第一波放寬,可以再討論,像是木工就較無污染疑慮,「但政府沒談清楚。」
吳指出,「違章工廠」變成「特定工廠」,改個名稱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繼續延宕。應該針對七千多家臨登優先輔導,由政府挹注資源,透過財務借貸優惠,輔導其進到工業區或是在地規劃,這才合理。其餘列管的未登工廠,也在輔導臨登的經驗下,逐步接受輔導。「但要以戊種建築用地就地合法,環團絕對無法接受。這是大家一起違法欸!為何不是讓大家慢慢不違法?」
工業用地十年漲價一倍多,放任廠商炒地皮
對於違章工廠業者紛紛提出工業用地天價,根本買不起,吳其融認同廠商現況為難,「但這到底誰出了問題?工業用地十年翻漲一倍多,政府要不要處理?放任廠商炒地皮,連農地也被炒作。」他強調,違章工廠代表諸多環節出錯,政府要如何畫出一條路徑,挪移、投注資金拆除廠房恢復農地,逐步輔導業者合法化。
吳表示,「應該要提出真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說這些農地都爛了,就不用做事,台灣不該是這樣的社會。」若真的放水就地合法,變成各個產業在農地上亂竄,農工區位混雜,造成環保、食安疑慮,同時政府更難以管理。
吳重申,若真的走向戊種建築用地合法化,「我們反對到底。」政府人力完全不足以去查核,連七千多家臨登工廠都無法一一查廠。他表示,政府應該好好拉出框架,好好輔導違章工廠業者,再去談未來合法化,「不能把台灣農地、環境,踩在腳底下。」
農地違建在各鄉鎮田間放眼可及且越蓋越多為何? 業者篤定認為政府不會拆就算被舉報也可以靠關係緩拆,現明確訂定105年520之後新增未登記工廠,將斷水、斷電並拆除。若地方政府不作為,中央可逕予依法停水、停電。多少有嚇阻新增農地違法加蓋廠房之效果.
哪天連農地順變都炒一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