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花蟹三點蟹石蟳終於進港!萬里蟹去哪裡?缺少精確統計,難做科學研究

每年步入秋天後,萬里區成群的捕蟹船乘風破浪在西北漁場與大海拚搏,饕客也等著大啖活蟹美味。然而去年萬里蟹出沒無常,10月份仍不見蹤跡,直到產期尾聲的11月底、產量才出現一絲曙光,12月終於進入大出,「等了一整個冬天、終於來了!」漁民興奮的說著。但是這波產量能維持到何時?無人能預測。

面對整體產量下滑、以及在產期前期上演「螃蟹失蹤記」,萬里蟹的資源數據備受關注。究竟台灣一年捕撈多少萬里蟹?因未落實完整卸魚申報,官方統計數字與實際捕撈量,差距將近3─5倍。

統計數據失真加上缺少科學研究,對於萬里蟹「報到時間」一年比一年晚的現象,除了歸咎於氣候異常,似乎難有更積極作為。長年習慣看天吃飯的漁民始終保持樂觀性格,但也透露無奈,總是說:「老天怎麼來、我們就怎麼接應,海上一直都是這樣的。」

12月終於等到萬里蟹大出,漁民在港口忙碌分選萬里蟹。(提供/新北市漁管處)

「螃蟹不會記得現在是幾月,牠只看水溫夠不夠冷。」

「萬里蟹」包含三大類海蟹:花蟹、三點蟹和石蟳,台灣近海捕撈的海蟹有八成都來自新北市萬里區,轄內共有野柳、東澳、龜吼、萬里等四座漁港。70艘捕蟹船聚集在鄰近的「西北漁場」(即新北市富貴角外海),這裡位於冷暖流交會處,同時是塊深達近百公尺的沙質海底,環境得天獨厚、盛產各式海蟹。

為了與進口蟹、養殖蟹做出區隔,101年新北市政府將萬里蟹品牌化,強調「尚青」的本土海產形象。「秋天到了,蟹就肥了!」每年9月到11月為捕蟹旺季,10月中旬則是產期高峰,新北市政府舉辦萬里蟹促銷活動,有活蟹直送野柳、富基、龜吼市集,餐廳裡擠滿買蟹人潮。然而去(108)年剛步入產期,萬里蟹捕撈量卻異常低落,不少消費者發現螃蟹價格翻了一倍,中華漁業漁船協會理事長吳兩成也坦言,首批產量在11月下旬才浮出,去年萬里蟹觀光節辦得十分辛苦。

「螃蟹不會記得現在是幾月,牠只看水溫夠不夠冷。」吳兩成指出,近年氣候持續炎熱,可能是海水升溫導致生態改變,往年8月就抓得到螃蟹,前年到9月多才有蟹群出沒,去年更慘、10月份還在穿短袖,捕蟹船只好期盼天氣早點冷下來、否則螃蟹可能就不來了。

中華漁業漁船協會理事長吳兩成手上拿著蟹籠,解說漁民如何誘捕螃蟹。(攝影/林珮君)

東北季風強勁難出海  最怕螃蟹「晚來、早走」 

在萬里擁有九艘捕蟹船、經營捕蟹產業超過60年的「練家班」,家族第三代接班人朱冠宇也說,通常氣溫越低、螃蟹就越多,在去年11月以前,各漁船的成績普遍不好,一趟捕獲量1─2噸就算高標,9月時出海一趟甚至只有300-400台斤的收穫,「好幾個蟹籠裡都只有一隻,而且花蟹特別少,跟三點蟹的量大概是1:10。」

「我們最怕螃蟹季『晚到、早結束』,這樣真正的產期可能只有12月一個月而已。」好不容易盼到北台灣在11月中旬過後稍有涼意,數波冷空氣接著報到,無奈強勁的東北季風導致出海困難,「螃蟹季終於來了,卻無法出船,痛苦阿!」中華漁業漁船協會秘書長顏福清調侃說道。

第三代捕蟹漁民朱冠宇(右)與父親。(攝影/林珮君)

萬里蟹12月報到  漁民嘆:終於來了!

所幸前往他地「避暑」的萬里蟹,在去年底陸續回到西北漁場。隨著東北季風持續發威,萬里蟹跟著涼冷海水南下,吳兩成欣喜表示,12月中旬過後萬里蟹終於進入大出,「等了一整個冬天、終於來了!」加上天氣好、海象平穩,漁船主幾乎回港卸貨後又再度出海,當地店家也加碼延長促銷活動,慶祝萬里蟹豐收。

年底的萬里蟹捕獲量明顯比前一個月來的多,產量上升、價格也跟著回穩。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簡稱「新北漁管處」)表示,根據龜吼漁夫市集的市場價格顯示,去年12月以前,花蟹市場均價每台斤552元、三點蟹322元、石蟳275元;而月底產量大出後,萬里蟹價格也回到往年產期價:花蟹均價(每台斤)452元、三點蟹335元、石蟳275元,先前漲幅約一成。

新北漁管處邱主任指出,價格變化隨產量調整、全是市場供需決定,去年9、10月捕撈量雖不如往年同期多,但是價格並未有太大波動。

萬里蟹捕撈申報量300-500噸  漁民:至少1,200噸

氣候異常、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導致整體漁獲量減少是不爭的事實,相對於其他物種,甲殼類產卵量大、生長快速,資源回復力算是不錯,但不少漁民仍反映,對比五年前隨便一抓就有3噸(以一艘船上有10組捕蟹籠計算)入手,現在產量大約少了四成;擁有三十年捕蟹經驗的吳兩成更直言,十年前出海一趟就算捕獲5噸也不足為奇。

面對整體產量下滑、以及在產期前期上演「失蹤記」,萬里蟹的資源數據備受關注。究竟台灣一年捕撈多少萬里蟹?根據新北漁管處取得的卸魚申報統計,105年萬里蟹捕撈量454噸、106年750噸、107年375公噸、去年(截至10月)324公噸,平均數字在300-500噸間。然而此數字卻與實際狀況差很大,萬里區漁會總幹事許順發指出,前年捕撈總量約1,500噸、去年也至少有1,100噸。

吳兩成也證實,「300多噸的數字那是不可能的,整個萬里蟹產業至少要(捕獲)1,200噸才有辦法撐起來。」

捕蟹船進港後裝卸萬里蟹(提供/新北市漁管處)

缺乏扎實統計  漁會:會盡力輔導   漁業署:還要再了解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落差?據了解,當地漁民捕蟹回港後,批貨給盤商,再依據交貨數字上網申報捕撈量,港口並無督察單位、漁民多採自願填報,自然缺乏強制力。吳兩成也認為與申報程序繁複有關,許多漁民「看到申報書就頭痛」;而許順發更說,部分漁民擔心「申報太高的捕撈量會被扣稅」,目前漁會已介入溝通和輔導。

許順發表示,「我是贊成要實捕實報的,一定要有真實數據被統計出來,這樣往後要制定管制面、限額捕撈時才有依據,否則未來若訂一個過低的捕撈上限、這樣對螃蟹產業也無益。」

對此,記者向漁業署詢問歷年萬里蟹捕獲資料,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表示,「還要再了解」,對於目前的統計數據他坦言:「就整體來看,卸魚申報的數字確實是偏低的,可能是漁民卸魚(申報)意願低落,若是技術性問題、漁業署會改進。目前是將大宗漁獲的申報列為重點來做,螃蟹的捕撈申報我們也會逐步來推。」對於萬里蟹有晚出、產量減少情形,他認為,物種的資源變化要長期觀察,不能憑藉一年的數字變化就下定論。

萬里區漁會總幹事許順發,協助輔導產業溝通。(攝影/林珮君)

萬里蟹「嚴選計畫」:捉大放小、禁捕「孕婦」

站在第一線接觸大海的漁民,對海洋資源最有感。談到資源保育,吳兩成自豪表示,萬里捕蟹產業多年來都是以「蟹籠」捕撈,讓海蟹「自願性」爬進籠裡,對比「拖網」、「圍網」漁法,是較有生態保育意識的作法。

而從103年起,也配合漁業署公告的「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實施「捉大放小」(抓到甲殼寬小於8公分的花蟹、三點蟹和小於6公分的石蟳要放回海中),每年8月16日至11月15日,更禁捕「抱卵母蟹」(卵已經排出來在肚子外面),港口都有漁政單位不定時稽查,違規一次就開罰至少六萬元、部分休漁補助也會被沒收,鮮少漁民會跟罰單過不去。他稱這為「嚴選計畫」,是為了讓蟳蟹類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政府不定期稽查,檢查捕撈的螃蟹是否符合尺寸規定。(提供/新北市漁管處)

保育共識需長期溝通,營造品牌收益更好

然而這樣的保育共識並非一蹴可幾,要靠長期溝通和對話。吳兩成回憶,十年前在勸導老一輩漁民將小螃蟹放回海裡時總會被罵,對方回嘴:「這也可以賣錢啊,100元賣不到、至少可以賣50元,但是丟回海裡就什麼都沒了!」

直到越來越多捕蟹二代接手後,會跟長輩反映:「阿爸你攏抓完我們就嘸啊,毋丟啦,我們也想抓啊,你們應該留一點給我們。」他強調唯有自律管理,才能延長捕蟹二代的討海生命,也能讓萬里蟹品牌深得消費者信任。

顏福清也說,相較20年前,現在的捕蟹量當然不如從前,但以前5噸的量可能只能賣2噸的錢。過去海蟹資源多、但市場需求有限,花蟹、三點蟹、石蟳不分規格、收購價平均每台斤僅50元;而現在萬里漁夫靠著「萬里蟹」品牌累積忠實饕客,平均收購價來到每台斤200元,售價翻了四倍、也讓漁民收益更有保障。

萬里蟹包含三大海蟹:三點蟹、花蟹、石蟳,每到秋冬時節吸引各地饕客湧入萬里品嚐活蟹的美味。(提供/新北市漁管處)

計畫研發「替代性捕蟹魚餌」,降低成本也避免「以魚捕魚」

隨著捕獲量年年減少,出海成本也得斤斤計較。吳兩成表示,經營一艘捕蟹船的成本、平均每月100萬元,無論有沒有出海,都得支付漁工薪水,因此捕撈量多寡就決定了漁船收入,「有機會出海至少有個希望在。」

在固定成本的部分,魚餌的使用是一大開銷,抓海蟹多用秋刀魚塊作餌,但海蟹實際上不會食用魚塊,只受濃郁味道吸引。因此,去年12月初新北漁管處便邀集萬里漁會、多位捕蟹船長和工研院研究員,一同商討「替代性魚餌」之研發。

顏福清表示,一噸秋刀魚魚餌平均可抓四噸螃蟹,然而魚塊丟入海中約1─2天味道散盡、便沒有作用了,「有時候多帶怕爛掉,少帶又怕不夠,但還是得多帶4─5倍魚餌才比較保險。」若能研發如同「肥皂塊」原理的「替代性魚餌」置於捕蟹籠內,經潮水侵蝕後,「肥皂」物質會溶解在海水中、釋出味道吸引海蟹,且效力長達5天以上,最好可以乾燥存放,可省工、省時、又省成本。

吳兩成也指出,「用秋刀魚抓螃蟹等於『魚抓魚』,這樣還要損失一條魚,研發誘引物質重要的是減少魚的消耗,」這樣對生態、漁民都有幫助。

當天與會的工研院湯博士則表示,「替代性魚餌」將溶解於海水中,材質是關鍵,且要注意不能對海洋造成污染,更要符合萬里蟹的適口性。由於國內投入「誘引物質」的研究不多,目前會從其他國家的市售產品取經、收集產業需求與意見,再與內部討論研發產品事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