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橫禍般的疫期,攪亂島嶼生活的日常。半張臉的歲月中,許多活動被迫取消,邊境關上大門,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
疫情嚴峻的四月天,《上下游》曾報導花卉市場受武肺影響的情況。根據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國人年均花卉消費額僅為300元,想來疫病當前,這寒酸的金額必定還會下探。
然而就像書籍、音樂、電影一樣,花卉也該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人類生來就喜歡大自然,沒有哪個孩童會覺得花不美、草不香,只是長大後接觸更多事物,花草世界的吸引力就被滅了光。國人對花卉的疏遠,或許缺的是一個同理的提醒?或是簡單的示範?
於是《上下游》走訪北、中、南三位年輕花藝師:李莊民、Hana、林正岳,報導他們投身花藝的因緣以及他們與花草的愛戀,亦商請他/她們各設計一款入門的花藝,供讀者們動手仿製,做為父親節、七夕送禮的選項。
買花,送給親愛的自己,以及心愛的那個他(她)。讓妥帖的幾瓣馨香,把節慶的美好記憶暈染得更綿長。(本文為花藝師系列之一,閱讀接續兩文請見文末。)

李莊民在花的世界找到人生的熱誠
李莊民雖是而立之後才步入花藝這一行,但他跟花草的情緣卻早早在小學時就結了紅線。當時跟著園藝社的老師在學校週遭認識社區裡的草木花卉,每每像隻蜜蜂一樣愛吸食朱槿、仙丹的蜜汁,「植物好酷喔」的看法,從那時就根植腦海。漫畫、電影中喜歡的角色,像是《蝙蝠俠》中的毒藤女、《幽遊白書》的藏馬,也都與植物有關係。(李莊民特別示範教學影片在文末,別錯過!)
大學畢業後,他從日本進口飾品,在網路平台販售,熬了幾年,確認那不是他想要的工作。雖然對環境保護有興趣,也考慮出國求取NGO相關學位,但始終下不了決心,「畢竟也到了該有現實考量的年歲,」NGO無法提供稱職的薪資,而且工時很長,他幫自己找到台階 :「環境保護在生活中執行就好。」
就在前瞻茫茫之際,手上的紅線莫名被扯動,他想起自己既喜歡大自然,又對設計有想法,何不媒妁雙方,和自己結一門好姻緣?

花藝不僅展現美麗,追求以藝術展現故事性
荷蘭國際花藝設計學院台灣分院是李莊民正式學藝的起點,他說第一堂課就讓他有種「對了,就是它」的感覺。接觸花卉為他的內心帶來真切的喜悅,好像生命中的熱情終於達到燃點。拿到證照後,李莊民認為自己實務經驗不足,所以在花店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為了提升作品的藝術性,他又前往倫敦花藝學院進修,學習歐洲花藝打破邊界、卻又同時兼顧商業性的前衛思維。
另外不得不提的師承對象,是在花藝界「桃李滿天下」的朱永安老師。李莊民說自己不是會停下腳步、安逸維生的人,從他入行就不曾停止對進步、改變的渴望。朱永安的作品跳脫花藝師純粹用花朵為創作元素,更屬於裝置藝術的領域。李莊民從倫敦返台後,始有機會拜藝於他。這或許也是李莊民雖然年輕,而且從業時間不長,但作品卻有深意的原因。
師承多處引發的多元激盪,讓李莊民認為「花藝」不該只有花的美麗,那是花匠的工作,用藝術手法展現故事性才是花藝師的挑戰。他以一件命名「低估」的作品為例:先用輕透纖纖的花材作出看似簡單的架構,待打上強光、呈現陰影,便展現出驚人的張力。他認為每個人都可能自覺被低估,但因緣聚合時,我們表現出來的是張揚的動力?或是空白的死寂?就全看個人的內涵與準備。
李莊民作品:以鬱金香、追風草和白頭翁的線條拉出架構,作品打上強光後(下),便在牆面呈現出驚人的張力。(李莊民提供)
花藝以生命素材來創作,「不能讓它們白白犧牲」
從倫敦返台後,李莊民成立PM Flowers工作室,PM是Passionate Making的縮寫,他說passionate這個字最貼近他對花藝的情感。這個工作室不賣商品,除了供他個人創作外,工作室販售課程,他希望學員透過買花、設計、插花的步驟,對作品產生感情。
雖然願意付費上課的學員不少,但李莊民的經濟狀況並不穩定,而且工作室常要搬移重物、打掃環境、整理花卉,並非輕鬆的工作,工時也絕對短不了。這些勞動條件不正是他當初淘汰「NGO工作」的原因嗎?
「只能說,我就是對這行真的有熱情吧!」李莊民靦腆地回答。

因為熱情,李莊民對花藝也懷抱使命。他要透過作品傳達他對生命的熱情,同時強迫行色匆匆的現代人因為他的作品而停下腳步。最後,他下了感人的結語:「花藝師是各種設計行業中最奢侈的,我們是用有生命的素材來創作,所以絕不能讓它們白白犧牲。」
李莊民為《上下游》讀者特別錄製的花藝教學:

花藝作品是不是看得心花怒放?更多花藝師的故事,請看這裡:
花藝師真情告白+教學片 01》李莊民:花卉為我的心,帶來真實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