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減半有希望!農科院微生物工廠落成揭幕,扮演研發與量產關鍵平台

由台灣農業科技研究院建置的微生物工廠,今(11月16日)在屏東農業科技園區舉行揭幕儀式。該廠將扮演研發能量轉換為量化生產的平台,協助產業界設備規劃與標準製程開發,將各類微生物產品投入生產應用。

微生物製劑可廣泛運用於動、植物飼料及水產養殖,達成克服病蟲害及促進作物生長功能。舉例而言,把動物益生菌加到雞飼料中,不僅雞隻更健康,而且減少雞糞臭味污染,這些雞糞也可以成為更廣泛運用的肥料。

微生物製劑被農業界寄予厚望,更是農委會推動達成農藥減半目標的重要途徑,在2014年由農委會主導成立「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後,該院便積極推動微生物製劑,開發生物農藥及生物肥料。

屏東農科園區微生物工廠揭幕,首任廠長黃文的介紹微生物發酵的生產設備(攝影/林吉洋)

克服技術門檻,設備國產化,樹立農業科技里程碑

台灣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陳建斌表示,微生物工廠的目的不是生產產品,而是專門協助微生物製劑開發廠商進行製程開發。

他解釋,過去微生物製劑從研發到量化生產,在擴大數量的階段常遭遇困難,導致規模化生產難以實現。如今應用曾德賜教授的研究成果,得以克服標準化生產製程的技術門檻。

陳建斌強調,這座微生物工廠的設備全部由台灣生產,國內擁有整套Knowhow,透過技轉制度,有助於台灣微生物產業蓬勃發展。

獸醫出身的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動物疫苗過去同樣面對類似的困難,現在由農科院採取整套設備國產化,可帶動國內技術發展,相信微生物工廠達成設備國產化的進步,也將惠澤到動物疫苗產業。

新落成的微生物工廠斥資兩千萬興建,其中由農糧署提供大半經費挹注,主任秘書陳啟榮指出,微生物工廠將加速微生物製劑的量產與應用,裨益生物肥料與生物農藥廣泛應用,有助於達成2018年宣示之「農藥十年減半」目標。

微生物工廠推手曾德賜:「23年的學術累積,終於要實現產業應用」

中興大學植病所退休教授曾德賜長年倡議植物醫師制度,研發微生物製劑,此次看到二十多年來所倡議的理想,終於向前邁進一大步,臉上始終掛滿笑意。

曾德賜強調,微生物最重要的Knowhow是在液態發酵過程的環境控制,「做得好就成為金雞母、做的不好就是破銅爛鐵。」因此整個微生物發酵、生產過程使用的必須是製藥等級設備。

看到自己研究20多年的成果,終於獲得產業應用的機會,曾德賜臉上忍不住掛滿笑意。(攝影/林吉洋)

曾德賜解釋,必須有一定先導研究的實驗,才能夠掌握微生物生長環境所需條件,並同時掌握設備技術,才能夠實現環境控制的可行性,使整個生產製程能夠有效放大規模。例如將原本750公升的製程,放大到5噸或10噸以上的工業量產等級。

在微生物工廠建置完成後,已經接到許多國內廠商合作的訂單,更有大廠申請技術轉移,可以預見微生物廣泛應用的前景。

曾德賜回顧,二十多年前政府即有意推動微生物生產體系的量化技術,當時由四所大學及農試所共同合作,建立第一套先導型的系統。但是無奈因當時主事者決策以及研究資源分散,整個計畫被迫延緩。

當時微生物工廠雖然沒有在曾德賜手中完成,卻也由學生黃文的接力完成,作為老師的曾德賜,眼神仍是充滿寬慰。

首任廠長黃文的責任重大,只盼提升微生物產業

農業科技研究院植物所研究員黃文的博士,不僅是曾德賜的得意門生,也是整座微生物工廠的主要實際設計、操作者,被賦予擔任微生物工廠廠長的重責大任。除了微生物研究的專業外,為了達成量產的可行性,他也自己到生產設備的廠商,實地暸解設備的設計與運作原理。

曾德賜不捨的說,「他為微生物工廠的開發吃盡苦頭。」由於微生物生產設備均為精密工業等級,為了實驗整套設備的開發、運作,黃文的沒有前例可循,篳路藍縷,每個過程都要不斷突破。

黃文的表示,微生物工廠扮演銜接學術研究與產業界量產間的平台,為廠商提供規劃設備與製程開發,大大壓縮廠商從研發到量產的時間,幫助微生物應用產品早日服務農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