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大同生態旅遊02》吃一座山,也守護一座山:寒溪部落的泰雅故事餐桌

“  原住民的採集觀念是──我活下來了,同時讓對方也活下來。當泰雅族在使用一座山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守護一座山,讓天然資源越吃越蓬勃! ”

微涼秋冬,在原住民族委員會—大同鄉蘭陽溪生態旅遊扶植產業聚落計畫的輔導下,邀請「台灣生態廚師學程」的馬愛雲老師來到寒溪部落,與大同鄉境內英士、樂水、寒溪、松羅、崙埤共五個泰雅部落的族人齊聚一堂,進行一場融合山林場域、天然食材與泰雅飲食文化的學程。

以山為景,以石為桌
當日族人天色方亮便來到部落週邊採集天然食材與花材,鍋碗瓢盆大包小包地前往寒溪部落的露營場地。這場部落餐桌特地延伸戶外,在終年潮濕、水氣氤氳的溪畔山林下,馬愛雲老師就地取材選擇一塊平坦的大石為桌,映襯著背景的枯枝綠蕨、九芎林下如地毯般鋪陳的黃色落葉,盛大展開宴席,讓料理與自然場域相互對話。

寒溪部落的族人將這張餐桌命名為「Yata的部落廚房」,「Yata」在泰雅族語意指中生代婦女,昔日男人外出打獵,幾個家庭的媽媽就是像今日這樣共同料理。在這十道菜之中,除了一般常見的過貓、烤溪魚、自家醃漬的山豬肉,其中幾道料理特別將泰雅傳統的飲食生活加以創新,極具巧思。

部落家庭料理的華麗轉身
「戀戀在寒溪」這道菜的主角為蝸牛,剛好蝸牛在泰雅族語的發音近似「戀戀」,於是取諧音作為菜名。寒溪族人將非洲大蝸牛黏稠的體液充分洗淨,搭佐醃薑、蒜片、紅蘿蔔,再以生菜包裹,嚐來鮮脆清爽。「泰雅日常」則是將平日泰雅族人常吃的糯米飯與醃生肉轉型為握壽司的形式,並將原先口感偏黏的糯米混入小米、黑米、白米,使得米飯口感更為適中,上頭再覆蓋一片經火烤炙燒的醃生肉,寒溪媽媽笑說:「許多漢人朋友不習慣咑瑪糆(泰雅語Tmmyan,醃生肉之意)的味道,為了讓大家不要害怕,才會發想此入門款。」

取之有道的部落採集倫理
此外,像是採集、打獵、設陷阱,亦是泰雅族生活與飲食的日常,這天的湯品就是以採集而來的藤心熬煮排骨而成,據說山林某處地方採了藤心以後,得花十年的時間重新生長才得以再次採收,加上黃藤充滿銳刺的蔓莖,採集過程十分艱辛,因此這道湯料理又有「泰雅勇士湯」之稱。而餐桌上的烤竹雞,則是部落自製陷阱所捕捉到的天然野味,談起野生動物,現場來自不同部落的族人起此彼落熱烈討論:「竹雞的出沒路徑很單純,同一個地方設置陷阱,能夠一而再、再而三捕獲,反之像山豬這種比較機伶的動物,若因陷阱而受傷返逃,回去會變成老大喔!因為懂得分享經驗給族群其它個體!」

同樣透過採集而來的筆筒樹心,料理的起源則與建築息息相關。由於早年部落習慣砍取樹蕨的莖幹做為建材支柱,剩下的嫩心便會食用入菜。如今天然建材的需求降低了,僅取蕨心利用,將外層的金毛削除,迅速冰鎮以避免氧化變色,再摻佐時蔬快炒,即能保持脆度。

十分重視採集倫理的泰雅族,倘若一株筆筒樹有三枝蕨心,僅取其一,刻意保留另外兩心持續生長,以達到山林的永續與平衡。常年研究生態飲食的馬愛雲老師從旁觀察:「原住民的採集觀念是──我活下來了,同時讓對方也活下來。當泰雅族在使用一座山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守護一座山,讓天然資源越吃越蓬勃!」

Data
寒溪泰雅 Yata 餐桌
預約電話: 0986-862-066

↑ 寒溪部落婦女將日常飲食文化轉化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