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產業傳統守舊禽流感疫情普遍被隱匿、蛋雞場長期處在不定時炸彈威脅之下,更是雪上加霜,生產雞蛋竟成為風險極高的一門行業。年老雞農全年無休辛苦撿蛋,然而蛋價卻成為產業的緊箍咒,上漲幾塊錢,民眾就嫌貴、政府就凍漲,究竟雞蛋價格是否合理?蛋農有無獲得應有利潤?

把時間拉長來看,從 2008 到 2021 年的十幾年間,雞蛋零售價幾乎原地踏步,物價卻已經翻了好幾翻。蛋價為什麼會自行凍漲?日前的「紅盤價」(註1)爭議,凸顯蛋價制定和雞蛋產銷過程的不透明,蛋農、蛋商同時高喊虧錢,根本問題恐是台灣蛋價長期偏低。

蛋價長期偏低恐怕是雞蛋產業不健全的主因之一。(攝影/林怡均)

蛋價的產生:特殊的「包銷制度」

台灣的雞蛋產業以「包銷制」進行產銷運作,是長年約定俗成的結果。「包銷制」是指蛋農每日生產的雞蛋,都會由固定合作的蛋商全數吃下來。所以每顆雞蛋的命運,從母雞下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決定了。

台北市蛋商公會理事長高傳謨解說,蛋農養雞生蛋,蛋商買蛋賣蛋,30 餘年來的雞蛋價格,都是由養雞協會(蛋農)與蛋商公會(蛋商)進行議價,「雞蛋報價督導委員會」則是雙方進行雞蛋價格議價的平台。

委員會平日多由委員們電話溝通,依市場行情決議蛋價,有必要時才會在中央畜產會召開實體會議。開會沒有固定的頻率,依需求而決定。高傳謨也指出,像現在缺蛋是特殊狀況,議價就會比較頻繁。

養雞協會和蛋商公會議價前會各自調查生產及銷售狀況,再協商價格。各地生產現場的蛋農則可以透過報紙或其他管道,獲知每日最新公告的雞蛋價格。

對蛋商來說,決定雞蛋價格的關鍵在於「市場供需」,但是對雞農來說,雞蛋價格則與「生產成本」密切連動。

蛋價委員會組成看似公平,其實蛋農佔少數

「雞蛋報價督導委員會」原則上由養雞協會、蛋商公會和政府三方組成。養雞協會、蛋商公會各有七名代表,政府則有兩名代表,分別由農委會畜牧處和中央畜產會派任。

畜牧處處長張經緯表示,雞蛋價格是「雞蛋報價督導委員會」在考量過市場狀況、雞蛋產量後決定的,委員會中有蛋農、蛋商代表各半。雖然組成上看似公平,不過高傳謨卻指出,蛋農至多只佔四成而已。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蛋雞組組長黃榮珍則表示,像他這樣的「純蛋農」,委員會中只有他與陳進丁兩人,其餘都是蛋商、合作社代表。協會執行長陳進丁不願多談細節,只表示曾經多次協商,議價委員會應該增加蛋農的比例,可惜都未能達成共識,「蛋農的確是弱勢,對於蛋價完全沒有主導權。」

蛋農由報紙得知每日蛋價行情。(攝影/馬振瀚)

蛋農拿到的蛋價比公告價更低

高雄蛋農阿中說起蛋價就一肚子氣。報紙上公告價是由台北蛋商公會每日對外報價,「這個數字根本是台北的蛋商在操作。以前養雞協會曾向農委會訴苦過,但政府只是叫他們不要賣給蛋商,沒有真的解決問題。」

而且蛋農拿到的價格,其實低於公告價,真正的收購價是大運輸行情(註2)再減 3 元(每台斤)。阿中說,每個蛋農都有各自合作的蛋商,有的會選擇一對多,有的則是選擇一對一。蛋商來產地收蛋,會另外要求蛋農補貼運費。他之前被台北的蛋商要求每箱蛋另外補貼蛋商運費 4 元,現在聽說還有被要求 6 元的情況。

「長期以來蛋農就是最弱勢的那塊,」中部蛋農和仔說,很多蛋農都不敢說這些事情,「你仔細去了解之後,裡面真的很黑。」以前曾有人在會議上提問,雞蛋爭議何不送公平交易委員會來處理,當時有老前輩就說,「這個很麻煩啦,還要把人叫去問。」和仔認為,今天蛋農這麼弱勢,大家都不敢講,就是怕被刁難、被處理。

蛋商:運輸、銷售與庫存成本都是我們扛

然而蛋商也有蛋商的立場。高傳謨解釋,雞蛋價格的訂定關鍵在供需,供過於求,價格就會下跌;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揚。市場狀況常有變動,但蛋雞場每天都會產出雞蛋,蛋商對合作蛋農的所有雞蛋必須「全包」,蛋農有成本壓力,蛋商則要承擔庫存及銷售壓力,才會有議價制度的出現。

高傳謨直言,蛋價委員會中當然應該蛋商佔多數,「怎麼可能農民要賣多少就賣多少?價格應該由蛋商決定,否則需要公會做什麼?」他以蔬菜、水果為例反問,農產品不都是由買方決定嗎?因為買方才知道市場狀況,由他們決定價格才合理,「否則市況很差的時候,蛋農吵著要漲價,要怎麼處理?」

日前有蛋農控訴蛋商在過年期間用「紅盤價」收購,然蛋商主導蛋價已經行之有年,為什麼蛋農現在才反映對「無法決定蛋價」的不滿?高傳謨認為,想要搶回雞蛋價格決定權的多半是小蛋農,因為今年缺蛋、價高,小型蛋農希望在賣方市場的現況下挑戰體制。「等到蛋滯銷的時候,出售的壓力都在我們身上,他們就不會抱怨了。」

雞蛋中盤商老王表示,「過年我們也是每天去幫人家載,不論颳風下雨都要去。」過年期間沒人賣蛋,蛋商要承擔管銷風險。「電視上說紅盤價剝削蛋農,根本是在陷害蛋商。」不過他也指出,像他這樣的中盤蛋商,其實利潤很薄,台北大盤蛋商來產地收蛋,量大開價更便宜,而蛋價都是這些人決定。「所以誰真的有賺錢?只能說『大盤吃中盤』。」

蛋車每天前往養雞場載運雞蛋,幾乎全年無休。(攝影/林怡均)

台灣蛋價長期過低,產業難進步

蛋農、蛋商都說沒賺錢,會不會根本就是整體蛋價過低?

「無庸置疑,是!」東海大學畜產學系教授陳盈豪表示,1960 年前後,國內雞蛋一斤才十幾塊,當時工人一天薪資還不到一百元,學生的便當裡有顆蛋,就會吸引全班羨慕的眼光,現在工人每天基本薪資已經來到 1,344 元,每台斤雞蛋漲到歷史新高也只有 46 元,「完全不合比例。」更不用說,之前蛋價便宜時,有人抗議還會丟雞蛋,可見台灣雞蛋之低廉。

根據農委會畜產品價格查詢系統,自 2008 年到 2021 年,雞蛋的產地價從每公斤 43.89 元到 46.22 元,零售價則從 56.32 元到 56.97 元,十幾年來幾乎呈現「凍漲」狀態,然而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自 2008 年的 93.73,成長至 2021 年的 104.32,增長率達 11%。

根據美國專業畜牧資訊網 WATTAgNet 的數據,目前世界上前十大的雞蛋生產商,美國企業就佔據五名,日本企業 Ise Inc.也不遑多讓,名列世界第七大。台灣面積狹小,土地成本相對較高,養雞飼料也大多仰賴國外進口,照理來講雞蛋價格應高於美、日等農業大國。

但根據著名統計資料庫 Statista,2021 年美國雞蛋平均零售價在 1.79 美元,折合台幣約為每公斤 74 元。另外,根據日本養雞協會統計,2021 年日本雞蛋平均零售價,約落在每公斤 340.5 日圓,折合台幣是 86 元。而台灣 2021 年雞蛋平均零售價卻是每公斤 57 元,遠低於美、日兩國。即使現在零售價漲到每公斤約 77 元的高水位,也只略高於美國,且隨時可能回跌。

飼料漲價,蛋價也漲,蛋農卻賠本

蛋價過低,承擔的主要還是蛋農。陳盈豪指出,目前蛋價分潤不符合比例原則,銷售端基本上不會虧錢。他也坦言蛋農在當前制度下是弱勢族群,飼料價格、蛋價一有波動,蛋農都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蛋農小陳指出,普遍來說飼料成本占傳統蛋雞飼養成本的八成。從去年開始,飼料價格隨國際玉米價格上漲,換算起來,每公斤雞蛋的飼料成本就漲了 8.5 元,但是蛋價並未等比例上漲。此外天氣變化劇烈、疫情突如其來,種種風險都是蛋農要承受。蛋價長期過低,蛋農就沒有盈餘來提昇設備、強化體質,對於在意品質且用心養雞的蛋農來說,更是不公平。

蛋價太低,無論大小蛋農都深深有感。每天供貨超過 60 萬顆雞蛋的信興蛋品老闆涂萬財表示,飼料成本並不會反映在報紙公告的蛋價上,蛋價低到每台斤 23.5元時,養雞成本都不夠,雞農還是無論颳風下雨都要去收蛋。

日前雞蛋產地價一台斤 34.5 元就被凍漲,「你說一顆蛋產地價 3.5 塊哪有多貴,」涂萬財認為,事實就是雞蛋的價格比別的東西便宜,所以才會很多人吃蛋。即便如此,若飼料漲價,蛋價起碼要讓農民、蛋商不虧才合理。

台灣蛋價長期以來並未隨物價上漲,導致產業提升困難。(攝影/馬振瀚)

如何提升蛋價?走向更自由市場機制?

對於目前政府出手控制雞蛋產地價的政策是否合理?蛋農阿中表示,中央做的決定他們會盡量配合,但是虧本的部分只能請養雞協會多多向政府反映。他也指出,2 月 12 日農委會主委南下跟雞農開會,才真正了解情況,所以提高了雞蛋的產地價格,但目前這價格蛋農還是虧本。

高傳謨認為,台灣蛋價長期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雞蛋生產量過剩。全台灣蛋雞四千多萬隻,每日生產的雞蛋數量遠超過市場需求,賣都賣不完,雞蛋價格低是為了「以價制量」。如果雞農不要超養,供需維持平衡,蛋商跟蛋農可以慢慢協商,怎麼把蛋價提高、把雞蛋品質提高,畢竟市場就是「量少質精」。否則單單提高零售價,可能會使市場需求減少,那麼多雞蛋銷不掉,更會加劇產地價格的下跌。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許振忠表示,目前蛋價受國際玉米價格、禽流感和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而上漲,但政府為平緩蛋價而宣布凍漲,反而有可能導致蛋農日後選擇減產,對雞蛋供需產生影響。他認為雞蛋價格應回歸市場機制,減少人為干涉,才能維持產業體質健康。


註1:在雞蛋包銷制度下,「紅盤價」是蛋商與蛋農協調出的「春節服務補償金」。由於農曆春節雞蛋不開盤,但母雞仍舊天天下蛋,蛋商必須持續收蛋,在未開盤的情況下儲存鮮蛋,因而衍生額外費用。年前砍價折讓,成為蛋農與蛋商間的潛規則,通常蛋農每公斤需折讓 4、5 元,且紅盤價長達至少 10 天之久。

註2:「大運輸行情」是指雞蛋從蛋雞場經蛋商或運輸業者送到盤商或批發商手中的價格,係由產地價格加上司機、油費、耗損等成本所組成。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