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採收的硬質玉米直接脫穀搬上貨運車(攝影/林吉洋)

05 國際糧價漲不停,本土飼料是否有替代空間?

若說蛋雞產業的體質衰弱是內憂進口飼料價格上漲就是外患。這次缺蛋風波主因之一,在於飼料玉米短缺、價格飆漲,引爆台灣畜牧業危機,肉、蛋價格也節節上揚。為什麼航運塞港,玉米進不來,國內雞豬就準備斷炊?飼料如此依賴進口,本土的飼料產業能否積極發展?如果不吃玉米,有沒有其他替代品可以餵飼動物?

國際糧價持續上揚,聯合國今年一月公布糧價指數創下近十年來最高點。有些國家為了確保原料供應無虞,早已對外佈局,由政府跟企業合作在海外圈地種植,台灣有可能做到嗎?而從飼料業者與國際糧商角度,又是怎麼看待台灣這個糧食絕對進口國的糧食安全呢?

硬質玉米是主要飼料作物(攝影/林吉洋)

糧食價格指數創十年新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今年 1 月 6 日公布最新數據,「FAO 糧食價格指數」(FAO Food Price Index,FFPI) 全年平均值125.8,創下近十年來最高點。

對於飼料漲價間接引發缺蛋,造成消費者恐慌,美國穀物協會代表盧智卿認為,糧食或石油這些大宗原物料在國際市場波動屬於常態,糧商也會視情形調整採購策略並管理應變。「國際航運塞港情形發生在去年聖誕節以前,現在已大為紓解。」他更強調「三月份到貨量會非常充裕」,也預估三月後的到港情形會順暢許多。

穀物協會的樂觀並非毫無憑據,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告,2022 年玉米產量將比去年增加 5.7%,總供應量來到 163 億英斗,芝加哥交易所 2022 年玉米期貨報價似乎有停漲緩跌趨勢。

然而飼料大廠的飼料售價隨國際行情逐步升高,造成國內畜牧成本節節提升卻是不爭事實。另外須注意的是,中國也在市場上大掃玉米,從 2020 年 1,130 萬噸增加到 2021 年 2,835 萬噸,且疫情與國際局勢未緩解,糧食市場仍充滿變數。

仿效其他國家海外圈地契作,有可能嗎?

國內耕地面積狹小零碎、生產成本高,就連專業農戶都認為全台灣農地都種玉米也不夠。有些飼料進口國把原物料產地搬到農產大國進行布局,例如日本到南美洲發展「海外農業」,或者韓國到蒙古發展「海外糧食基地」。然而台灣在這方面卻是腳步遲緩。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表示,國家海外布局確保原料供應,關鍵在於投資國跟當地國能否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由投資國提供資金與技術提升當地國農業,但除企業投資外,政府作為後盾與外國一一敲定細節,才是關鍵。

我國在 2011 年「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上曾決議,要「掌握糧食進口來源,加強國際農業投資合作,打造無國界之糧食安全防護網。」當時規劃結合政府國外開發援助計畫,提供資金與租稅優惠,協助業者進行海外農業投資。

農委會國際處處長林家榮表示,依據糧食安全會議結論,由國際處偕同農糧署向新南向國家(印尼)規劃蔬菜生產基地,一旦汛期供應不繼,由當地生產合作社提供,確保台灣蔬菜供應無虞。不過當時規劃並沒有針對大宗原物料,以後如果有玉米需求,仍然可以規劃推動。

國外飼料玉米田(圖片來源/flickr)

畜牧需求量 400-450 萬噸,國內產量杯水車薪

不論雞豬飼料,玉米佔比都在三分之二以上,既然進口飼料玉米受阻,國產玉米能否多種一點?依農業統計年報,2010年硬質玉米面積僅7千公頃、產量3.5萬噸,在獎勵雜糧轉作政策下,2020年面積擴大到1.62萬公頃,產量7.6萬噸,十年翻一倍,但自給率還不到 2%,仍是少得可憐。

國內很早就推出台農一號、明豐三號等一系列改良硬質玉米品種,育成推手謝光照博士回顧, 1988-1996 年國產飼料玉米產量達高峰,當時尚未發生口蹄疫,國內養豬上千萬頭供應外銷,為鼓勵過剩稻米轉作,以每公斤 15 元保價收購,面積最高達六萬公頃,產量廿多萬噸,也不足以支應當時 550 萬噸需求量。

他認為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方便,最大問題在於生產成本太高,每公斤在 16 元左右(依每公頃 5 噸、成本 8 萬塊換算),即便進口玉米現在從 6 元飆升到 15 元,國內的生產成本還是比進口高。若非政府用每公斤 9 元保價收購,另加上每公頃耕作獎勵 6 萬,農民根本沒有意願種植。

玉米面積難擴大 玉米專業戶:土壤條件、耕種習慣與成本問題

國內最大硬質玉米產區在嘉義義竹,面積超過兩千公頃,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方式集合老農無力耕作之零碎土地實施機械化耕作,專業農戶每人手上都有數十公頃。其中御良田玉米合作社負責人謝勝麒是公認的玉米達人,種植面積一度多達上百公頃。

謝勝麒試算,政府提供保價收購收入約 5.4 萬,加上轉作獎勵金 6 萬,每公頃收益約 11、12 萬,扣掉成本後淨收益不及 3 萬元。即使專業農戶自購設備省去代耕費,收益略提升至 4至 5 萬元。「這個收入對種植水稻的灌區農民而言,仍然誘因不足。」

謝勝麒分析,義竹發展硬質玉米主因是缺乏灌溉水源、加上人口高齡化,只好委外給機械化佃農,但耕地零碎仍十分不利於降低成本。其他鄉鎮若想仿效,需由農會出面整合土地才有可能。農民通常會選擇其他市場價值更高的作物,例如資金回收快的短期蔬菜。

嘉義義竹專種硬質玉米,在地農民購置多台大型採收機(攝影/林吉洋)

硬質玉米面積增加,除轉作獎勵還加節水獎金

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專責硬質玉米推廣的助理研究員謝禮臣認為,雖然硬質玉米機械化程度高,但田區大部分屬於缺水、灌溉末端或土壤貧瘠區,基本可利用旱田已達極限。目前政府開始試辦的獎勵措施,以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範圍水稻田為主。今年推出「大區輪作」配合「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輔導轉作硬質玉米,每公頃轉作獎勵金六萬加上水利署節水獎勵三萬,補貼最高達九萬元。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從去年國際飼料價格高漲開始,硬質玉米今年面積大幅度增加一千公頃。往年作法是每公頃六噸以下,每公斤依照契作價九元收購,超過六噸則依市價收購。為鼓勵農民種植,今年將特例,「硬質玉米收購沒有上限,賣出去多少,全部歸於農民。」

飼料公會:國內增產主要是宣示意義,一旦糧價回跌皆不合算

雖然政府鼓勵增產飼料玉米,但是飼料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鄒信南認為,擴大國產面積、增設倉庫提高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安全存量,是政府因應肉、蛋等物價上漲而作的必要宣示。目前政府也要求大廠預定雜糧航班從三個月提高到六個月,「政府太緊張,不過廠商也願意配合。」

「國內要擴大種植,如果有足夠預算沒有問題,但是價格跌下來就不划算。」他認為增加國產的意義在於宣示效果居多,但影響實在不大。當船運恢復正常後,國際玉米價格應該會回落,依靠政府補貼擴大的國產雜糧面積就會造成財政負擔。

田間採收的硬質玉米直接脫穀搬上貨運車(攝影/林吉洋)

玉米有沒有替代品?甘藷當飼料出現曙光

以前台灣人養豬都用蕃薯簽,1960 年代甘藷全盛時期,國內甘藷產量將近 400 萬公噸,逼近現在飼料玉米進口量。那可以用甘藷取代玉米嗎?

國內甘藷專家農業試驗所研究員賴永昌表示,甘藷的缺點是蛋白質沒有玉米來得高(甘藷的粗蛋白質是 5%,玉米是 8%),還需額外添加大豆。此外,甘藷還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會降低蛋白質的代謝利用率,限制了甘藷作為飼料的應用性。

不過賴永昌的研究也發現,不同甘藷品種的胰蛋白酶抑制活性差異很大,可以選擇活性低的品種來做飼料甘藷,也可用水煮法降低活性。

國內農研單位和業界近年已積極開發用甘藷當飼料,還造就了「憨吉牛」品牌。依畜產試驗所研究,每年格外品甘藷有六萬公噸,製作成混合青貯料後可取代一定比例的玉米粉來餵食乳牛,結果牛奶品質仍佳,乳牛泌乳性能也能維持,飼料費也沒增加。學界也用益生菌加入格外品甘藷,發現可以克服胰蛋白酶抑制活性的限制,地瓜不用再煮熟才能餵食動物,肉牛吃了之後,油花分佈更為均勻,售價更高。

可作飼料的甘藷簽(圖片來源/畜產試驗所)

米飼雞、米飼豬更好吃

另外國內畜產試驗所曾實驗以產量高、成本低的臺中秈 17 號稻米來取代飼料玉米,餵養雞鴨鵝豬等七種畜禽,發現養出來的肉豬風味提高、口感更多汁,取代率可達 50%。

土雞飼料的取代率更可達 100%,因糙米提高了雞肉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讓雞胸肉更軟嫩、多汁。肉鴨吃了糙米後則能促進鴨隻胸肉生長,而鴨胸是最值錢的部位。

農試所研究員賴明信則補充,全米穀粒轉用飼料沒問題,不過產業應用須專區種植,才能降低成本,當玉米價格持續在每公斤 12 元以上時,米飼料才有競爭力,但大部分時間玉米都在 8 元以下。

研究發現,肉鴨食用含粉碎稻穀比例愈高的飼料時,愈能促進鴨隻胸肉生長。(照片提供/畜產試驗所)

農糧署糧食儲運組組長黃昭興表示,政府釋出儲備公糧作飼料已經行之有年,但是要把飼料米產業化,還是回到成本問題,稻穀價格約是每公斤 20 元,糙米將近 30 元,都比玉米更高。「要種飼料稻米,不如推廣種植飼料玉米。」

黃昭興解釋,「政府也會擔心擴大飼料稻米面積後,萬一業者將低價飼料米倒入市場,將衝擊食用米市場質量。飼料玉米成本更低,用水量更少,也符合節水政策。」

整體而言,國內栽培飼料作物成本偏高,但若國際糧價持續上漲,台灣仍須維持一定的飼料自給率。而以甘藷、稻米或其他作物來替代進口穀物,可創造出產品差異化,若能拉高售價,便會有農民願意投入。飼料的充足數量和價格穩定,不僅是蛋雞或畜牧業的問題,更牽涉台灣農業的整體規劃和糧食安全大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