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養雞」源於里山倡議,是一種複合式的混農林業經營模式,緣起於莫拉克風災後部落山崩路斷,經濟亟待振興,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引進中興大學紅羽雞供大武部落族人飼養,開啟了台灣「山林養雞」產業起點,除了想改善山村居民生計,也潛藏著台灣土雞保種的重大意義。因雞肉產品叫好又叫座,10年來從一個部落擴大到全台設有11個養雞據點。
然而當這產業逐漸步上軌道,卻發現受到法令制肘,雞隻在前端被快樂地放養,後端的屠宰過程卻備受煎熬,因為我國法規要求雞隻屠宰必須經由屠宰場,導致部落土雞需長途運送下山屠宰,不僅折磨雞隻,更增疫病傳播風險。
台灣土雞養殖專家李淵百直陳,只要符合環保衛生條件,應允許山村在地設置小型屠宰場,「世界各國的農場屠宰(on farm slaughter)都有這類政策的因應做法,為什麼台灣政府相關單位仍故步自封?」
以部落山林養雞作為地方創生重點
「放山雞」這三個字,一般人並不陌生,但真實看到雞隻在山林間自由漫步,倒是特別的經驗。屏東牡丹鄉的巴里棧自然友善農場,是「牡丹山林雞」的生產現場。原本在恆春半島星級飯店擔任主廚的陳志旺,因為新冠疫情的緣故,被迫在家放起無薪假,因緣際會地轉身投入養雞的行列。
養雞,原本是山村居民的副業,但牡丹鄉卻當成一件大事來認真經營。2019年4月牡丹鄉公所向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提案,納「山林畜牧養殖」為工作項目之一,同年5月,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林下經濟」為主題通過地方創生的計畫。
接下來由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和屏東科技大學三校合作,協助牡丹鄉建立山林畜牧養雞技術體系。整套飼養管理模式由中興大學李淵百名譽教授、陳志峰特聘教授、嘉義大學趙清賢教授指導陪伴,農友們組成「牡丹鄉山林畜牧養雞班」,也建立了兩處教學示範場域:「石門大梅區」及「牡丹東源旭海區」。
牡丹鄉僅以1年8個月的時間,就交出了不錯的成績,鄉內共有40位農友投入山林雞的飼養與學習工作,在承載量的管控下,每個月全鄉只有500隻的飼養量,從109年8月至今(111年6月中)總共養了上萬隻雞,每隻雞以700元售價計算,創造了超過700萬元的產值,照顧了25戶農家。
山林雞飼料完全無添加藥物,肉質緊實口感好
在牡丹鄉擁有崇敬地位的部落頭目林淑貞表示,今日的牡丹村因為年輕人大都出外讀書或工作,村裡多是高齡人口,養雞可以讓老人當作運動,還能讓村民帶來一筆小小的穩定收入。
她除了以身作則帶頭養牡丹山林雞,也將自家養雞場設定為教學示範點,屏科大社區林業團隊定期設計系列主題課程,邀請大學專家團隊及部落養雞專家授課,教導飼養基礎知識與推廣友善飼養理念。
林淑貞說,以前部落老人家養土雞就只有「餵食」這個動作,現在她因為有專家指導,便會更仔細觀察,注意牠們的活動力強弱,以及從糞便的稀稠程度來判斷雞隻是否健康、有沒有拉肚子,以及是否有雞隻遭到霸凌。
牡丹山林雞吃的都是「空白飼料」,即沒有任何藥物添加的乾淨飼料,確保雞肉無藥殘且無環境汙染等疑慮。淑貞頭目說,放養的雞隻因為活動範圍大,肉質緊實,又因為飼料乾淨,雞肉沒有腥臊味,充分展現土雞該有的風味和口感。
從最初的三十隻到兩百隻雞,淑貞頭目的每一隻雞都非常健康,雞隻們甚至還有戲水的「五星級游泳池」!令她比較頭痛的是,野外放養會碰到的「天災」:雞隻受到食蟹獴、白鼻心、老鷹或蛇、猴等野生動物的攻擊,目前育成率約在九成左右。
10年擴展全台11個山林雞據點,穩定收入支持青年返鄉
山林畜牧養雞雖然尚未正式列入林下經濟正面表列項目,但因為符合山村經濟的需要,目前全台(農地)已設有11個養雞據點,牡丹鄉是第10個養雞點。
第一個養雞點在屏東霧台鄉的大武部落,源於一個簡單的念頭:「山上種菜、種小米、紅藜都沒有問題,但卻很難補充蛋白質,如果能選一塊地養雞,當汛期來的時候,在糧食上就可以完全自給自足」。2012年在陳美惠教授團隊的輔導引介下,從中興大學引進紅羽雞供村民們飼養,「大武森雞」就此誕生。
原本只是為了照顧族人的想法,沒想到竟會成為口碑不錯、供不應求的商品,為部落山林養雞奠定了穩健的基礎,也吸引了眾人專程前來部落觀摩學習,南投曲冰部落的何美欄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表示,自己長年在台北工作,返鄉養雞為她的生命帶來了極大的轉機,有了較穩定的收入,她終於能留在故鄉陪伴家人。
在陳志峰老師的推動下,這項養雞計劃如今遍佈全台,包括南投曲冰部落、人和部落、眉溪部落、苗栗南庄部落,台中松鶴部落、達觀部落,及台東阿拉巴灣部落,紛紛發展出各自的山村雞品牌。
透過山林養雞,為台灣雞保留下本土基因
屏科大社區林業團隊從土雞品系挑選、尋求無抗飼料、進新雛、飼養照顧、友善環境、消毒、屠宰到冷鏈銷售,建立起整套產銷系統。這個山林養雞的微型經濟,除了確實照顧到居民生計,背後其實還有另一個目的。
十一個山林雞的養雞據點,雞種品系一率採用「中興紅羽1982」,而且採限量養殖,目前全台市場一年控管總量不超過兩萬隻。為什麼要限量養殖這個品系?美惠老師說:「主要目的是透過與部落農友的合作養殖,將台灣土雞的品系給保存下來。」
原來,1963 年外國肉雞引進台灣,白肉雞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產肉動物,養成只要一個月的時間,消耗不到 3 公斤的飼料,到了 1970 年國內已經有九成以上都變成白肉雞的市場。
為了保育台灣土雞品系,中興大學土雞種源保種中心多年來保存了台灣地方特色品種土雞,並且育種出耐粗放、適合飼養在山區環境的土雞品系,最後研發出「中興紅羽1982」,由陳志峰教授積極於全島推廣。美惠老師說:「有人在民間持續的畜養,就等於是讓這個本土雞種的基因,能夠延續下來。」
法規跟不上民間腳步,部落需要小型屠宰場
放山雞雖然在前端被快樂地放養著,但來到了後端的屠宰,執行面上卻出現了難題。依據《畜牧法》第29條第一項行政院公告:「屠宰供食用之雞、鴨及鵝,應於屠宰場內屠宰及該等家禽免於屠宰場屠宰之情形」法規,同意全台30個山地原住民鄉(區)之零售市場、攤販臨時集中區(段/場)內零售屠宰雞、鴨及鵝,經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列入管理者,得免於屠宰場內屠宰。
法規中雖同意山地鄉內家禽免於屠宰場內屠宰,但又用「該區必須設有零售市場、攤販臨時集中區」,且「須經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列入管理者」來限制。而山村部落根本少有零售市場或臨時攤販,且目前電商通路普遍,行銷包裝上均要求必須貼有「防檢局屠宰衛生合格」的禽肉產品。法規轉了一圈,還是來到「雞隻必須於屠宰場內屠宰」的原點。
部落山林養雞因為飼養規模小,未達經濟規模,若是自行屠宰,將無法取得合格屠宰標章,影響銷售。如果要循合法路徑,就要從山上將雞運至山下。
但因為山林養雞數量太小,必須集中處理,每個月為了100多隻雞的屠宰,族人在深夜就要挨家挨戶收雞,然後開車2小時送到屏東市附近的電宰場,山路遙遠崎嶇,不僅運輸成本高、增加碳排放,不符合里山精神,且因時間拉鋸太長、運送條件不佳,經常造成雞隻傷亡。從山上至平地的長途運輸,讓動物受苦其實很不人道。
此外,屠宰後的冷凍包裝也是問題,因為量少,通常一般屠宰場都不願意幫忙,屠宰壓力加上成本飆升的負擔,讓牡丹鄉雞農們苦不堪言,從興致勃勃到近日頻萌退意。
鼓勵山村微型經濟,需政策實際支持
陳美惠與陳志峰團隊深知部落雞農的困境,因此希望能夠突破現行屠宰法規的限制,從去年三月就設法與政府溝通,希望能於牡丹鄉設置小型屠宰場,先以試驗性質試辦,作為山村畜牧養雞屠宰的示範案例。
資深教授李淵百也直陳:偏鄉地區應該設置小型屠宰場,只要符合環保、衛生條件,為何禁止?山路長途運輸,不但困擾農民,對動物更是種折磨,也會影響雞肉品質。此外,運輸途中將散播或感染病原,況且寄送雞的雞籠在屠宰場容易交叉污染,增加各雞場染病的風險。為了動物福利和防疫理由,「世界各國的農場屠宰都有這類政策的因應做法,為什麼台灣政府相關單位仍故步自封?」
山村微型經濟的發想,始自一顆疼惜部落的心。山村的林下經濟走的是不同一般平地農場的規模與思維,山林養雞,雖然規模上遠遠不及大企業,然而其所能達到的友善環境效益、活化山林資源,卻是千金難換。政府在口頭鼓勵山村發展微型經濟之餘,是否也能在法規上實際給予支持,修訂出跟得上民間腳步的合理政策,山村經濟才不至跛腳蹣跚,甚至寸步難行。
延伸聆聽:
EP49:太陽香菇、山林土雞,來認識友善森林的「里山產品」!陳美惠帶部落創「靠山吃山」多贏奇蹟
延伸閱讀:
跟當地鳥類之類的共通病蟲害應該也要注意吧? 不過也才突然覺得,海岸防風林(雖然通常也不是原生植被)不適合養雞之類的?(雖然周邊也可能有留鳥候鳥,一樣會有相近病原體的可能)
102年農委會公告”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的時候,這件事就有很大的爭議,那時就有提到偏鄉的私宰問題。
因為偏鄉路途遙遠,要把家禽拿到都會的屠宰場屠宰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不僅是動物權的問題,還包括路途遙遠在沒有良好配套的冷練設備的情況下,還會造成運輸時間過久導致屠體腐敗的食安問題。
不只有屠宰問題,還有畜牧法飼養頭數的規範,依飼養頭數而言,超過500隻就要申請牧場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