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好農田生態系,農民賺更多?學界籲儘速量化農業生態系服務,建立碳權回饋機制

只要顧好生態,農作收益與環境永續就能兼顧。農業試驗所(以下簡稱「農試所」)昨 (14) 日主辦第二屆農業生態系服務研討會,以「自然為本之解方」為主題,邀請各領域學者分享農業生態系服務的概念與價值,希望促進農業永續發展與經濟共榮。

學者們倡議,目前已有綠色環境、生態服務等給付機制回饋給農民,但仍需類似貨幣的計算方式,才能量化農地生態系價值。唯有找出更多獲益方式,才能鼓勵農民投入永續農業,穩固台灣農業發展。

第二屆農業生態系服務研討會著重討論永續農業推行與量化農業生態系服務的可行性。(攝影/孫維揚)

農業生態系依靠農民維持,農委會以相關給付推廣農地生態價值

農業生態系雖有生態二字,和自然生態系仍有差異。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裕彬解釋,農業生態系服務是指農業區域的生態變化帶給農耕環境、人類經濟生產與社會層面影響。像是蜜蜂活動範圍因氣候暖化往高海拔移動,會對水果授粉產生衝擊,顯示調節農業生態系的重要性。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自然生態系不需要人為介入,但農業生態系卻只有在農民持續務農時,才能讓生態系對農業產生效益,「因此我們要讓農民維持從農」。農民永續生產農作,或從維護農耕生態環境中獲益,才能防止因為農民離農而不斷流失農地,也才能朝向農業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

轉作玉米、大豆等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或是保育農田水雉、草鴞的生態服務給付,皆屬於農業生態系服務。不過陳吉仲強調,農委會仍須整合相關法規,設法讓各地方農民能依循相同的環境給付政策,將依照《國土計畫法》細分國土保育區與農業發展區,以利給予相關給付。

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王玉真說明,台灣農地有面積細碎、價格高昂、受污染或農舍建設而品質下降等問題,故在《國土計畫法》的精神下,今年開始以三年時間劃設土地分類,落實國土保育區與農業發展區的保育與生態補償,確保農地農用與永續經營。她還強調農委會將研擬農地政策白皮書以對接《國土計畫法》,也會於 2025 年建制台灣農地地圖,讓大眾能公開查閱,更瞭解農地生態的價值。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戴秀雄則提醒,《國土計畫法》立法初衷雖致力在國土使用與維護農業環境間取得平衡,但無法完全消除不同土地利用需求產生的競爭與衝突,加上農業使用土地面積通常比其他類型土地大,導致一塊農田可能含有不同地形環境、人文、甚至農耕需求。如何以穩固台灣農業環境為前提,細緻地討論每塊農田的應用,是農委會依據《國土計畫法》劃設農田時的重要課題。

透過混農林業,增加耕地生物多樣性,就能提高農業生態服務系價值。(攝影/楊語芸)

觀測農地生態協助調整農耕生產,提升農田價值

不同農田利用方式會影響農田生態系,農委會諮詢委員郭鴻裕認為,永續農業能減少農業活動造成的損害,並提升生態系服務對農業生產的好處。政府需建立每塊土地的水資源、微氣候、土壤等基礎資料,才能在劃設農業區域時有所依據。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黃倬英表示,農業生態系因氣候變遷產生變化,將影響農業生產,所以需要密切觀測農田生態與農耕關係以做出因應。例如,氣候暖化使得台灣山區雲霧帶分佈有所改變,雲霧帶來的水氣、溫度都不同了,茶園的生態系就會隨之改變,進而可能影響茶菁品質。

不同的植被覆蓋、環境屬性與農作方式,都會影響環境生物多樣性,進而改變生態系功能。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丁宗蘇認為,加強農業生態系服務也是農耕的使命,「像是在不影響農民收益情形下,鼓勵混農林業、兼作、混作,就能增加耕作地生物多樣性」。

丁宗蘇以宜蘭新南田董米為例,說明農田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生產並非互斥關係。宜蘭新南臨接蘭陽溪口,是國際重要濕地,而新南田董米收割後立刻灌水、休耕時保留淺水位並撒米糠等方式,提供農田中水鳥覓食與棲息,經過連年觀測,水稻產量與收益並未下降,物種數量增加,同時可成為賞鳥區域,讓農田附加價值提升。

農業生態系服務項目多元。(圖片摘自林裕彬網路直播畫面)

量化農業生態系服務,將碳權回饋維護農田生態的農民

要敦促農民維持農田生態,林裕彬表示,「量化農業生態系服務,方便農民進行價值評估,甚至獲得金錢收益,更能促進他們維持農田生態系」。以水稻為例,除了單位面積產量外,若能量化環境品質、碳儲存量等因子,則可顯示生產有機水稻有更多效益,便可能促成慣行農民改變農耕方式。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袁美華說明,目前國際經常使用環境經濟核算系統(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ccounting,以下簡稱「SEEA」)作為量化生態系服務的工具。因為計算國民所得的衡量指標可以與 SEEA 串連,她認為,SEEA 能整合人類經濟發展與生態系保護,將維護生態系的效益量化。

袁美華還說,行政院主計總處於 2021 年發布的綠色國民所得帳即是以 SEEA 為藍本編纂,但「環境資源服務價值」項目仍是空白,讓農田生態系服務價值難以計算。她建議除了需要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各領域學者製訂價值估算系統,讓生態系統服務效益能以實質貨幣換算,也要清楚盤點環境變化對各面向、尤其是人類活動與發展的效益,才能協助健全綠色國民所得帳。

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科員王怡絜則說,農業生態系服務的價值不僅能從既有補貼政策體現,碳權貢獻也能讓農民有額外的收益。例如農業貸款新增優惠方案,讓致力淨零及永續耕作的農民能享有較低的貸款利率,或建立農業碳權機制,讓有 ESG 需求的上市櫃公司與農民合作,引入企業資金維持永續農業發展。

延伸閱讀

農地為台灣降溫 1°C 值多少錢?國人願付 2700 億!看見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才能守住農地

水鳥大爆發!宜蘭生態田出新招,休耕期放乾田撒米糠,棲地升級野鳥大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