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亂挖還要多久?新版《礦業法》拚三讀 立委共識高,環團籲速修過關

失控的礦業造成山林崩壞、居民生命財產受威脅,礦業改革不能再拖。民間團體長期投入的《礦業法》修法,今年有望通過三讀?

經濟部今 (2022) 年提出《礦業法》修正草案,下週將於立法院進行逐條審查。公民團體、立委與環保律師今 (7) 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礦業法》修法應持續進行,並盼此會期順利通過三讀。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山林組主任黃靖庭強調,《礦業法》修法並非扼殺台灣礦業,而是期望礦業開發時受政府與民眾嚴格把關,兼顧經濟、人權與環境永續發展。另外《礦業法》對執行礦場環評監督、原住民諮商需在限定時間內獲得同意與礦場關閉計畫的細節仍有缺失,需於審查法條時確實討論與制定。

亞泥於花蓮秀林的新城礦場開挖超過600公尺,已見山區地形受明顯破壞。(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逾九年修法聲浪,三度進入立法院,新版《礦業法》盼今年三讀通過

《礦業法》自 1930 年制定,其包含多項有利業者採礦卻損及環境與居民的條款,例如 47 條(俗稱「霸王條款」)規定業者完全不需取得地主同意,就能申請礦業權,因此從 2013 年起逐漸出現《礦業法》修法聲浪。歷經 2017 年齊柏林導演過世,2018 年總統蔡英文第二次承諾礦業改革,然而 2020 年國會改選後,《礦業法》修法進度歸零,直到今年 5 月政院版草案終於出爐,修法再度啟動。

現任經委會召集委員賴瑞隆表示,本屆立法委員對《礦業法》修法具有高度共識,並在先前修法的基礎上,對刪除霸王條款、加強業者礦權展延限制等方向獲得共識。不過針對既有礦場補辦環評、原住民諮商同意權、礦場關閉計畫的細節仍需進一步討論。他期望《礦業法》修法能於本立法院會期通過經委會審查,並最晚於下次會期完成三讀。

立法委員林淑芬呼籲,若本屆立法院會期未能完成《礦業法》修法,依照現行法條,既有採礦業者將不受礦權展延限制,得以無止盡在礦場挖礦,「修法沒有過,業者可能更開心」。

至於是否會有諸多採礦業者反彈,林淑芬回應,《礦業法》修法規範較針對新設的礦業權者,至於既有礦業權者,《礦業法》草案主要規範其礦權展延限制,以及要求八個大型礦場補辦環評,「我們比較在意《礦業法》有沒有確實考慮人民的心聲」。

公民團體與立委皆表示,《礦業法》修法順利通過,才能遏止業者採礦永無止盡的現況。(攝影/孫維揚)

環評監督效果不彰,應明確加強審查流程

《礦業法》在礦場辦理環評與後續監督仍有不足之處,林淑芬說明,既有礦場若要申請礦權展延,目前不需重新環評,「應該要每次展延都進行環評,才能持續監督當地採礦對環境跟居民的衝擊」。

礦場監督主要由環保署與經濟部礦務局參考環評進行,林淑芬指出,若礦場違反環評承諾卻未能有效稽查,環評將失去意義。她提到之前已通過環評的大原工礦礦場,環評報告書承諾為礦產 20 萬公噸,然而在 2010 年至 2019 年間卻有 69.7 萬公噸礦產,環保署與礦務局並未確實監督,「在《礦業法》草案中要明列追蹤環評機制,讓雙方順利合作,共同執行礦場監督」。

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副主委謝孟羽則認為,《礦業法》要顧及環境再利用,才是真正在採礦行為中落實環境永續,應該要對礦產需求進行總量管制,配合《國土計畫法》制定合適開採區位,環評與水土保持審查程序也要確實執行。

台泥於花蓮秀林的勇士山頭挖礦,山頭已於2019年消失。(圖片提供/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原住民諮商同意權應明列時限,資訊不足得以拒絕開發

目前全台有 139 個礦業權,其中 86 個坐落於原住民保留地,此次修法以第 48 與第 50 條規定如何執行原住民諮商同意權。立委伍麗華肯定這一版草案明確規範業者需在礦業權核定前經過原住民諮商,但她希望在礦業權設定、礦業用地核定與礦業權展限時,都落實原住民諮商同意權,並明文規定業者諮商時限,以保障原住民權益與自然資源永續,避免部落因為諮商沒有時限,對於提出法律訴訟產生分歧,造成情感撕裂。

目前部分礦場雖進行原住民諮商同意程序,但謝孟羽觀察,多數業者僅像是跑流程,未充分揭露開發資訊給居民。「當地居民才是土地的主人」,他強調,行使諮商同意權不僅應在礦場核定前與原住民未受壓迫的前提下實施,更應該充分獲取業者的採礦計畫與環評結果。若業者提供的資訊不明確,居民有權拒絕開發或再審議。


法條應設礦場退場計畫,敦促立委實現礦業改革

針對即將關閉的礦場,《礦業法》要求提供退場計畫。黃靖庭說明,包含評估土地再利用類型、執行採礦設備清除、安置採礦勞工,皆是礦場退場前需要規劃的項目,才能讓採礦結束後確實保障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

黃靖庭補充,近期地球公民發起「還石於山」活動,把徽章送給立委,邀請他們佩戴「礦業法修法連署」 25 萬人對「礦業改革」的期望,對大眾承諾儘速通過《礦業法》草案,並將目前法條尚需討論的細節補足,讓國人行使自身權益,監督採礦業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