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保護濕地生態,讓有機牡蠣自然生養–芳苑濕地體驗側記

編按:本文作者為專研「有機水產養殖」的專業教授,月前參與由「台灣生態旅遊協會」(以下稱「協會」)舉辦的彰化芳苑鄉農漁村體驗會員聯誼活動,除分享活動過程,也分享濕地保護與有機養殖牡蠣間的相關知識。

芳苑濕地生態豐富

從上個世紀初100年以來,芳苑普天宮至大城濁水溪出海口仍保存著豐富的生態,並有全國僅存的「海牛採蚵」特色文化。這裡同時也是供應全台尤其花東地區最主要的蜆苗生產地,特別留種改良的黃金蜆在外觀上非常討喜,卻也是歷經多年的選種結果。

此地雖是蜆苗的最重要生產地,然可能是成長環境不如較無污染的花東地區,故台灣蜆的養殖在台灣西部並不普遍,不過這也可以讓產業能更專業地分工,在更適合的花東地區進行更好品質的生產。

除了養殖,濕地的鳥類生態也相當豐富。隨導覽大哥徒步走訪鷺鷥林,此時多數成鳥在沙洲上覓食尚未歸來,留在林中的多屬幼鳥或少數留下照顧警戒的成鳥,林中白點處處蔚為奇觀,隨著水哥轉往一處民宅後方,此時群鳥漸歸來,煞時鳥鳴聲也漸聽得清了,落棲白點更多後更能體會「數大」便是美的壯觀。但聽水哥說有時太多人前來若無生態觀念,人聲鼎沸反干擾了鳥群,故一個好的景點,除了要有公德的遊客,若多了一位在地有同理心的導遊,那得到的人鳥互動感受應多所不同吧!

1-600
彰化雲林生產供應全台尤其花東地區最主要的蜆苗

濕地生態保護有利於有機牡蠣生產

芳苑以產蚵(牡蠣)聞名,但深入了解才發現,因為環境變遷或工業污染,目前當地生產的蚵已不多,無法滿足在地需求,多半由嘉義東石布袋或台南濱海地區運來,在這裡清洗去殼後充當本地蚵,並以此維繫芳苑當地部份農漁村的就業人口。

這塊漲退潮可達5公尺落差的台灣最大潮間帶濕地,在退潮後可露出長達4-5公里的大片海埔地,是適宜養蚵的環境。其實講「養蚵」不如說是交給大海在養,養殖生產者只是做搭苗床及穿附苗殼的工作而已,其他的養成工作就完全交予大海與老天了,因牡蠣為濾食者是不用另外投餵飼料的天生天養生物,這種依賴大自然生產力的方式最符合有機水產或生態養殖的概念。

牡蠣養殖是以天然的海水為載體,提供其中的浮游生物及影營養顆粒以供濾食,不須額外投餵飼料,是純粹以天然生產力供應所需食物,極符合有機水產養殖強調的低投入精神。因此,一塊無污染的溼地生態是提供有機牡蠣生產的最佳環境。

台灣西海岸水質較佳的甲類海域有兩處,一是澎湖海域,二是位於曾文溪口向西延伸至王功漁港向西延伸線間海域,而芳苑海岸(大城)溼地鄰近此區,故生產的環境條件應還好,然而漁政或衛生單位仍須監測是否會受到鄰近台塑六輕工業的影響。

而這片潮間帶除了國光石化想進駐,亦可能會因其建廠而連帶影響直到2002年才被證實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的棲地與食物來源。這一連串的拉距終在去年2011年馬總統在考量選舉連任的民恴壓力下而讓白海豚板回一城,而未來如何規劃這塊寶地誠然是另一挑戰。

幾年前教育部所屬海生館推動的「全民挑海鮮」計畫,由於牡蠣養殖「天生天養」對生態衝擊少,故位列最高的評價,值得國人多加利用。也期待臨近的沿海地區不要被經濟開發的思維誘引到設立工業區的單一方向,能善用這片寬廣的海埔地,不致讓包括芳苑在內的台灣西海岸牡蠣養殖走入歷史。

7-600
希望成千上萬的和尚蟹繼續在這塊濕地繁衍

珍貴海牛文化,應善加照顧辛苦退休的老牛

芳苑的牛車是目前彰化海岸保存最多的聚落,是台灣難得的文化資產,尤其還有約26頭黃牛(當地稱海牛)仍依照傳統的方式以牛拉車迤迤然地進出潮間帶灘地,是台灣養殖牡蠣中極特殊的傳統特色。

而這些海牛算是半農半漁,平日亦可協助其他農事。一頭牛約可拖拉7-8人在座大概四、五百公斤的牛車,因怕老牛負荷會太重,我在初始體驗一小段即下車徒步慢走。老牛皆訓練有素,能隨主人的動作語音,走到牛車前低下頭待牛軛上肩。牛車徐行一小段須緩步上堤防邊坡,順勢上坡牛隻尚不致吃力,然而在堤坊另一面下坡時為讓牛車不衝馳而下,牛隻雖非常俐落地聳肩斜頸以剎車,這一幕卻讓人內心一緊,老牛如此是否太辛苦呢?

潮間帶上的牛車道為了讓機械三輪車也可出海採收牡蠣,故多舖設水泥道,此堅硬路道並不利於牛雙的腳蹄,還好此種體驗行程多在假日進行,來此體驗的趟次亦不多。

牡蠣是養在低潮線遠離陸地約2-4公里的位置,利用漲潮有海水時方便讓牡蠣濾食海水中的顆粒營養物質。在潮間帶看到甚多的蚵螺,會蠶食附著在蚵架上的牡蠣,而我也曾經在澎湖看過甚多亦會攝食牡蠣的扁蟲,說明牡蠣雖不須投餵食物,但受天敵的損耗率亦高,收成不見得好,但蚵民的收成與其他生物間總有一個平衡點,有機農業(水產)強調的精神亦在順勢而為,不在贏者全拿的思維。

回到陸上我們看到牛隻會回到與住家相鄰的牛房歇息,此與我們小時候看到在住家不遠處安置的牛窩略不同,是否顯示此處人牛間的相處更親近呢?然而令人感傷的是問及這些老牛若不能再工作時其去處竟是去屠宰場做牛肉乾。好奇再問,一隻老牛可賣約3萬元,但若買回一隻小牛則要6萬元,之間有3萬元的落差。

想想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牛竟不得終養實令人唏噓。為此我要衷心呼籲是否彰化縣政府設立一個「老牛之家」以安養辛苦一生的老牛?若無經費也可規劃推動認養制度,未來認養人只要捐獻金額,一樣能列為報稅的扣除額,或讓宗教團體認養,此較其他未經評估而胡亂放生的行為好上太多,且更公德圓滿。

也希望同時以每頭牛3萬元的價格補助這些牛主人讓出牛隻,不要讓老牛為人類辛苦耕作一生之後,還面臨到屠宰命運的牛生終點,如此26頭有立案戶籍的老牛若全數退休,所費不須百萬。也建議老牛之家就設在芳苑當地,再請這些老農繼續協助照料,以維持人牛之間的感情,不僅照顧了老牛的生活,也讓芳苑有不同的人文深度,更有條件吸引遊客前來進行生態旅遊體驗。更希望這麼一個故事,能感動更多現今缺乏生命關懷的孩子,讓人牛之間的故事繼續傳唱下去。

5-600
任勞任怨的海牛採蚵文化

「蝦猴」若沒有了 下一個輪到誰?

中午時分驅車至鹿港小鎮,讓大家來此巡禮一番,因是假日街上遊客如織,有幾處連擠身而過都困難。賣的小吃中我只對「蝦猴」有興趣,「蝦猴」又名「螻蛄蝦」是像螃蟹的節肢動物。目的不是要品嚐蝦猴而是早已聽聞鹿港的蝦猴產量銳減,已非昔日可比。其實許多人不知道鹿港的蝦猴多由芳苑海邊捕獲,是當地重要的家庭副業。

果不其然,只看到真正兩、三攤的蝦猴,多數攤位則打著假名號販售看似劍蝦的產品混充,而真正的蝦猴小小一盒要價200元,且體型與往昔個體真的差太多,僅如一般劍蝦的大小。令人感傷又一個傳統的產業或美食即將沒落,也說明再不善待海洋及海岸濕地,人類終會被趕離這片快要無以依靠的海洋,也將遠離傳統海鮮的滋味。

近日欣聞彰化區漁會擬設立蝦猴保護區,且限制不能用太進步的現代漁法抓捕,須以傳統漁法捕抓,如此我們及後代子孫或許還有機會繼續明智地利用這片海洋。

這塊濕地過去10年走過不同的計畫與規劃用途,自大城海埔工業區、中科、國光八輕、到「白鷺展翅、大興之城」等…未來何去何從,誠為關心這塊溼地的公民尤其在地居民要審慎思考的議題。

6-600
如今蝦猴個體小量又少

(作者為 宜蘭大學 動物科技學系/有機產業發展中心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