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稻浪論壇@宜蘭】來自田間的聲音

記錄人:宜蘭小田田江昺崙

前言

1月29至2月3號,由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主辦,於宜蘭慈林基金會舉行的「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東亞、東南亞區域會議」,會議最後一日將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召開「人民論壇」並舉辦「糧食主權之夜」活動。為了彙整各地農民意見以擴大論壇的共識基礎,遂於宜蘭員山、新竹竹東、高雄美濃、花蓮樸門部落先進行四場「稻浪論壇」,第一場於1月14日假宜蘭員山鄉深溝村三官宮舉行。

此次宜蘭論壇主持者是賴青松,現場將近有三十位左右農民參加,大多是對於環境友善農法以及農業議題有興趣的在地農友,也有不少過去以慣行農法務農,近來嘗試環境友善農業的資深農民參加。一開始由台灣農村陣線的許博任簡介「農民之路」組織:農民之路是由70個國家,150個農民團體所組成,針對世界各地發生的土地徵收、糧食主權等農業重大問題,發出來自草根人民的聲音。

接著,博任提到台灣整體的農村現實問題,包括糧食自給率過低(33.49%)、土地零碎化、土地買賣與農舍濫建、農業收入偏低等問題。此次稻浪論壇就是希望透過國際連結、在地發聲,彙整農民的心聲,提出農業政策建言。

討論

論壇的主軸是與會農民發表政策建言。綜合與會發言者的意見,大致有幾項主題:

一、 土地問題:

宜蘭地區農地炒作問題嚴重,使得有心務農的青年農民土地取得面臨極大困難。來自壯圍的黃大哥說,現在一甲地差不多要4500萬。大家現場立即試算,以農戶每年農業淨收入18萬計算,農民若是只靠農業收入,要240幾年才買得起一甲地。深溝的兼業農阿添叔則說,一定要提高農舍興建跟移轉的門檻,比如說農地持有超過10年才能蓋農舍,5年才能移轉。

青年農民不僅買地困難,租地也不容易。來自三星的秀貞說,她搬到三星已經6、7年了,卻還是很難租到土地。雖然取消休耕補助,她也沒感覺到地有變得比較好租。反而鄰近有些她一直很想租但租不到的公有地,今年卻被別人租走了,因此秀貞認為政府應該要成立透明的公有地租用資訊平台。南澳自然田的夥伴則特別提醒:休耕政策轉變之後,雖然釋放許多田地,但也令人擔心大量農地復耕,是否會使農民施用化肥、農藥的狀況加劇,政府此時應該鼓勵轉作有機,才能保護復耕的土地,復耕補助的範圍也應該要更多元,可納入果樹、蔬菜等作物。

二、 新進農民保障:

現場有多位近年進鄉務農的新農民表達心聲。宜蘭小田田的吳佳玲認為農業勞動常有受傷風險,但新農多半沒有農保,沒有傷殘給付,對新進農民很沒保障。同樣也是年輕農民的阿斐,認為政府至少應作為青年農民的資訊平台,媒合農民土地跟勞動力需求,也可以提供新農民的低利貸款,以協助年輕人務農。新農茶認為,農機具很貴,政府可以協助媒合新農合作購買與共同使用農機具與資材。

三、 水源與環境:

宜蘭地區因為農地大量農舍興建的關係,廢水排入灌溉水圳,造成農田汙染的問題特別引發眾人關切。深溝農民李大哥表示,農民看到灌排不分的狀況一定要向水利會反映跟施壓,情況就會有改善,像目前宜蘭水利會已經不准新建農舍的排水搭排灌溉溝渠。

擔任水利會小組長三十餘年的三官宮陳主委則提出水源減少的警訊,他發現深溝地區的灌溉水量三十年來已經少了一半,陳主委認為主因是由於土地與溝渠的水泥化,造成地下水無法補注,同時農舍興建跟公共建設施作的囤土行為,堵塞了許多湧泉的泉源,也使灌溉水源大量減少。因此陳主委特別主張深溝村的湧泉口,一定要管制建物興建,以保護水源。

P1380232

四、 友善耕作與補貼政策:

政府農業補貼政策適當與否是與會農友相當關切的議題。三官宮陳主委語重心長地表示,國家要做好老農民的退休制度,這樣年輕人知道農民老年生活也會有保障,才敢安心返鄉務農。壯圍黃大哥則說應該要恢復自耕農身分的認定,才可以讓實際從事農耕但沒有農保保障的農民納入農保。

黃大哥進一步指出,目前農業預算占政府總預算的比例不到4%,應該要立法明訂農業預算的最低比例。南澳自然田的成員則問,小地主大佃農偏好補助大農,能否有支持小規模、友善生產的政策?壯圍黃大哥則直指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問題,他說小地主大佃農規模愈大,補助愈多的方式是錯誤的,應該要有規模限制,同時也應該要補助有機耕作而不是補助購買大型農機。

如何支持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也是大家關切的議題。深溝李大哥指出幾百年來祖先完全自然的農法才是慣行農業,近50年施用農藥化肥的農業,應該叫做投機農業,引起滿堂喝采。行健有機生產合作社張美主席則說,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把現行對慣行農業的補貼,轉而補貼有機耕作,以鼓勵農民改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

花田厝的麗花則說,現行的有機驗證都在規範有機農友,對有機農友有做隔離帶,水源空氣不能汙染等要求,但她認為應該要轉向規範慣行農戶,例如隔離帶應該由慣行農戶設置,噴藥改申請制,以及繳交空汙或水汙費等等。麗花進一步指出國家應該訂定有機農產品收購政策,也可以推動公辦的有機小農行銷通路。

農友「茶」甚至提出,在地學校的營養午餐可以全面使用友善小農生產的食材,鼓勵當地農民生產健康作物,也可同時推廣食農教育。在宜蘭縣文化局工作的許小姐,則認為環境友善農法、農民市集不是弱勢產業,政府應該看到農業的潛力、用現在推動高科技或者文創產業的等級來協助發展農業。

雖然農友們的發言多半針對國家,但來自壯圍的林大哥則提醒大家,農民不必完全盼望政府主動改變,也不能依賴政府政策,必須靠自己,建立自己的尊嚴。過去農民有傳統的智慧、知識沒有被重視,要讓年輕的一輩傳承、銜接上來,也引發現場關於農民應該成立類似工會的自主農民團體的討論。

結語

議程最後由農陣發言人蔡培慧協助歸納與會者的發言,同時也補充可能的政策方向供與會者思考。首先關於有機農業的補貼,亦即「環境補貼」,友善農產品若必須提高售價,又不造成消費者負擔,政府就必須負擔差價,例如歐洲的小農支持政策,進行減少碳排放的補貼或有機肥料的補貼等等。台灣不合理之處在於對化學肥料補貼,等於傷害土地,又只讓肥料公司獲利。因此政府應該先評估環境成本,再算出有機農業的補貼方式。

其次,新進農民的土地取得來源、農民保險資格認定、老農退休金的分配(有些不在地主將農地當成領取津貼的工具),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政府應該完善自耕農身份認定的配套措施。政府也必須建立「土地儲備制度」,收購休耕農地,將土地公有化,再將土地分租給想要務農的新進農民;並且保障土地不可隨便徵收,確保農舍農用以防止農地流失危機。

最後,水圳的灌排分離工程方面,在〈農再條例〉中就有包涵灌排分離工程的預算,但是並沒有被重視,所以應該加緊督促各地方政府積極落實。

場後記

雖然只是短短兩個小時的對談,但本次會議在資深及新進農民的互相對話下,也碰撞出許多關於農業前景不少的創意想法。會議在九點左右結束,但參與論壇的農民們仍意猶未竟,會後多數人仍然留下來把握機會,交換心得,參與者討論到十點、十一點才散去。主持人賴青松大哥認為,這次的論壇,有許多資深農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聚會,他們也不願落於新進農民之後,提出了很多進步的看法。

看來台灣農村是可以慢慢藉由類似這種活動,由新進農民與資深農民對話,找到新的突破現狀的契機。

P1380241

P1380255P1380222

P1380197P1380176

P138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