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夏耘農村草根訪調系列一:美濃菸葉(1)

文/吳佳玲、郭彥廷、廖貞雅

位於高雄縣的美濃鎮,若是從台北出發,必須搭四個多小時的火車,再轉一個半小時左右的客運,在長達六個小時左右的路上可以感受到風景與語言的轉變,從都市的國語、鄉村的閩南語,一直到美濃鎮的客家話。

帶著緊張又雀躍的心情來到了美濃,卻沒忘此行並非是單純的觀光遊憩,我們還有個重要目的,了解美濃菸葉種植的歷史,以及美濃當地的菸農是如何面對現今在市場開放與政府的限制栽種面積之下,菸葉產業逐漸凋零的情形。

美濃的地形與氣候

「美濃」原本的名字是「瀰濃」,是來自於美濃鎮的開基碑文上的最後二句話:「懇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奕世而瀰濃」,一直到一九二○年,日本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濃,將瀰濃改名「美濃」後,「美濃」就延用至今。

美濃鎮位在屏東沖積扇平原的北端,地形較為平坦且土壤肥沃,美濃地處平原區域,三面環山,東邊茶頂山接六龜鄉,西北邊與月光山系與杉林鄉交界;兩座山脈交會於東北邊的尖山,即文學家鍾理和筆下的「笠山」,西邊的楠梓仙溪鄰近旗山鎮,南邊的荖濃溪西側則與屏東縣高樹鄉隔溪相望。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其周圍中央有橫山山系,其餘為平緩的山麓平原,內有柚仔林溪、美濃河、姜仔寮溪交會於三夾水處,美濃平原南方有荖濃溪支流分佈。


(雨後,飽和的水氣,讓美濃呈現如詩如畫的景色。)

美濃的氣候是典型南台灣海島氣候,國曆六月到九月是雨期,十月到隔年四月為乾燥期,五、六月是梅雨季節,每年總降雨量大約是一千五百公釐左右,年平均溫度約二十四度。由於氣候偏暖熱,相較台灣其他區域,水稻耕作的時間較早,第一期稻作,通常在十二月播種,一月插秧,而在六月到七月十五日收成;第二期稻作在收成後不久便播下種子,十月十日左右收割,在二期稻作之間的間作與裡作是美濃農業的常態現象,當中間作植物又以菸葉植物最佔優勢,因為台灣南部冬季的氣候很適合菸草生長。

除了適宜菸草生長的土壤和氣候之外,民國六○年代起公賣局的菸業政策,使菸葉產區往南移,也是造就美濃成為台灣菸葉大城的契機之一。長期種植菸草的歷史,亦形塑了美濃當地的地貌和文化,若在冬季走訪美濃,發現田裡有一種作物,其株高如人,其葉長如臂,寬過手掌,即是支撐著美濃地區發展的主要產業─菸葉。

台灣菸葉

一般而言,台灣菸草屬於「冬季裡作」,是在兩期稻作收割後於冬季田間耕作的作物。

將菸葉做為「冬季裡作」是台灣栽植菸葉最特別之處,世界上普遍於春季種菸(春菸),然而台灣菸農為了避開夏季颱風的風險,選在秋季開始種植(秋菸)。春菸品質比較好,卻要承擔面對颱風季、梅雨季的風險,過往公賣局欲推廣栽植春菸提升自產原料菸葉的品質,自然氣候的因素一直是極大的挑戰。

然而,雖然整體而言春菸的品質比秋菸好,一根香菸和雪茄的製作過程中會搭配好幾種菸草,以創造多層次的口味。在此次的訪調中,即有菸農表示,曾有國外菸商前來訪查台灣的秋菸,研究是否可以做為新菸品配料,故若能好好研究開發,特殊的「秋菸」也許可以成為台灣菸草的優勢之一。

除此之外,菸草的種植過程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從公賣局領回種子後,在二期稻結穗之際,菸農通常會整理稻田一處空間,搭起塑膠棚育菸苗,等待菸苗長大後要移植到田裡。照顧過程除了施肥灑藥除草,由於菸草是管制作物,還必須以人工一一將菸草的花苞摘除。


(乾燥過的菸葉,會綁成ㄧ綑之後才送繳)

最後終於到菸草收成季時,還需要出動人力將菸葉一葉一葉摘下。新鮮的菸葉需要菸農烘烤過後才能繳交,在以前用傳統菸樓時,烤製菸葉的通常長達一個星期,從早到晚全天要人持續看顧爐火,因此烤菸葉是過往種菸最耗人力的一環。隨著電氣化烤爐引進,烤菸的人力才得以大為縮減。

菸葉專賣的控管與契作

在台灣,菸草是政府管制的作物,只劃有特定菸葉種植區才可以種植菸草,台灣現有四大菸區分別為台中、嘉義、屏東和花蓮(宜蘭菸區已於民國五十一年撤銷),美濃屬於屏東菸區。將重要貨品收歸政府專賣,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為國家創造巨額的收入。

台灣菸葉專賣制度始於日治時期,從一九○五年開始,比照日本菸業專賣制度的施行方式,同一時期,日本政府也在美濃施行計畫性種菸。一九三二年(昭和七年),總督府公布「黃色種菸試作許可相關文件」以及「菸草耕作獎勵規程」,提供資金補助菸農種植黃色種菸草;專賣局在一九三七年公布的菸草試耕地,美濃庄也在試耕地之列;一九三九年,台灣總督府公布的「菸草耕作區域」裡,出現「美濃」後,菸業就此與美濃緊密相連。

一九七○年代中後期,美濃菸業達到鼎盛,一九七五年是美濃種植菸葉面積最多的一年,種菸面積高達2,235.3公頃、菸農戶數一千八百戶,居全台之冠,占全台種菸面積的四分之一。

種菸草的戶數、數量公賣局都有嚴格的限制,只有發放「菸牌」的菸農才可以種菸,控管之嚴甚至會在菸牌上明確標示可種植株數。為了方便計算株數,公賣局明確規定了每行菸草的行距和每顆菸草的間距,公賣局會派人確實抽驗,清點每排的數量。

過往菸農為了要測量間距,整好地後,便會找家中的小孩,在雙腳間綁定距的繩子,小孩沿著田走,每步腳印恰好就留下一個種菸葉的窟窿。

另外為了避免菸草種子外流,當菸草抽除白色的花苞時,菸農必須將花苞全數摘除,倘若未確實摘除乾淨,公賣局將嚴懲:直接刪減隔年菸草種植的面積。如此重罰,使得菸農稱未摘花苞為「殺頭之罪」

 
(早期的菸葉輔導站已停用,現已轉型為美濃輔導站,進行社區營造推廣的工作)

公賣局和菸農之間有契作的關係。公賣局提供種子(更早以前甚至會提供肥料),然後在菸葉收成後,公賣局保證收購菸草。收購的價格會在每年耕種前便公布每個等級的收購價。在這樣契作的保證下,菸農免於市場價格的波動,擁有穩定的收入,菸農也被戲稱作「公務農」。

菸草收購的等級分為四等,公賣局收購菸草時,會將菸草評等,作為收購的依據。在科學化的鑑定方法施行前,是由公賣局派遣的評等員進行評等。由於每種等級的收購價格差距極大(每等每公斤的價差達五十元左右),評等員和菸農常常因為對菸葉等級認定的不同發生衝突,訪調中,一位菸農也透露過去收購菸葉的季節,公賣局收購菸葉的地點──菸葉輔導站,每天幾乎都會發生菸農和評等員打架的事件。

美濃的菸草文化

除了地理和氣候上的條件適合種菸,美濃人為什麼選擇種菸呢?

重點在於菸葉與其他作物相較之下,價值較高,因為在政府保證收購的政策下,種菸的農民不用進入變幻莫測的市場,讓產品的價格任由市場無情地操弄。種菸的利潤相較其他的作物,可以高出五倍至數十倍,這也就是美濃人選擇種菸的最大原因。

由於菸葉是一種需要細心呵護的作物,從整地、培育菸苗、除草、摘蕊,一直到菸葉摘下後的燻烤調製,都需要高度人力、勞力與資金,在美濃,只有男丁眾多的大家族才有辨法應付如此龐大的勞動需求,也因此美濃的傳統家族更加重視生男丁。

另一方面,勞動力較低的家族則以「交工」1的方式,「交工」是以三到五戶組成一個合作的群組,每戶提供等量的人力,在收成等工作比較繁忙的時節,就會先集中到其中一家幫忙,待這家工作告一段落後再到下一家,各家輪流幫忙。各家族間,也因為「交工」的制度,產生了濃厚的人情連結。

當漫步在美濃時,可以看到舊式菸樓依然兀立,而在台灣其他菸草種植區亦會看到類似的特色建築。菸樓外表非常特殊,是兩層樓高磚造建築,在屋頂上還在加上一個凸起像小閣樓的天窗。

隨著自動化的烤菸爐引進,舊式菸樓早已廢棄不用了,但一幢幢的菸樓是過往美濃興盛的菸業最明顯的標記。過去,菸葉的焦油香總是飄散於美濃人的鼻腔,是美濃人對於故鄉的記憶。

因為有菸葉契作的保障,種植菸草替美濃農民帶來豐厚而且穩定的收入,於是相對於價格低廉的稻米,種稻反倒像是副業。比起一般的農民,菸農在財務運用上更具彈性,甚至公賣局在菸草收成前,就會將年初就將立法院核撥購菸的預算「預支菸款」予菸農。

一般農民常因農作收成的好壞而影響家庭財務,進而牽動孩子受教育的機會,菸農在契作的保護下,使得美濃子弟們都能受良好的教育。在美濃被稱為「博士之鄉」,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極高,也是源於菸草產業的支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