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懶惰農夫耕作日誌5 稻子的衣服,是映出月色的清水

榮謨伯關心的問:「阿中,你係種哪一款米?」

「我種71號」我回答。

他分析起不同品種的特性:「71號不是正香米,正香米比較不用施肥,比別種卡晚一個月種,比人家早一個月收割,稻子長的比較小,紅紅矮矮的。」接著口裡喃喃的盤算起:「秧仔一皮20幾,插秧一分500,翻土1000,肥料、水電、地租,別人的如果收1800斤,你的算1000斤就不錯了。」

收成多少,價格好壞是農人的宿命,只要開始耕作,就一定會計算著。有時候價格波動,就好像看著股市行情紅紅綠綠一般,只是農民無法保留稻穀,有生命的作物長大了不採收也不行,即使行情慘綠跌停,也只能默認賠售甚至耕鋤。

我這塊位於村子大馬路旁的田,來來往往的村民們一定都看得到,房東大哥最常說:「人家都問這塊田是不是我種的?當然不是,我的田怎麼會長成這樣。但是他們都不懂,你們是種有機的,他們不懂啦!」秧苗長的有高有低,顏色黃黃綠綠,雜草叢生的景象在過去從未見過。務農一輩子的阿伯,看到這種景象一定覺得很夭壽,怎麼會有人這樣糟蹋一塊田地,即使是精神上支持我們的房東大哥,也不能承擔左鄰右舍的閒言閒語。

要讓老人家理解綠色消費、友善耕作、社區支持型農業……講再多都沒有用,即使是年輕一輩的農民,因為擔負著農民的天職與使命,很難跨出那一步去實踐。通常聽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時候,我選擇微笑並不多做解釋,社區的經驗告訴我,對的方向就堅持下去,最後再用最貼近他們的語言說明。對於產業來說,計算一分地能賺多少就最明白不過了。

從過去空間改造美學的顛覆,到今天耕作方法與操作模式的轉變,他們總是如此好奇的觀察著。我們這群投入社區大大小小事務的年輕人,在他們眼裡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大學生,也因為如此,我們沒有農民的包袱,可以勇敢的去衝撞去實踐。

傳宗姆今天說:「寒流要來了,水要多放一點,不然長在高一點的地方的稻子會冷死。」原來水會給稻子溫暖,就像人天氣冷了要加件衣服一樣。農民會很關心氣象,一天看三次,深怕寒流來了,稻子感冒了。

稻子就像農民的孩子,天氣冷了,爸爸媽媽比誰都要擔心,要孩子多穿一件衣服,而稻子的衣服,就是是映出月色的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