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埔的炊煙盛宴

十月十日,新竹時有時無的下著雨。「台灣社區協力工作坊」在交大竹北的客家學院上場。用完午餐,交通大學的蔡晏霖老師,領著米之神基金會的德查(Daycha Siripatra),《Sharing the harvest》作者伊莉莎白(Elizabeth Henderson)以及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Dojie)一行人,參觀竹北新瓦屋客家園區以及仿造客家土樓古建築形式所設計的客家學院。

之後,在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的陪同下,驅車前往竹東二重埔農村參觀,途經范家楊樓,原本只是希望圖個涼水,歇個腿,沒想到,卻換來一頓盛情的晚宴。

原本的行程還要去拜訪甫獲民國百年十大經典好米的三重埔農民莊正燈的農場,但是因為天雨加上天晚很快,所以大伙決定多留些時間在范家洋樓的三合院,不再安排行程。

我們搬來長板凳,坐在三合院裡喝起范太太親自做的梅子茶。腳踩台灣最牛的徵收區土地,免不了會提起這個徵收區的抗爭歷程。閒談中,外國友人最感興趣的是這個農村是如何與其他面臨徵收的農村,兩度走上總統府廣場夜宿?

大家也許不知道,2010年,就是在二重埔,六個自救會決定把抗爭層級從「憲法保障私人財產」的層級拉昇到農地攸關「糧食安全的戰略資源」層級,在一個沁涼的夏夜,決定了那場喚醒台灣民眾重視農地的「717 夜宿凱道」以及種「凱稻」在凱道。

「後來那些秧苗怎麼了?」這些外國友人急切的像是在問一個人類小孩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顧,是否健康的成長。隨行的夥伴回答說:「已經到第三代了」這時,他們才鬆了一口氣。

坐在范家洋樓的三合院,范太太和婆婆、女兒,悄悄地燃起炊煙,我跟 Elizabeth 說,竹北的新瓦屋和這個客家老伙房比起來,就像是一具躺在地上的屍體,數年前已經斷了炊煙、沒了農田,把保留一具屍體說是文化傳承也實在可稱為一大「創意」!聽到這裡,Elizabeth 給了一個很溫暖的微笑,讓我緩和了訴說這事的激動情緒。

安排他們到這個已經被限制遷建 30 年的徵收區,主要也是讓這些國外友人對台灣的傳統農村與農村開發後的強列對比,有個親身的體驗。十多年前的竹北,甚至比現在的二重埔還要質樸,常讓許多喜歡騎車尋幽探勝的大學生迷了方向,如今,二重埔百年的湧泉還在潺潺的留著,但是竹北的蜿蜒綠色小徑與水田,早在隆隆的機械聲中,埋入高樓與柏油路底下。

和這些外國友人站在洋樓後方的地塹高處,聞著伙房的炊煙香味,凝望這被廣大社區、工研院院區以及高速公路包圍的這片凍結空間,不知道米之神的 Dachy 看著稻浪想到什麼?Elizabeth 是否已經在腦中畫出了一個客家風貌的 CSA 農場?而風趣的不丹 Dojie 在想什麼?

電話響起,一頓佳餚正在等著。我們祝福這裡的人們,田裡、河裡、樹林裡的生物與植物,四個國家的朋友在此相聚,二重埔農村,後會有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