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寶地,貴人與十種臺灣人的性格

攝影/ 鄭鼎

「你這一趟上山下海,把重要水果的產地都跑過一遍了,收獲應該很大吧?」 坐在鹿野高台的草地上,臺東春一枝商行創辦人李銘煌問我。當時,我為了寫《果然臺灣—種出在地的幸福》一書,已經是第四次採訪李銘煌先生。

是啊,我點頭微笑,想著該如何把背倚中央山脈,面對都蘭山,每天虔敬膜拜卑南溪-臺東人的母親河-的有機果農面貌描繪在文章中。

然後,我才想起來,我不算是真正回答他的問題,他已然轉身笑望冉冉升空的熱氣球。

我想起《果然臺灣》的每一位果農與農企業從業者,心中喃喃:「謝謝你們,你們豐富了我,我的收獲很可觀。」

身體的收獲。深入產地舟車勞頓考驗我的體力,但遠不如你們日日夜夜農作的勞累,與定時在田間管理的繁雜工作。

心理的收成。眼看著採訪時還在種植,攝影、出書時卻已經是產季末端,如何與時間賽跑,讓讀者閱讀到這本書時,口中仍有著鮮果的甜味,這是我的時間壓力。只是這樣的時間壓力,遠不及果農們看著果實日日在烈日照耀下一天天熟成,鮮果卻不見得已經找到買主那樣的心慌意亂。

靈魂的收割。每一個果農的生命故事都讓我親眼見證臺灣人的性格。

其中,有疼惜

最難忘記的是六十九歲的精壯的宜蘭金棗農陳新郎。我們在他窄小的農用車前座坐定,由陳新郎駕車在顛簸農路上喀拉喀拉喀拉駛著,彷彿參加戰鬥營,幾分鐘之後,我們來到一片斜坡,那是陳新郎從小輟學與父親一起種金棗的地方,每一棵樹都有他對父親的記憶。

我們來到大約海拔三百公尺,遍植大約五百棵金棗樹的斜坡,樹枝與樹幹都向著臺灣東海岸旭日初昇處生長。陡滑的斜坡無法站人,我們只能蹲低,看著陳新郎抓著樹枝移動;不是攀岩,而是攀枝。

由多雨的宜蘭山坡地,果農生命史共同栽培的金棗樹穩穩抓住山坡,如果沒有惜情愛鄉並以高價收購金棗的橘之鄉,恐怕也保不住宜蘭特有的金棗樹風貌。

下山時,我向陳新郎索取名片,他給我一張小卡紙,正面是他手寫的名字與電話號碼。翻過面來,竟是一口爛牙的圖片,我噗哧一笑,原來,這是陳新郎回收衛生署的嚼檳榔有害健康宣導海報,剪成名片大小,「呵呵,海報背面是空白的,還可以寫聯絡電話啊!」陳新郎也笑出一口黃牙。

至今,我將這張爛牙名片壓在書桌,提醒自己,這就是臺灣人傳統的惜物,那是疼惜的表現。

疼惜土地的人,不只金棗農陳新郎,和橘之鄉創辦人林枝漫與洪美芳,還有南投縣信義鄉守護梅樹的晨軒梅創辦人王貴香,雇用在地人挖在地鮮果做在地冰棒的臺東春一枝商行創辦人李銘煌,在南投八卦山脈種土鳳梨給微熱山丘烘焙鳳梨酥的郭界淵。


左/ 王貴香  右/ 賴偉志

住在南投縣信義鄉,人稱貴香姐的晨軒梅創辦人王貴香,每年十二月到一月初初都會打電話給住在山下的好友們。「山上的梅花開得好漂亮,你們要不要找個時間上來賞花?」

年初接到她的電話,聽著她輕軟的聲音,就令人動容。因為,她是那樣一個奇女子,為了保留從祖父那一輩,記憶中盛放滿山的梅花林風貌,因而鼓勵梅農以有機農法繼續種植梅樹,她高價收購梅子,不僅守住根深的梅樹林,守護了土地,也保全了梅農們的生計。想起貴香姐帶我們坐在不灑殺草劑的五十年梅樹林下,談水土保持,食品安全與衛生的重要性,言談間不時嗅聞到土地的青香味。她的畢生都化為對家鄉的大愛。

臺灣人的性格,有樂觀

由上一代以香蕉餵養長大,蕉農劉吉和也種了一輩子香蕉,餵養三名子女。他總是笑口常開,有想不透的事情就躲進香蕉園,一邊工作,一邊深思問題。香蕉園是他的人生書房,也是他的旅遊勝地;他不想退休,也不想出國旅遊,因為能每天到蕉園走走巡巡,一邊工作一邊作打油詩,餓了就吃一根香蕉,就是人生樂事。他真心認為,人生活的簡單,才是真正的豐富。

歡喜做,甘願受,在劉吉和身上,我看見臺灣果農身上都有的樂觀美學。

賭性堅強,也是臺灣人最顯著的性格之一。

來到雲林貧瘠土地上,念高中時愛打群架被記過的許清水,如何從離棄土地到愛惜土地,人們鄙夷的眼光曾經使他喪失自信,但是血液裡流著與天對賭的個性,使他終究在鹽地裡種出玫瑰蕃茄,成為貧村裡的傳奇。玫瑰有刺,番茄入喉卻終究是溫柔的。


許清水一家

與受訪者一起淚眼汪汪的是兩代愛文芒果農。

愛文芒果之父鄭罕池與第一名的愛文芒果農吳清進都是那樣心懷遠大,胸襟寬厚;不只自己種作,還把地方上的愛文芒果農的生計都一肩挑了起來,奠定今日愛文芒果產業的欣欣向榮。他們今日的歡喜,來自於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來自於發乎內心的責任感,那是最令我動容的性格:承擔

神農獎得主父子克服黏土地的先天特性種出優質葡萄,結合周休二日與宅急便成功行銷的彰化三代葡萄農黃俊仕,就是臺灣牛務實性格的代表。

留學德國卻返鄉種葡萄的舉人後代賴偉志,自始至終都思索著農村的未來,他的葡萄園默默實踐著土地倫理,他舉手投足都看得出傳統臺灣人對天地的虔敬,那是敬天愛人

有客人來就奉茶請吃鳳梨酥的微熱山丘,立志要為鳳梨農找出路,活絡農村經濟,三合院裡的創辦團隊許家與藍家,都呈現著傳統臺灣人性格之一:淳厚。

在西螺大橋邊,雲林的西瓜達人廖文斌,活用資源,動手研發,因為他流著西螺七崁義軍的血液,那也是臺灣人的性格之一:不讓別人決定自己的命運

運用一整個學年的時間力求精緻化化包裝設計,要為臺灣水果創造令人愛不釋手的理由,輔大年輕學生不斷在失敗中爬起,屢敗屢戰,他們驚人的耐力與韌性,是臺灣人最堅強的生命力。

先天的氣候環境與政治不穩定,使台灣人的性格裡缺乏安全感,充滿危機意識,不停尋找出路。彰化市的果樹產銷班班長張俊輝就是如此。他為荔枝找出路,開拓地方上荔枝農的春天。

從宜蘭的李子山開始,我走過濁水溪畔西瓜田,爬上八卦山脈看鳳梨田,在信義鄉與九二一震災後倖存的梅樹一起呼吸,在彰化市摘荔枝,在大村鄉摘葡萄,在北港溪口玫瑰蕃茄的家鄉看夕陽沒入臺灣海峽,夜裡行駛嘉南平原讚嘆大地的豐饒,騎車膽戰心驚跨過曾文溪來到玉井斗六仔部落,目睹月世界美景抵達旗山的香蕉園,最後以臺東鹿野高台居高臨下的視野作結。

《果然臺灣》出版後,我受邀到各處分享。許多人因貴香姐總是犧牲自身利益,以大愛救鄉土的故事而淚下,也有許多人聽到浪子回頭的許清水因為種番茄而種出家庭的幸福,因而哈哈大笑;更多的人為方形西瓜達人廖文斌在國際上出頭天而開心,還有許多人對寶島臺灣獨特的風土地理而深覺驕傲。

記得在一場企業演講中,當該企業同仁都紛紛回工作崗位上班,而該企業領導人卻留了下來,對我說:「時代走到現在,臺灣大多數人都在工商業,與土地愈來愈遙遠了。然而,許多人的上一輩或親戚輩大多都是農家子弟。這本書的故事之所以令人感觸很深,因為,說的就是我們已經應該要熟悉,其實卻愈來愈不熟悉的農家子弟生命故事。」

更有一場在讀書會的演講中,講到水果產銷結構失衡,價格失序的問題。其中一未來聽講的專業講師更站起來提醒大家:「做個有覺知,有意識的消費者,在讓一次消費都能鼓勵對環境友善,守護土地的果農。」

「你這一趟上山下海,把重要水果的產地都跑過一遍了,收獲應該很大吧?」 在鹿野高台的草地上,臺東春一枝商行創辦人李銘煌反曾問我的那個問題,新書出版後,許多廣播節目主持人也這樣問我。

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這樣。

這一趟,我看見臺灣人的多元性格,以臺灣獨特風土培育的香蕉、鳳梨、愛文芒果等十幾種水果,其生命故事是充實我身心靈,灌溉寫作歷程的重要養分。

水果的寶地,水果的貴人,果然只有在臺灣。瀟灑走這麼一回,我以身為臺灣人為傲,以吃每一口臺灣水果為榮。(撰文者為《果然臺灣》作者之一藍麗娟)


左/ 作者訪問西瓜達人廖文斌 右/ 愛文芒果之父鄭罕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