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沒米遭糾正,衛生署首次承諾,將米粉標準列入衛生法規

假米粉事件爆發近半年,監察院21日對衛生署提出糾正:監委表示,衛生署「長期漠視消費者權益」,讓業者以玉米澱粉混充米粉原料。衛生署除了回應將積極標示含米量,也首次承諾將米粉標準納入衛生法規稽查,但含米量下限還要再經相關單位討論。

米粉標準未來將列入衛生法規稽查

監察院指出,米粉長期以玉米澱粉混充已是業界的潛規則,但國家標準早規定米粉含米量至少要在50%以上,且玉米澱粉價格是在來米的一半,業者以「米粉」作為商品名稱,確實讓消費者以為吃下肚的是純米,衛生署長期默許這個「公開的秘密」,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

此事件爆發後,衛生署總以國家標準是自願性規範,僅要求業者標示含米量。衛生署被糾正後,一改先前態度,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首次承諾將米粉標準納入衛生法規中,「將來一粒米都沒有的,就不能稱之為米粉。」只是到底多少百分比的含米量夠格叫米粉,康照洲表示,還要再與相關單位討論。

現行國家標準規定,蛋白質5%以上才能稱為純米米粉,蛋白質2.5%以上(含米量50%)稱為調合米粉,其餘只能稱調合粉絲。 康照洲解釋,國家標準納入衛生法規稽查,需有一定的檢測方式才能落實,例如含米量可否用蛋白質推算就需要再討論,含米量可能下修,也可能提高到60、70%,細節要再評估。

衛生署先前曾表示要以現行業界的「最大公約數」訂定標準,昨天康照洲也改口表示,業者意見只是其中一個考量,還要再經過專家討論、公聽會、食品安全委員會討論,才可公告實施。

監委程仁宏認為,衛生署應該以人民的健康權益為最大考量,現行的國家標準已經很明確,建議衛生署不要再修改含米量下限。 他表示,衛生署必須在兩個月內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否則監察院將進行質問,若仍沒改善,不排除彈劾衛生署。

農委會預計釋出2萬噸公糧,輔導米食加工

除了衛生署,農委會也被指未能有效釋出公糧加工,讓陳米淪為飼料。農糧署副署長陳建斌喊冤表示,農委會一年約售出2、3千噸在來米,現有庫存量約7千噸,但加工業者愛用舊米,在來米最多放三年就被搶購一空,絕不可能當作飼料米,監委可能是將蓬萊米和在來米搞混。

clip_image001陳建斌表示,純米米粉業者有一定的品種要求,多不會標售公糧米,若業者有需求,農委會會積極媒合農民,未來也將建立米穀粉產業,輔導米食加工,預計將釋出2萬噸蓬萊米和在來米。

衛生署首度承諾將米粉標準納入衛生法規,但多少含米量才能稱為米粉還要再討論

 延伸閱讀:台灣米粉/米穀粉真相調查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