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時分,在澎湖蒔裡潮間帶海域,包著頭巾、穿著花布衫、腳踩雨鞋的婦女,正拿著長箝,在石滬邊緩步行走,約莫五分鐘的時間,網袋裡已裝滿螺貝。午夜出海、凌晨時分的回岸的漁船作業結束後,經過白晝的休息、家務勞動,漁婦們傍晚再度來到海邊,「撿一撿螺貝,晚餐的湯就有了。」
「生得扁的是扁仔,殼上有黑紋就叫黑仔,大頭的就叫大頭螺仔,一塊尖尖扁扁插在礁岩裡,長得像掃帚,就叫掃帚仔。」問及當地人這些螺貝的正式名稱,眾說紛紜、無人定論,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大家都對它們的滋味知之甚詳。「我比較喜歡吃扁仔,但我們家孫子喜歡吃大頭螺仔。」每個海邊的母親,心裡都都有一本潮間帶圖鑑,不為命名、製表或分類,只為在晚餐的餐桌上,帶給家人一些撫慰與驚喜。


(左)被暱稱為扁仔的螺類。(右)鑲嵌在石頭上,俗稱掃帚仔的螺類。攝影/何欣潔
(左)被暱稱為圓仔的螺類(右)味道像淡菜的螺類。攝影/何欣潔
曾在澎湖海域研究調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廖運志博士指出,蒔理及其鄰近的青灣海域,十年前的珊瑚覆蓋率極高,種類豐富完整,「令所有研究人員都非常驚艷,是非常漂亮的海域。」他指出,與桃園、新竹等工業區鄰近水域相比,澎湖的確保存了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有「去潮間帶吃晚餐」的豐富本錢。
但隨著澎湖城市擴張、觀光人口持續增長,這一頓「潮間帶的晚餐」,滋味已經大不如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調查指出,青灣海域的活珊瑚覆蓋率,於2009年一度從七成降到四成,珊瑚活體快速死亡,淺海的魚蝦螺貝也頓失所依,群體數量急遽減少,經過水產試驗所努力復育,生態才有逐漸恢復的趨勢。
水泥工程威脅潮間帶生態

「感覺現在潮間帶的螺貝數量,大概是小時候的十分之一。」世居此地的中年教師翁麗淑表示,現在來到石滬邊,雖然仍能撿拾到足夠煮成一鍋的螺貝,卻必須是經驗豐富的在地人,仔細尋找、翻撿,才能找到活貝,「小時候隨手一抓就有,體積也比現在大很多。」
澎湖地區多以觀光業、農漁業維生,潮間帶生態卻仍遭破壞,廖運志指出,澎湖雖然沒有工業區,但是不斷興建大型渡假村、水泥堤岸,工程廢棄物若沒有經過妥善處理,就流入海灣,就有可能造成海底生物大量死亡,「尤其在海水交換頻繁的地帶,大量棄土倒入,就像扼住海洋的咽喉,會讓它變得奄奄一息。」
長年在澎湖營造工地打零工、不願具名的陳先生表示,澎湖的工程廢棄物違規傾倒港灣,已經是當地公開的秘密。「以前的人觀念就是,大海那麼大,什麼垃圾丟進去都能消化。以前只會捕魚的時候可能是啦!小垃圾是可以消化啦!現在這種工地的砂石、廢棄物丟進去,應該是會塞住啦。」

亟須建立完整民生汙水下水道
除了違規傾倒的工業廢棄物,大量未經處理的民生汙水,也是潮間帶生物的天敵。根據2012年底統計,澎湖總人口數98,843人,夏日尖峰期觀光客人次每日更達上萬餘人,對現代汙水排放系統需求繁重。但截至2011年4月,當地汙水下水道接管率仍然掛「0%」,民生汙水幾乎完全直接排放進港灣,監察院甚至為此發文糾正主管業務的內政部營建署。
對此一現象,廖運志嘆氣説:「民生汙水的傷害,雖然不如工業汙水,但每年容納如此多觀光人口的澎湖,汙水量積少成多,也是非常驚人。」內政部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則回應,經歷監察院糾正,營建署已與澎湖縣政府合作,盡力推動現代化汙水工程系統建置,「預計在今年度,可以提升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到54.25%。」
「相關基礎設施、防護措施做好,潮間帶才會恢復過往榮景。否則整體生存環境不佳,不論水產試驗所如何努力復育,丟下去的珊瑚或野放的魚種,一樣會漸漸死亡。」廖運志提醒,此外,當地業者、遊客在採集時,也應該盡量以手拾、簡單挖掘泥沙為主,如果用尖利器械破壞珊瑚、取得螺肉,也會對潮間帶造成永久的傷害。
潮間帶專家呼籲:尊重生態、減少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與干擾,才可能永遠到潮間帶「蹭一碗蛤仔湯」喝。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