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醫、獸醫欠缺生態學視角 防疫大缺陷

農委會證實台灣鼬獾狂犬病疫情至今屆滿一個月,日前也浩浩蕩蕩召開「國內人畜防疫專家聯席諮詢會議」,邀請醫界、獸醫界、流行病學與野生動物專家共商防疫大計。雖然官方歸納此次會議達成七項共識與結論(內容詳見新聞稿),然而部份官員與醫界專家談論狂犬病疫情,缺乏傾聽野生動物專家說法的胸襟,無視疫情與生態學的關連,流於專業偏狹。

聯合國早在二十多年前提出「一個地球、健康一體(One Planet, One Heath)」的倡議,也提出保育醫學(Conservation Medicine)的概念,強調環境健康會影響動物健康,動物健康會影響人類健康,人類健康反過來又會影響環境健康,三者息息相關。

由於人類健康是人醫的目標,動物健康是獸醫的目標,環境健康是生態學家的目標,要維持地球的健康一體,必須醫界、獸醫界與生態學界攜手合作,對人畜共通疾病跨領域整合研究。

近年來所發現的人畜共通新興疾病,如SARS禽流感愛滋病HIV等,都與人類和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感染有關,而野生動物疾病跨物種傳染,又與人類破壞或改變環境脫不了干係。

此次台灣鼬獾爆發狂犬病疫情,雖未確定感染來源,卻可能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種種疑問,有待人醫、獸醫與野生動物學者攜手合作,找出原因,擬訂正確防疫措施。

去(2012)年,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曾派遣研究人員參訪美國野生動物研究中心(National Wildlife Research Center, NWRC)與國家獸醫檢驗中心(National Veterinary Service Laboratory, NVSL),見習狂犬病、禽流感與及傳播性海綿狀腦病等病原環境監控與疾病控制模式。

參訪人員看到美國野生動物研究中心擁有充裕研究經費聘用經驗豐富的野生動物飼育人員,建立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房舍,針對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等疾病,長期眷養野生水禽,研究低病原性禽流感如何在野鳥與環境中不斷循環,同時設置「熱帶生物環境模擬室」,飼養外來物種,如蟒蛇、蛙類,評估外來物種引入後的適應性與對國內生態環境衝擊,羨慕不已。

這位參訪人員感嘆,台灣雖然有豐富的野生物種,但政府單位對野生動物的研究及重要人畜共通疾病的監測資料非常少,非常值得深入反省探討。

狂犬病消跡台灣52年後捲土重來,為確診野生鼬獾是否感染狂犬病毒,防檢局卻得透過越洋視訊會議靠美國CDC專家做最終判定,這都突顯過去農政單位缺乏投注保育經費,才造成現在的困境。

上下游記者日前專訪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就追查鼬獾狂犬病毒來源整理出「狂犬病毒來源追追追,鼬獾可能是受害者?」的內容後,再針對當前的防疫問題與動物口服疫苗的使用時機進行訪談。

政府不重視野生動物疾病監測與流行病學 

問:這次鼬獾感染狂犬病毒的來源眾說紛紜,是否代表我們缺乏對野生動物疾病的認識?

裴家騏:台灣對於野生動物疾病的瞭解非常少,也不重視。一方面以為沒有什麼疾病,另方面誤以為野生動物很健康,吃野生動物很補,更不認為野生動物會生病。事實上,野生動物不但會有犬瘟熱,還有很多疾病與寄生蟲。

2006~07年在莊福文教基金會的經費支持下,我們研究所針對高雄地區野生動物疾病進行監測與研究。這可能是近幾十年來,台灣第一個針對野生動物生態學與流行病學所進行的研究監測計畫。這個計畫首度在台灣野生動物身上發現犬瘟熱,也提出了證據說明監測野生動物疾病的重要性。

2008~09年農委會林務局補助我們進行野生哺乳動物的疾病與寄生蟲篩檢。這個計畫我們著重捕捉山區與郊區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因為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已經長期監測都市裡面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如老鼠或錢鼠,是否帶有漢他病毒等其他病原。

透過這個計畫,我們捕捉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山區鼠類、食蟲目動物、蝙蝠等進行疾病篩檢。當時檢驗狂犬病是陰性,不過發現很多體內外寄生蟲。因為這次計畫,我們發現許多疾病對野生動物族群會有衝擊,如犬瘟熱會衝擊食肉目動物,而食肉目動物當中,包括石虎、黑熊、水獺、麝香貓等都瀕臨絕種,。

我們原本希望再選幾種對野生動物有衝擊的疾病進行深入瞭解,可惜因為經費的關係, 沒有持續進行,成績有限。

2011年農委會防檢局開始做野生動物疾病監測,但採取被動做法,也就是針對死亡動物個體進行原因判斷,而非積極地進行活體採樣,去分析疾病的帶原率與流行病學。但這也是為何我們會查出死亡鼬獾帶狂犬病毒。

投放口服疫苗 言之過早 但可展開評估

問:這次疫情,有醫師與獸醫師認為應積極投放狂犬病口服疫苗,防止疫情擴大,您的看法?

裴:現在談投放口服疫苗還言之過早,因為我們連哪種野生動物是狂犬病保毒宿主都還沒搞清楚,缺乏投遞口服疫苗的標的物。如果找到保毒宿主,而且這個野生動物在山區普遍存在,就可以思考投放口服疫苗做為防治的選項。

使用口服疫苗,必須考量安全性與嗜口性。例如我們從國外引進口服疫苗,鼬獾會不會去吃?因為這些口服疫苗都是設計給狗、狐狸。

給狐狸、狼、狗吃的口服疫苗都不一樣。對鼬獾來說,口服疫苗設計的樣子到底吸不吸引牠?牠吃了會不會吐出來?許多動物吃東西很小心的!歐美沒有台灣這些野生食肉目動物,口服疫苗都是針對自己國家的物種去發展,所以台灣野生動物對歐美設計的口服疫苗來說,都是新的目標對象,效果有待評估。

不過現階段防疫工作,如果人力、物力足夠,我們可以未雨綢繆去做口服疫苗的評估與前置試驗,包括安全性測試,評估會不會對人造成影響?會不會對非目標動物造成影響?會不會對其他動物造成死亡?以備不時之需。但現在談要拿去什麼地方大規模使用,都還言之過早,因為我們連保毒宿主都還沒有找到。

西班牙針對野豬肺結核疾病設計的口服疫苗。(圖 / 汪文豪攝)
西班牙針對野豬肺結核疾病設計的口服疫苗。(圖 / 汪文豪攝)

人醫、獸醫與野生動物學家應攜手合作

問:這次防疫工作,您覺得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

裴:這次狂犬病疫情,我們看到管理人類健康的衛福部疾管署、管理動物健康的農委會防檢局、管理生態環境的農委會林務局,剛開始的橫向連繫與合作是弱的。許多獸醫不瞭解野生動物專業,許多研究野生動物的專家不瞭解獸醫與人醫,這些專業要整合。雖然有困難,但不能不做,可以從學術界先做起。

1940年代以來,許多人類歷史上不曾發現或新發展出來的疾病,75%都是人畜共通疾病,包括禽流感、SARS、愛滋病HIV病毒。這都出於人類大規模破壞環境,導致人類與動物的接觸發生改變。此外,環境變遷、氣候暖化也改變疾病傳播的模式。

這個現象很早就受到國際注意,因此二十多年前聯合國就提出「一個地球、健康一體(One Planet, One Heath)」的倡議,強調環境健康影響動物健康,動物健康影響人類健康,人類健康也會影響環境健康。這是三合一互相緊扣的議題,也才會有保育醫學(Conservation Medicine)的提出,希望人醫、獸醫與生態學家攜手合作。

這次鼬獾狂犬病疫情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還不知道保毒宿主是誰,但無論是外來物種傳染給鼬獾,或是自鼬獾傳染出來,都是疾病破壞動物之間的隔離線,如果不幸有人的案例發生,就是破壞動物與人之間的隔離線。

這個隔離線的消失,與環境破壞與開發、跟氣候改變,有沒有關係?雖然目前資訊不足,但我個人直覺有關係。很多人說這個病毒在台灣環境就存在,只是現在爆發。但為何要爆發?很可能因為環境變遷到一個臨界點。當然這個有待求證。

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 避免染病最高原則

問:那麼人類跟野生動物應維持什麼關係?

裴:就是保持距離呀,人類跟柴山獼猴要保持距離,與野外鳥類也要保持距離。基本上保持距離,不主動接觸,不產生互動,很多疾病的傳染就沒有途徑了。

台灣人非常不小心,以為自己藝高人膽大,像是主動接觸獼猴的人就一大堆,常不知道獼猴這麼危險,萬一被抓傷或咬傷,都可能感染人畜共通疾病。

人畜共通傳染病很多種,除了寄生蟲、鉤蟲,像是猿猴B病毒(一種皰疹病毒)傳染給人,如果未經處理,死亡率非常高,會超過70%,但經過處理,幾乎不會死亡,死亡率很低,處理模式跟狂犬病類似。

許多新興疾病都是從野生動物到人身上,像SARSHIV病毒都是因為大量食用或接觸野生動物造成的感染。

因此這次鼬獾狂犬病的爆發,我直覺是人類活動造成,因為外來走私也是人類活動的一種。但如果病毒是存在台灣很久而現在爆發,我相信也跟環境變遷有關。(專訪系列之二)

推薦閱讀

上下游專訪─狂犬病毒來源追追追,鼬獾可能是受害者?

環資報導─【鼬獾疫情啟示錄】輕忽野生動物流行病監測 人類付出健康代價

自由電子報─犬瘟熱 跨種傳染鼬獾

One Health, One Planet, One Future

猿猴B病毒相關介紹

「國內狂犬病人畜防疫專家聯席諮詢會議」會後新聞稿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