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1日就富麗米驗出農藥殘留事件,上下游記者詢問花蓮縣農業處長張智超與負責有機驗證的成大綠色產品檢測實驗室負責人溫昀哲教授,均表示「加保利」是環境衛生用藥,不准使用於田間,農民也不會使用農藥,也再三強調這次富麗米驗出農藥微量殘留,可能是加工、儲運或販賣過程受到污染所致。
事實上,加保利不僅是環境衛生用藥,也是慣行農業常使用的殺蟲劑,張智超與溫昀哲所言並不盡確實。
根據農委會的「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46頁提到,「褐飛蝨一般而言,越冬密度頗低,此為台灣地區在一期稻褐飛蝨族群密度低而不致嚴重危害之主要原因。但褐飛蝨為長距離遷移性害蟲之一,每年在5~8月間可隨氣流由華南及呂宋島遷入台灣,6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其遷入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之遷入量與當年二期稻褐飛蝨之發生密度及危害程度具密切關係。」其中在推薦防治用藥中,即有「85%加保利可濕性粉劑」一項。
有機農業完全禁止使用化學農藥,但如果照張智超與溫昀哲所言,富麗有機米驗出加保利殘留,是加工、儲運或販賣過程受到污染,那麼富里農會為有機米設置獨立的入料、烘乾、冷藏、碾米與包裝等一貫作業產線,豈非形同虛設?更何況當初設置獨立的有機稻穀碾米加工產線,就是為了避免混入慣行稻穀,造成污染;若用殺蟲劑除蟲或消毒,豈非更不可思議?
若將污染原因指向賣場使用殺蟲劑或消毒劑所造成,那麼賣場所使用的環境衛生用藥是否為「加保利」?事後也未見到花蓮縣政府或農糧署調查釐清。
政府缺乏推動發展有機農業的願景與政策
不可諱言,在台灣施作有機農法有相當的難度,鄰田污染的確是一大困擾,若要克服,應該多發展有機農業專區或有機村的概念,提供誘因鼓勵慣行農民朝向有機耕作發展,協助農民銷售有機農產品,並且為消費者負起把關責任。
過去花蓮推動無毒農業的時代,縣府除了輔導慣行農民朝向無毒、有機方式耕作,對於檢驗把關的部分,每年也會編列高達上千萬元的預算,支持有機農民團體。
以富麗有機米為例,當時在縣府編列預算補助下,也曾針對個別有機農民的稻穀進行逐批檢驗,把關品質。後來補助取消,農會對支應龐大的檢驗費倍感吃力,才改為群組檢驗,也就是將每五位有機農民繳交的濕穀混在一起送驗,若哪個群組驗出農藥反應,再將該群組農民的稻穀個別送驗,糾出使用農藥的有機農民。
如今,富麗有機米重新恢復個別送驗,富里農會光是一期稻作就得增加二十多萬元的檢驗開銷,更不用說其他專門以有機米為主力產品的民間品牌產銷班,為了把關消費者食用安全,一年得付出上百萬元的檢驗費用。
當有機農產品的收益,被高額的檢驗費用吃掉,這對任何有心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民與團體,不但不是加分,反而是枷鎖與負擔。
猶記得馬總統競選時,根據過去花蓮發展無毒農業成功的經驗,打出「台灣要發展無毒農業島」的政策宣示。但如今台灣農產品殘留農藥的陰影揮之不去,有機農民又面臨有機政策推進牛步以及產業當中眾多不合理的管理結構問題。朝向有機發展的無毒農業究竟是遠景,還是口號?現今花蓮縣政府處理富麗有機米農藥殘留的模式,無疑是對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做出一次不良的示範。(全文完)
推薦閱讀
上下游報導─環境汙染風險高,有機農業是否該維持「農藥未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