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稻米食用量再創新低 機能性米穀粉具發展潛力

台灣每人每年稻米食用量,從1981年的99公斤,下滑到今年只有46公斤。農委會日前公布糧食供需年報,稻米的自給率雖高達106.9%,但穀類自給率只有27.1%,台灣好米淪為豬飼料的同時,去年小麥進口量卻創下歷史新高、136萬噸。日本新潟大學自然科學系教授、日本食品綜合研究所前部長大坪研一提醒,米製品成本較高,米穀加工不應只是將米用掉,需訴求健康、新鮮,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為了讓大家多吃一口米,近百位農政人員和產學界,昨天齊聚聯華實業舉辦「米食加工技術交流國際研討會—由主食到多元化」。主辦單位在會場外,準備許多­米穀粉製成的小點心,還供應純米粉,參與民眾吃了直說「讚!」。

台日食米量腰斬 韓國人最愛吃米

台灣糧食自給率再度下滑,只剩32.7%;稻米和小麥持續此消彼長,無獨有偶,以稻米為傳統主食的日本和韓國,近年也受到飲食西化影響,日本每年每人的食米量比40幾年前腰斬一半、剩下61.4公斤;韓國雖也下滑,但仍是東亞最愛吃米的國家,每年每人吃掉67.9公斤。

日本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糧食自給率,早在十年前,就著手研究稻米加工技術,2008年起全力發展米穀粉,希望用米取代部分麵粉 。

坪研一表示,食米量下滑的主因,在於現代人太忙碌,煮飯除了需要時間,還得有配菜,「日本年輕人的早餐,根本看不到米,都吃麵包。」為此,日本積極開發冷凍炒飯、飯糰、杯飯等微波即食產品,甚至還用高檔越光米做米果。

不過除了傳統米食,日、韓主要戰場還是在小麥製品。韓國全南大學食品與營養學系教授申沫堤表示,韓國農業經濟學會曾做過一項消費調查,發現若要用米加工,近七成民眾希望做成麵條、烘焙食品、餅乾,顯示消費者仍無法跳脫傳統小麥製品。日本也意識到這點,訂下用米穀粉取代進口小麥10%的「R10 Rroject」目標、即每年50萬噸米穀粉。

日本已經成功開發出各式米麵條、米義大利麵、米麵包,但由於米缺乏「筋性」,仍需加入7成的麵粉調和。此外,日本和台灣同屬精耕細作農業,稻米生產成本高,研磨技術也還需提升,目前市場對米穀粉接受度仍不高,僅取代了3.5萬噸麵粉,和目標有不小差距。

3台灣近年來也積極研發用米穀粉替代麵粉,研討會現場展售各式米製品2台灣近年來也積極研發用米穀粉替代麵粉,研討會現場展售各式米製品
台灣近年來積極研發用米穀粉替代麵粉,研討會現場展售各式米製品(攝影/林慧貞)

米穀粉降血糖、抗氧化 應走機能型產品

此次日本兩名受邀來台的專家,都在日本越光米大本營、新潟做研究。其中新潟大學特聘教授山田博治,是土生土長新潟人,他自信地介紹自家優良稻米,「我生平只有四年離開過新潟!」但面對米食帝國榮光不再,他們都認為,當務之急是找出米飯的優勢。

日本為此投入大量研究經費,發現紅米、紫米等彩色米,具有和葡萄酒一樣的「花青素」,做成米穀粉,不僅外觀討喜,還具有抗氧化、提升免疫力等功能;此外,許多人對小麥中的麩質過敏,若選擇米穀粉製品,就沒這個問題。

大坪研一則建議,製作米穀粉,可選擇發芽過的玄米(即台灣所稱的糙米),因為發芽玄米製成的米穀粉,相較於一般麵粉,在人體吸收速度較慢,可有效控制血糖,對糖尿病患者是一大福音,還可改善米穀粉因為缺乏筋性,易老化變硬的缺點。「開發米穀粉產品,不能只是把米用掉,要朝機能性食物前進。」

大坪研一強調,米的成本高,不可能取代小麥;一定要找到米食的優勢,才能保存美麗的稻田和文化。

新潟是日本用光米大本營,當地人深深以米食為傲
新潟是日本用光米大本營,當地人深深以米食為傲(攝影/林慧貞)

價格差兩倍 本土米穀粉難推動

看到日本為了維繫糧食自給率作的努力,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對著在場的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喊話,希望農政單位多挹注經費; 胡興華幽默回應:「如果我不重視,怎麼致完詞還坐在這裡呢?」引起現場一片掌聲。他允諾,會把日韓專家建議,納入政策考量。

許多業界、學者都表示,台灣氣候得天獨厚,可種植適合溫帶的蓬萊米,也有熱帶、加工用的在來米,農政單位要多多加油。

農糧署表示,目前農民普遍種植蓬萊米,因此目前開發的米穀粉,會仿照日本,走蓬萊米系統。根據研究,米穀粉使用哪一個品種,並沒有太大差別,當務之急是開拓市場需求。

除了新型米食加工業,對於傳統米食加工用的在來米,農糧署打算成立「在來米專區」,輔導農民和廠商契作,並且提供加工廠相關技術,讓新米也能加工,解決有些農民種植出來的在來米,需先存放2年老化才能加工問題。

不過農糧署也坦承,價格是最大阻礙。在來米一公斤要30多元,小麥價格只要一半,先前雖傳出農糧署要專案降低標售金額,但也有人反彈,認為降低標售金額最後還是全民買單,不應再拿納稅人辛苦錢、補貼廠商。

日韓也面臨食米量下降問題,將希望寄託在米食加工
日韓也面臨食米量下降問題,將希望寄託在米食加工(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