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中國農村的見學之旅(1)從跳舞開始的山西農民組織

編按:

就讀台大農學院的維萱,同時也關心許多農村議題。在各地農村都有她的身影,也和朋友一起嘗試種稻;各個反對土地徵收、抵抗強勢掠奪農村資源的場合中,更是不曾缺席。

去年冬天,維萱代表台灣農村陣線到了中國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交流、參訪行程。她的參訪心得與對台灣現況的反思,凝就三篇文章,將在上下游陸續刊出。(閱讀其他系列文章,請見文末連結)

前言

2011年春,香港「社區伙伴 (Partnership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CD) 」的朋友和「台灣農村陣線」在台灣相遇了。在初步的認識之後,香港「社區伙伴」希望支持「台灣農村陣線」的伙伴到中國大陸進行實習交流。因此2011冬,我代表「台灣農村陣線」到了中國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交流、參訪行程;其中也拜訪了山西省永濟市農民協會,而這也是我對農村、農業更深一步反思的開始…。

從跳舞的婦女到農民協會

永濟市農民協會是中國第一個在民政局下註冊的農民協會,也可以說是目前大陸發展自發性農民組織最成熟的地方。永濟市農民協會在2004年6月正式註冊,協會成員近四千人,遍及兩鄉鎮下43個村莊,整個組織經過十多年來不斷的嘗試、調整,目前整個農民協會下共分為十二個版塊,包含科技服務中心、紅娘手工藝合作社、有機農業聯合社、青年農場、生態家園理事會、婦女文化讀書活動中心、老年康樂服務中心、社區學校、財務、後勤、電腦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由於位處黃河灘地邊,這周遭的農作物以棉花、蘆筍、玉米、小麥和蘋果、桃樹、杏樹、核桃等果樹為主。

001寨子村主要道路上乾淨的街景

農民協會創辦人鄭冰原是嫁到寨子村的媳婦,也是當地寨子小學老師。1997年她與丈夫謝福政開設了農資店(農業資材行,販賣農藥、肥料等農業用資材),在經營的過程中,鄭冰發現農民購買農資時非常盲目,來買化肥時第一句先問:「別人都買啥?」,且浪費的現象嚴重,2.5畝的土地原本依照科學計算,只需施300多元的化肥,農民卻買了800多元的化肥,相信施越多肥產量會越好。

鄭冰覺得這樣賺農民的錢很不心安,因此從1998年10月開始,鄭冰開始自費請農學院的專家來給農民講授農業耕作的科技知識。為了找農民來上課,鄭冰到寨子村周圍十個村子裡找婦女們幫忙傳遞資訊,第一次就意外吸引了400多位農民參加。鄭冰更針對當地不同的農作物組織不同的培訓場次,培訓人數超過五千人,自此打開了該地區農民的科技興農意識。

從科技服務中心開始,鄭冰也有感於農村居民在農閒時期總是聚眾打麻將、賭博、說長道短的,於是從2001年冬天開始,開始在村子裡動員婦女參加文藝活動,例如唱歌、跳舞、扭秧歌,村子裡的文化生活很快的就被改變,許多婦女透過跳舞、學習和團體活動變得更有自信。鄭冰還動員寨子村參與文藝活動的婦女們到周圍的村子裡推動婦女文藝活動,短時間內就有30多個村子的婦女參加他們組織的活動。


協會婦女到鄰近村子的廣場上教婦女跳舞的樣子

2003年元宵節,鄭冰組織35個村子內1000多名婦女到永濟市進行文藝表演,龐大的陣容引起轟動。不久後,寨子村的婦女便成立了婦女協會。村子裡的男性看到婦女們的活動有了很大的進展,希望男性也要發展文娛活動,於是鄭冰開始組織男性參與象棋、拔河、桌球等活動。參與婦女協會的男性漸增,他們表示參加「婦女協會」辦的活動男性會覺得不好意思,後來決定既然大家都是農民,就將婦女協會改名為農民協會。

後來婦女的跳舞活動內起了一個很大的爭執,跳得比較好的年輕隊伍不服年紀比較長的隊伍,兩方吵得不可開交,這件事讓鄭冰覺得農村婦女老跳舞也不行,除了跳舞之外,在其他各方面的素質上都應該要有所成長,因此,鄭冰又開始帶領農民展開學習活動。

她在村裡組織二十幾個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周二、五是大家固定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有許多種,包含用與居民有關的基礎問題為題的辯論賽,如辯論「生男孩好還是生女孩好?」、「農村要不要搞好環境衛生?」,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另有集體讀書學習,學習的內容包含政策法律、經營管理知識、家庭教育知識等等,原本不熟悉讀書學習的農民們也從一開始的跟不上、聽不懂,漸漸養成學習和閱讀的習慣,現在的他們已經習慣隨身帶著紙、筆,碰到可以學習的東西就抄記下來。

007
路邊的農業廢棄物在初步的焚燒後,會運到黃河灘旁的青年農場當堆肥

2004年的春節,有幾個北京的記者到寨子村來採訪,他們問鄭冰:怎麼你們村這麼多垃圾?這句話讓鄭冰開始思考環境整潔的問題,她帶領農民協會討論寨子村的垃圾應該怎麼處理。2004年2月15日,農民協會在寨子村兩百多戶村民家都發了一份倡議書,建議大家一起義務清理村裡堆積了十多年了垃圾。在協會的組織下,近兩百戶村民出人出車,花了三天的時間把整個村裡的垃圾都打掃乾淨。同年也在協會的推動下,各戶村民出人出力出錢把原本凹凸不平、下雨天泥濘到連對戶的鄰門都過不去的泥土路整修成砂石路,接著一股作氣,在村子巷道內劃分了八個衛生責任區,讓整個村子的內外衛生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

農民組織與在地結合的大家庭

2001年蘆筍市場價格大幅下跌,村裡種植戶收入嚴重下降,導致農資科技中心貸款給農民的13多萬元款項無法收回。村民提出要發展養雞事業,因此由鄭冰擔任保證人,30戶農民向當地信用社各貸款5000元以發展養雞事業,但最後養雞項目不幸失敗,30個戶不願意償還貸款,於是當時沒有還款能力的鄭冰就被法院起訴。這個事件讓鄭冰不得不敬下心來思考農村問題與出路。許多農民把錢存進信用社,然後再想盡辦法從信用社借款,她發現大多數農民並非還不起錢,而是覺得別人不還、自己還的話心理不平衡,所以乾脆大家都不還。

鄭冰為了改變農民的這種習性,她用自己的名義跟農民借款,一開始選了20個農戶,各借1000元,等到還款的時候,她不但及時歸還本金,還把經營農資科技中心三分之一的利潤作為利息支付給這些農戶。隨後,她更鼓勵農民入股科技中心,入股的農民除了可以在購買農資時享受優惠價格和賒帳待遇,每個月還可以獲得股息收入。這種作法十分受到農民歡迎,眾人紛紛入股,科技中心於是逐漸發展壯大,也漸漸改變了村裡農民對於金融借貸的態度,培養共同分攤風險和獲利的共同體意識。之後鄭冰認為農資科技中心是因為村民入股才發展起來的,賺到的錢不應歸自己所有,於是說服丈夫謝福政把科技中心捐給農民協會。

永濟市農民協會下原本設有糧農經濟合作社,合作社下設有小麥合作組、棉花合作組和玉米合作組,小麥組下設有磨麵坊和手工饅頭加工坊,棉花組下設有棉被組、織布組、彈花坊等。農民協會目前的經濟板塊都是在這個基礎下不斷嘗試、調整、改進而成的。繼養雞事業的失敗後,2004年農民協會開始籌建塗料廠,原本以入股制經營的塗料廠,在眾人懷抱著創業熱情開廠後,在經營上面臨許多協會尚未準備好面對的難題,於是最後也宣告失敗關廠。手工饃加工坊也是在經營和通路上面臨困難,不再營運。

協會的主要成員們提到這些失敗時,認為那些都是一個必要的嘗試過程,組織剛成立的時候大家都信心滿滿、衝勁十足,想做甚麼就完全投入,但是實際上要經營一項事業需要很多的經驗,也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所以吸收了過去失敗的經驗後,現在他們在各項組織的經營上更懂得顧全各部分的細節,協會內的成員也持續學習。

008
在社區學校內所進行的困難遊戲,讓大家從遊戲中發想團隊合作的精神

協會招聘的人員主要以寨子村和周圍村子的人口為優先,對於年齡和專業沒有任何限制,主要的招聘條件是要熱愛學習和要有誠信,目前永濟市農民協會約有六、七十名的專職工作人員。因為該協會的運作非常有「在地意識」,周圍村莊的年輕男女多(一般農村青壯年男性都會外出打工,有時甚至夫妻都一起外出打工,留下兒女給老一輩的扶養),協會內的工作人員在年紀、性別上都頗平衡。一大早協會的工作人員會齊聚在村內的廣場跳廣播操提振精神,再開始一天的工作。

中午也有後勤部在廚房統一供餐,各版塊工作人員有許多互動機會,整體氛圍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永濟市農民協會與提供農民小額借貸的富平小額貸款公司以寨子村為中心,做出了農民組織與在地結合的良好典範,也顯現出農民自發性組織的堅強韌性。

(此次為短短幾天、非正式性的參訪,主要是為了與農民互動,熟悉當地組織風氣,有關組織架構的訪調細節不夠細緻嚴謹並有些缺漏,該協會每年也會檢討過去一年的運作,調整組織架構,上述訪調內容僅做為參考,不宜做學術用途。)

後記:從永濟市農民協會反思台灣農業現況與組織發展

中國大陸在八十年代人民公社解體後,中國知識界形成了一股「農民是不能組織的」的意識型態。這樣政治正確的判斷主要是從過往經驗認為組織、集體化是沒有效率的,大鍋飯下反倒出現很多米蟲。另一方面,溫鐵軍教授認為,政府為了發展地方工業,為了更方便剝奪農村資源,遂也放縱農村去組織化的政策出現。因此,當鄉建系統在2000年後想推動鄉村建設、提倡農民組織化時,在中國受到很大的批評和阻力。但中國三農問題太過嚴重,每年快速增加的群體性事件影響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於是在2006年政府為了因應三農問題通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名義上鼓勵農民通過專業合作社發展經濟,只要滿足法律要求就可以合法註冊合作社。

005
巷道內的一景-路邊整齊堆放著當地主要的農作物玉米

專業合作社意指養雞的農民只能跟其他養雞的農民組成合作社,不得與養鴨的農民合作。甚至,賣雞肉的和賣雞蛋的農民也要分開。為什麼只容許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而非類似台灣農會,可同時發展多個不同類型產銷班、同時提供金融服務等的綜合合作社呢?鄉建系統的分析是,因為跟生產相連的其他業務都被政府或是商業資本所壟斷,資本不可能讓出利益,所以目前在中國要推行綜合合作社法還不可能,不過在這樣的狀況下,農民即使發展專業合作社也無法獲得太多的利潤。

因此中國大陸許多的農村都還處在組織十分鬆散,缺乏資源、人才和發展想像的狀況中,工業大都市的發展吸引了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只因憑藉農業生產根本無法維繫生活。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台灣農村沒有農會做為政策執行的基層組織,在過去幾十年依照各個時期的農業發展想像在農村投入農業技術和資源補助、以產銷班和家政四健系統組織農村人口、提供農民資金借貸和保險的需求、在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推廣上扮演重要角色,並成為農民農作物產銷的管道之一,台灣的農村會是怎樣子?可能就不會跟現今中國農村有那麼大的差別,而這也是為何中國知識界普遍對於台、日、韓的「綜合農協模式」非常推崇、嚮往的原因。

至於永濟市農民協會的發展則是另一個脈絡,永濟市農民協會早在合作社法出現前就開始發展。按照中國規定,社會組織若要登記成為社團法人,必須要某個政府部門做為其主管單位,否則民政局不會受理(許多中國的NGO因為找不到主管單位而無法成為社團法人,只能以工商團體的名義註冊)。由於永濟市農民協會對地方產生正面影響,引起地方政府的關注和支持,願意成為其主管單位,所以順利的註冊成社團法人。社團法人的發展不受限於合作社法的規定,因此永濟市農民協會才可以做手工藝、有機聯合社、統一購買統一銷售和社區學校等綜合性發展,讓整個農村除了考量經濟發展外,可以有比較建全的發展考量。

反觀台灣有了農會,農村條件如基礎硬體設備、水利交通、農民的教育和社會保障都相對好很多,也因為整個空間尺度沒有中國大陸這麼大,整個農村的生活水平有被提升起來,也較平均。值得討論的是,政府長期透過農會介入地方治理,似乎也弱化了農村居民對於自身權力的想像與掌握。

大家都覺得台灣的農村有農會這個多功能組織,但是農會其實算是半官方組織,也並非都是由農民組成,因此即使在台灣,自發性農民組織也不算多,也沒有這種習慣(因為大部分的事情農會都算有做),通常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才會積極的組織團體。另外,農民組織是否能順利,跟帶頭人有很大的關係,永濟市農民協會的負責人鄭冰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雖然中國與台灣還有太多歷史背景的差異,讓兩邊的經驗不見得可以互相複製,但是從中國農村不同的發展路線中,可以再次反思基層組織對於農村的重要性,並回顧農會對於台灣農村的好壞影響。

003
山西農民協會的農資超市-寨子村分店

附錄:永濟市農民協會的十二個版塊

農資科技服務中心(專職人員16人):

最早期提供的服務,也就是讓農民可以在統 一的店裡購買資材,並在店內教導正確使用肥料農業的方式,協會會員可以賒帳購買資材,等到農作收成時工作人員再到農家收帳。目前整個農民協會在附近兩三個 鄉鎮共有五個銷售點,每周工作人員會有一次關於農資知識的內部學習,確保每個人對與各種資才的了解,可以適當得推薦給農民使用。另外,一年依照不同的需 求,有十多次的農業技術學習講座,會請專家或是有經驗的農民來傳授其它農民耕作技術。

紅娘手工藝合作社(專職人員14人):

分 為織布組、縫紉組、繡花組,從棉花到手工藝品過程中全以手工製造。除了生產外,他們也很注重創造和設計的能力,所以針對布的配色、秀花的造型都有不同的課 程,繡花組近期每個月都會上臨摹的繪畫課,從畫畫中學習配色和圖樣設計。紅娘手工藝合作社已經和香港的公司簽訂合約,每期會生產不同的產品,有固定的需求 出貨量。除了專職人員每天都會定時生產外,其他非合作社員工的婦女也可以參與生產的過程,按件計酬,但想要加入生產行列的人必須參加合作社舉辦的課程和相 關評比,確定生產品質和技術合格後才能加入。三個不同組別的成員必須也要會其他組別的工作,定期會有考評。

生態家園理事會(專職人員2人):

延 續過去打掃衛生的習慣,村子裡每戶每月各收一塊錢,由兩名專職人員每天都會打掃村子的主要大路和巷內街。打掃過程中,把街道上的垃圾分為可當堆肥和不可當 堆肥兩種,可當堆肥的多是落葉、農業廢棄物等,經過初步的焚燒 後,每個禮拜的周三和周六會有車子把這些堆肥載到位於黃河灘的青年農場,在那邊會在經過進一步處理,當堆肥使用。不可當堆肥的多是塑膠產品,會載到位於村 子外圍的垃圾掩埋場。而周六是處理家戶垃圾的時間,家家戶戶把家裡的垃圾拿到巷口,會有車子統一載到垃圾掩埋場。

除了外在的清潔,生態家園理事會也會在家庭內推廣衛生概念,如最近他們就鼓勵家戶將家中的塑膠袋另外存放在一個大塑膠袋內,交由他們統一處理。由於兩個人 要打整個村子實在太辛苦了,所以近期的會議剛決定每個禮拜五下午三點到五點農民協會全員和富平小額貸款的人員要一起打掃村子。

老年康樂服務中心(專職人員1人):

這 個版塊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在寨子村周遭的村子裡開展老人自發性的組織,讓老人們各自發揮年輕時的專長,各自分享,例如學醫的人可以教其他人一些基礎的家庭 保建知識、老師可以跟其他人分享過去的專業知識、會跳舞的可以教大家跳舞等等,激發村內的活力。每一村的組織記錄或影片會帶到其他村分享,看到別村老人組 織發展的很好,自然就會有很多人想在自己的村裡做這些事。

婦女文化讀書活動中心(專職人員1人):

平常組織各村婦女的學習活 動,主要透過閱讀與家庭教育、女性議題有關的書籍、討論、考試等方式學習。十二月農閒時節負責人會組織寨子村內的婦女到附近村子去教跳舞、帶動各村自發性 的舞蹈活動。每個村子停留三天,第一天召集大家、到廣場放音樂、吸引農村婦女來廣場學舞。第二天持續帶領,並找出當地可能負責組織的主要幾位婦女。第三天 則讓村內婦女自發開始舞蹈活動,第四天則到下一個村子去,重覆一次三天的循環。教舞時期每天早上婦女們會聚會,每個小組分享到各村去教舞的學習狀況。

006
協會的婦女圖書室,裡面擺滿了農家女雜誌和各類家庭相關的書籍

有機農業聯合社(專職人員11人):

主 要工作是在寨子村和周遭村子推廣有機種植。目前主要推廣的作物是有機棉花,因為已經找到固定的香港合作通路收購有機棉花,所以工作人員開始進到其他村子, 向尚未轉做有機棉的農民聊天、鼓勵他們種植有機棉花,願意一同合作的農民就會和農民協會簽訂合約,有機聯合社會對合作的農戶提供較外面便宜許多的有機、非 基改棉花種子肥料、有機耕作技術教學、棉花收購、翻土等農機服務,農忙期間也會到農民田裡提供技術指導或理念推廣,工作層面相當廣。也因此,有機聯合社的 工作其實和農資中心、青年農場密切不可分。

青年農場:

因為鄭冰認為進到農民協會工作的青年應該也要親近土地、喜歡農業農村、對農業生產有所了解,所以青年農場是在這樣的理念下產生。青年農場就像是農民協會自己的田,他們會在裡面進行有機生產的嘗試,蒐集本土種、非基改的作物種子試種、留種,也負責作物採收後的集貨。

社區學校(專職人員3人):

負 責組織農民協會工作人員的學習活動,有分為青年班(未滿35歲者)和綜合素質班(35歲以上),分別會用遊戲、學習、閱讀、討論分享等不同的方式進行學 習。平常時每周固定一天的學習,但是遇到村子比較忙碌或另有大活動時則會彈性開班,有時也會兩班合在一起學習。協會以外的村民只要願意,可以一同參與學 習。

電腦服務中心(專職人員1人):

協會每個專職人員都配有一台小筆電,並要求每個員工都要會基本的電腦操作和收發信件等,因此這個版塊負責讓不同年齡的員工都學會基礎的電腦操作,並配合社區學校的課程,每次青年班和綜合素質班都附帶一堂電腦教學,增進整體員工的電腦技巧並處理電腦相關問題。

財務(專職人員5人):

負責協會整體的帳務、開銷和員工薪水等。

後勤(專職人員4人):

負責協會員工的食、宿需求和其他庶務。

社區服務中心(專職人員2人):

由鄭冰和其助理組成,又稱社辦,負責整合、協調所有版塊的工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