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中國農村的見學之旅(2)青年當家:北京近郊的青年工作者

編按:就讀台大農學院的維萱,同時也關心許多農村議題。在各地農村都有她的身影,也和朋友一起嘗試種稻;各個反對土地徵收、抵抗強勢掠奪農村資源的場合中,更是不曾缺席。

維萱以及她的夥伴們,在各種因緣下,成為台灣農村陣線的一份子。這些青年,來自城市與農鄉,參與農業議題的起始點也不盡相同,與組織的關係也是有近有遠;無論如何,作為一個關心農業議題的青年群體,他們稱自己為「農青」。

去年冬天,維萱代表台灣農村陣線到了中國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交流、參訪行程。她的參訪心得與對台灣現況的反思,凝就三篇文章,將在上下游陸續刊出。本篇為系列之二。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連結。

青年綠色公社大門口(青年綠色公社大門口)

青年當家—北京近郊的青年工作者

當我第一天進到北京近郊,梁漱溟鄉建中心的青年綠色公社裡,我驚訝這整個院子內的複雜工作竟然是由二十幾個和我年紀相差不多的年輕人所撐起(年紀分佈約從高中畢業到三十歲出頭),分別是十多位專職工作、兼職人員,六、七位一年度的實習生,和若干長期志願者。

梁中心原本有著學者背景、廣受大家敬重的負責人劉老石在2011年3月車禍意外過世,所幸梁中心具體的組織架構和板塊分工讓年輕人在其中仍有明確的工作可以執行,劉老石的驟逝對整個組織的運作影響不至太大。

「梁漱溟鄉村建設發展中心」為中國「鄉建系統」下的一支,與「國仁綠色聯盟」、「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和「國仁天津工友之家」同屬鄉建系統下的兄弟組織。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針對中國大陸三農問題提出歷史因素的理論分析,這幾個著重不同面向的組織也是為了解決中國三農問題而逐漸發展出來。

「梁漱溟鄉村建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梁中心」)主要著重在青年培養工作和農民組織化、「國仁綠色聯盟」則是替有理念、已經初步組織化的農民合作社開闢都市的銷售管道、「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進一步將在都市內推廣生態農業、建康消費和城鄉互助的精神,「國仁天津工友之家」則是在都市中關切從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者問題。

這四個與農業發展相關的組織下聚集了許多青年工作者,而絕大多數是從梁中心的青年培養工作中開始接觸相關工作。

右二是回到母親家鄉合作社工作的青年青年平時在辦公室辦公的樣子(左圖:右二是回到母親家鄉合作社工作的青年)
(右圖:青年平時在辦公室辦公的樣子)

工作於生活中、生活於工作之中

鄉建系統對於青年參與的想法是,年青人應該進入農村學習、磨練自己,從醉生夢死、缺乏目標和自覺教育的大學生活中找到自我,所以要求青年要有打點自己生活的能力,到農村要盡量自給自足,不白拿農民一分一毫。在青年綠色公社或到農村生活時,通常以集體生活為主,早上大家一同晨跑、朝話、唱歌來凝聚團體精神,每個人輪流值日做飯、打掃環境。

而「梁中心」本身就是一個青年培養中心。裡面的工作人員和實習生幾乎都是不到三十歲的青年,最年輕的可能從高中的年紀就開始投入實習生的行列。為了降低生活成本、凝聚團體精神,一群青年在北京的近郊租了個基地,共同生活,大家輪流值日採購食物煮大鍋飯、打掃公共環境,他們把這個家稱為「青年綠色公社」。院子裡有個小小的實驗菜圃,養著雞鴨,夏天時自己種點菜,當作學習,也可以省菜錢,工作於生活中、生活於工作中。

另外,也因為梁漱溟中心的目標是讓農民有自覺,進而組織化,在整個中國的政治環境下仍算處在敏感議題邊緣,所以鄉建系統下的青年對於從事農村工作多有悲壯、急切的心情,對於新事物的嘗試程度也較外界NGO保守。事實上,鄉建體系在中國的NGO圈裡也算作風特殊的小眾。

在劉老石過世後的現在,梁中心下的每位青年差異其實不小,在執行既有工作為主、討論共識為輔的狀態下,很難確實說出梁中心到底是怎麼樣的風格。也許是具有某些特質或期待的年青人才會被吸引進而進入鄉建系統,也是因為進入的這些青年個體分別型塑成每個不同階段的梁中心。

北方的青年常自己手作麵粉主食入菜在生活空間中隨處都有標語和口號(左圖:北方的青年常自己手作麵粉主食入菜)
(右圖:在生活空間中隨處都有標語和口號)

三個青年培養計畫

「梁中心」的青年培養主要分為三大塊:「人才培養計畫」、「校內人才培養計畫」和「大學生支農社團的連結」。

「人才培養計畫」為一整個年度的青年實習計畫。首先,學員會參加大約十天的短期培訓,培訓期間大家一起過著集體生活,會請許多對三農問題有所研究的學者來講課,另外輔以一些團隊建設(即團隊活動,用來凝聚團隊氣氛、振奮精神)。團隊生活中大家又會分為不同組別,如值日組、活動組、學習組等等,各組輪流負責不同的任務,維持團隊運作的順利。

在短期密集的理論訓練後,這十幾位學員會依照他們的志願和工作人員的評估,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門下開始一年度的實習。通常「大學生部門」的會留在培訓中心,學習如何與各大學支農社團維持互動網絡,策劃校內人才培養計畫的閱讀材料和相關運作等。

「合作社部門」的實習生大部分會分散到幾個農村的合作社點,依照當地合作社需求提供協助,有幾個會留在培訓中心學習籌劃合作社的培訓工作。「國仁綠色聯盟」的實習生則多留在培訓中心,負責週末的北京農夫市集擺攤和綠盟的進出貨、包裝等等。另外會有一、兩位實習生學習梁中心的日常行政,如財務、出納等。

因為中國的地理範圍非常大,各個實習生都可能會依部門的需求到其他省分「出差」,而常駐在外的實習生也會在梁中心舉辦重要活動時回北京幫忙。每一位實習生在實習尾聲時都要交出一份類似小論文的報告書,並與老師們進行答辯,達到標準的才可以畢業。如有素行不良的可能在實習中途就會被取消資格。

綠盟的實習生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擺攤(綠盟的實習生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擺攤)

在人才培養計畫執行幾年之後,有些大學生反映他們尚無法空出完整的一年參加人才培養計畫,但是他們在學校也有意願進行類似的學習,對三農問題有更深 入的了解,因此催生出了「校內人才培養計畫」。 校內人才計畫依然是採報名後面談制,一期約有一百多人,依個人狀況可能會進行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因為中國太大了,並非每個大學都有校內人才計畫成員,因 此校內人才計畫通常以地區為一個單位,在東北區學校的成員會共同組織學習和幾次的實踐活動,其他區域亦同。

負責校內人才計畫的工作人員會將 每周的閱讀素材放在網路上,並不定時有一些線上的演講或影片上傳,校內人才計畫的學員在上學期間按照進度,每週繳交閱讀心得,和同區域的學員共同學習,同 區域的學員一起在寒暑假或週末實際進到農村進行訪調或服務的實踐活動。實習尾聲也需要撰寫報告書、進行答辯,有些人可能無法在一年中達到一定的學習程度, 評審老師會建議他再延長半年或一年的學習時間。

「大學生支農社團的連結」則是在各地區連結普遍的大學生社群。依照梁中心的估計,中國大陸約有上百個的高校(指大專院校)內有「支農社團」,主要關心中國三農問題或是延伸下的農民工問題,依照每個地區社團的性質和條件,大多做一些公益性(以台灣角度來看)的行動,如募捐衣物、支教(到弱勢地區教小朋友讀書)、送熱水給農民工等,較接近台灣對於服務性社團的想像。

而梁中心在其中,盡可能串連這些支農社團,除了讓這些社團互相認識、交流外,也提供梁中心對於此類工作的建議和知識背景。寒暑假時,梁中心也會在幾個地區發起到農村訪調的活動,許多來自各方的大學生就是因為參加學校支農社團或下鄉訪調的活動,得以初步接觸到梁中心,接著有興趣的人可能進一步報名校內班人才計畫,校內班結業後又報名人才培養計畫,有機會成為鄉建系統下的工作人員。

雖然梁中心有溫鐵軍老師理論分析下所開闢的工作部門和計畫,但是青年在回歸農業這條路上,要一邊型塑出自己的思考脈絡、一邊工作,其實是很大的挑戰。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又太快進入工作中,思維可能會困於組織交派的工作之中,也降低了青年成長的速度。

然而,從大陸青年從事的農村工作回頭看台灣的「農青」,確實有了不同的視角。

(系列待續)

為農民服務 為理想奮鬥(為農民服務 為理想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