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含米量低才好吃?

文/董氏基金會

米粉絲標示法規在7月1日生效當天大翻盤,就算產品成分裡只含一粒米,也可以在包裝冠上「米粉」兩字,讓循規蹈矩、已依法修改包裝的業者吃了一記悶虧;而且含米量不足50%的產品還不必標示所含比例,門檻比含米量較高的產品更寬鬆,消費者選購時想了解也無法判斷,只能在貨架前大玩猜猜看。

昨(9)日新竹市議員和米粉業者更「盲試」米粉,大讚含米量25%和50%的口感最佳;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常常吃,會變成習慣吃,後衍生成喜歡吃;試吃者可能已吃慣了含米量低的米粉,對於純正100%米粉的味道反而不習慣。

研究亦發現,人對於陌生食物會下意識排斥,但重複嚐試後就會愈吃愈習慣並開始喜歡,且通常需試過至少10~30次後才會漸漸適應口味;就如同孩童大多不敢吃辣,但四川孩子從小吃慣辣,不夠辣還覺得不好吃呢!

10384354_10204294633949972_1638623357014636789_n

當今市面上已充斥太多過度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現代孩子們吃著長大,很少有機會嚐過天然原味和口感,漸漸已不識食物真滋味;董氏基金會實施營養教育時,就曾讓學童試喝現榨柳橙汁,許多孩子竟懷疑是不是水果壞掉了,味道怪怪的;反而覺得加了許多添加物、香料和大量糖做的果汁,才是新鮮果汁的味道。

依現行米粉標示法規,孩子們也會認為含米量少的米粉的口味,才是真正的米粉,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的“新竹飲食文化”嗎?且含米量低的米粉,自然得添加更高比例的玉米澱粉等,而此類澱粉為純熱量來源,對人體無害但幾乎無營養素,長期食用易攝入過多醣份與熱量,需減重者、糖尿病患者和有消化不良問題的民眾更需注意。

董氏基金會呼籲,維護消費者食知的權益,標示不應有模糊空間;不同含米量的產品本來就會因料理用途、口味喜好而產生市場區隔,業者應提供的是透明的產品資訊,給消費者嚐試判斷的機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而非替消費者決定哪種「黃金比例」最好吃,更讓在地美食招牌與成分不純劃上等號。

而消費者也應慎選吃下的食物,不要選購成分標示不清的產品,別讓孩子們吃著長大後,認為米粉裡沒有米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10464052_10204294638670090_409742188070344321_n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