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挺挺動物講座:一切從「理解」開始

14456749_10210961956753393_1715324573_o

記錄/文字工作者 洪佳如

2016年第二屆【挺挺動物生活節】於活動期間每逢周六日舉辦「挺挺動物座談會」,內容包括──9/10三大導演:吳念真、齊柏林、Raye 《一切從「理解」開始》;9/11教育專家:湯宜家、山夢嫻、吳宗憲、林憶珊 《動保「心」生命教育》;9/24保育專家:徐昭龍、廖珠宏、陳美汀、李璟泓 《從淺山保育走向里山生活》;9/25海洋研究:余欣怡、徐啟峻、王昭湄 《從海洋保育走入里海生活》。

講座旨在由我們住居身邊的動物開始談起,再擴及到野生動物、海洋生物的生態關懷。以下為第一場講座:《一切從「理解」開始》全程側寫。

吳念真:「我不是上帝,我的能力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我該怎麼辦才好?」

「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是文明的指標。」吳念真每次看到動物受虐時,就感到十分不忍,尤其最怕收容所的流浪動物「再幾小時就要被安樂死」的消息出現在網路上,每次一看到,內心就只能無奈地吶喊:「我不是上帝,我的能力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我該怎麼辦才好?」

面對自己的困惑,他想起40多年前,作家黃春明曾回應他關於寫作的提問:「你應該去替那些有很多故事的人,為他們說故事;為很多話想說的人,用他們的話說話。」同樣的,他認為站在幫助動物的立場上也該是如此,需要有人努力為動物發聲。

提到自己與毛小孩的相處經驗,吳念真遺憾地說,他飼養的第一隻流浪狗是眼神清澈漂亮的可卡,後來因為寶路食安問題受害,可卡過世之後,好長一段時間他深陷憂鬱中,發誓再也不養狗了。

然而不久之後,同事卻將一隻拍片時經常跟在身邊的流浪狗帶回公司上班,後來被太太接收。這隻叫MIGO的米格魯,可能曾在街頭流浪的關係,看到人伸出手,第一個反應就是躲,平時也非常安靜,只敢輕聲地叫。他說:「就算養了八、九年,牠的個性依然如此,所以很多人以為米格魯的性情都像MIGO一樣,那是天大的誤會。」

吳念真認為不僅不同種類的狗有不同的特色,每隻狗更有每隻狗的個性,他說:「米粒跟MIGO個性就明顯不同。」米粒是吳念真養的第三隻狗,從52天大就開始養起,所以把自己當成家中的一份子,個性相當予取予求。

吳念真說:「飼養動物必須要像『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一般慎重。」並呼籲,我們重視流浪狗的棄養問題,從飼養前飼主就應該謹慎衡量自己的住家環境條件、自己的容忍度夠不夠、狗的特性是什麼等等,必須通盤考量諸多可能才行。

他太太就曾說過:「米格魯的毛像上帝一樣,無所不在。」365天都在掉毛,若無法接受,就沒有資格帶牠回家。要是出於一時的愛心來收養,事後又把牠丟了,那才是最可怕的行為。他說:「你從狗狗的眼神就知道,牠對人已經絕望了,人分手還有去路,狗分手後真的沒地方可去。」

而且牠還會記一輩子。像飼養MIGO時,吳念真總特別好奇牠的過往,他發現MIGO只要看到摩托車,就會自動跳上前座,也聽得懂英文指令,讓人不禁揣度,這會不會是前主人養成的習慣?常使得他忍不住想問MIGO:「你要不要講講你以前的故事?」

「人痛苦時會哀嚎抱怨,但流浪過的狗不會,牠的痛苦不知怎麼表達,只敢小聲哼叫。我們做為一個人,都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愛與痛苦,不是嗎?所以將心比心,對你不離不棄的狗,怎麼可以遺棄牠?」

他說,尤其人跟動物之間的情感羈絆越深,寵物要離開世界的時候,好像會找你不在場的那一刻,靜靜地離開。「MIGO走的那一天,牠似乎有預感,晚上睡得很不安穩,樓上樓下到處走動,好像每個角落都想待一下,最後牠趁著大家睡覺的時候,靜靜地走了,彷彿不想帶給家人任何不捨與痛苦。」

吳念真感慨,其實關心動物,往往會面對自己內心最脆弱的部份,現在看到某些影片還是會很難過,卻無能為力。我們都期待熟悉的社會是可以改造的,我們都希望社會能更友善、更美好。他說,想一想,如果一個社區對動物友善,那裡的環境一定更適合居住,住起來生活會比其他地方更美好──「因為我覺得愛動物的人,通常都是好人;社區的人若會愛動物,相信也會懂得愛人。」

14329992_10210513466461257_8824625372025715115_n

齊柏林:「雖然動物能帶給我們快樂,但請別忘了快樂背後的責任。」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看到活動現場的食蛇龜吉祥物「阿食」相當欣喜,他表示自己從小到大與動物的相處從來沒有斷過,家裡曾養過鴿子、狗、魚、鳥等。然而,過去飼養觀念有偏差,比如經過鳥店看見野鳥就想養,看到名貴犬種也有虛榮心。後來逐漸認知到野生動物需要保育,因此非常高興去年可以認識食蛇龜團體,並曾經捐助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

齊柏林的啟蒙來自高中閱讀的《大自然季刊》,從此開啟了他對自然原野的喜好。那時他赫然發現:「台灣生態攝影怎麼那麼厲害?創刊號就介紹了台灣原生種的烏龜。」但也因此得知,台灣的烏龜正面臨棲地被破壞與獵捕的威脅。

近年來,中國興起吃食蛇龜的嗜好,高獲利造成台灣濫捕的行為越來越嚴重,導致生態失衡,因此他希望透過不同的管道與媒介,讓更多民眾知道、關心食蛇龜的困境。

除了對野生動物的關心外,齊導演目前公司內也飼養一隻米克斯。回憶起過去飼養寵物的往事,小時候因為家裡的狗誤食路邊有毒的食物,最後獸醫師只能幫狗狗安樂死。爸爸親眼看到安樂死的過程,難過得掉下眼淚來,從此家裡再也不養狗。

由於父親拒絕再養,所以齊導演開公司的第一個念想,就是希望可以在公司養狗,因此他採民主方式與同事開會決定。他說,畢竟早期鄉下的狗都是放養的,現在在辦公室,就必須大家一起輪流照顧。「我不知道現在狗狗還有尿片,可以訓練牠們用蹲姿在室內有自己固定尿尿的範圍。」

「我們的狗狗在公司幫忙做了許多公關,每一個來訪的客人牠都會熱情地親吻。」寵物調和了職場上氣氛與人際關係,讓齊柏林相當感謝。

提到飼養名貴犬種的迷思,齊柏林過去曾接過工商攝影,為繁殖場的犬隻拍過照,所以他透露不為人知的內幕:「其實很多商人為了賺錢,血統證明書都是假的,大家知道台灣名種犬常見遺傳疾病,那都是大量近親繁殖的關係,這是買賣機制底下對動物造成的嚴重傷害。」

他還說,為什麼繁殖場總是侵佔河川用地蓋犬舍?他幫幾個繁殖場拍照時就發現,原來狗狗被當成工具一樣,只要生到不能生,就找個河邊隱密一點的地方直接亂丟。發現這個現象後,齊柏林痛定思痛,對自己想用人生第一份薪水買秋田犬的念頭深深反省。

現在他在網路上看到許多關於動物認養的照片、影片,都感到好奇也很有興趣,但雖然自己也很想照顧更多動物,仍然知道必須衡量自己的能力。他說:「動物能為我們帶來許多快樂,可是別忘了快樂的背後也肯定有負擔、有責任,深思熟慮絕對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飼養動物盡量不要透過買賣,領養看緣分,自然相遇、相處最好。」 

20160910_123347

Raye:「你說不敢看《十二夜》,就是因為你在乎。」

 Raye開頭便表示,自己導的《十二夜》許多人都說不敢看,其實她自己也非常討厭看,但她認為:「你不敢看,正因為你在乎;如果連在乎的人都不敢,如何去影響其他不在乎或不知道的人?」因此她希望大家鼓勵身邊的朋友去看,同時也很感謝台灣有很多人勇敢踏出這第一步。

Raye非常喜歡挺挺動物生活節的標語─「動保不是社會議題,是美好的生活實踐」,她認為,為動物發聲,就是最好的生活實踐,且不只討論大多數人所關心的流浪動物,也為留給野生動物更多棲地空間做宣傳。

關於同伴動物,Raye說因為自己的工作時間很長,如果養一隻狗在家裡,卻不能時常陪牠散步、玩耍,是滿殘酷的,所以她選擇養貓,原本想要生活中有貓作伴,沒想到卻養到一隻個性很像狗的貓,不但打開門會迎接你,而且很黏人。

養貓之後,與朋友合租的工作室又來了三隻小貓。有一回走在路上,看到三隻還沒開眼的小奶貓,被人「活著也當作死了」一樣,用塑膠袋掛在電線桿上,她連忙搶救下來送到動物醫院檢查,並找到有經驗的「奶貓手」幫忙照顧。

原本以為這麼小的幼貓性命不保,沒想到卻健健康康活下來,接著就是要為牠們找到新家,可是帶回工作室之後,室友們一看紛紛融化了,捨不得讓牠們手足離散,於是最後決定每間辦公室負責認養一隻。直到今日,雖然當時的室友已經各分東西,但三隻小貓現在都各有歸屬,確保不會回到街頭流浪。

拍《十二夜》時更失控了,面對安樂死的威脅,有時她不免問自己:「為什麼這一隻有機會被領養,另一隻就沒有?」其實每一隻狗只要好好對待,都有機會找到溫暖的家,所以她很想幫每一隻狗都尋覓到那個機會,但她也同意吳念真,她說:「如果飼養寵物像婚姻,那麼項圈就是婚戒。」

她呼籲,飼主一定要將動物納入生涯規劃,考慮未來五年、十年彼此的生活方式,並堅持住「領養不棄」的價值觀。「無論什麼理由,棄養所造成的後果都是一樣的,傷害就是傷害,死亡就是死亡。」

Raye在開拍《十二夜》的時候,有個很強的動機是「想要消滅收容所這個地方」,但當她越是張開眼睛深入議題,越是發現真正問題的源頭已不是收容所、流浪犬,而是長久以來人類「將狗視為娛樂」所造成的種種後果。

「想要翻轉價值觀,需要更全面性的反省。」我們如何體認到在大自然中,人類不是唯一重要的物種?她說:「如果你願意將動物受苦的事實,放在自己的需求面前去思考,你就可以看見牠們的困境。」我們想要改變現狀的想法,就是一種對過去價值觀偏差的彌補。

Raye在《十二夜》拍攝過程中從沒放棄過,即便當時每天哭泣,仍滿腔熱血想要施展「洪荒之力」,她不斷找更多管道,希望更多人看見,也希望看過的人都能主動跟身邊的朋友聊聊這件事。「但在每個人觀念不一的情況下,最簡單的事,往往也是最困難的。」最後,Raye請大家雞婆一點,關心朋友的處境,因為其實有棄養念頭的飼主,往往也是需要幫助的人。

14393362_10210961958033425_1877363006_o

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食蛇龜吃蛇嗎?」

本次合辦單位之一的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於活動中帶著吉祥物「阿食」出場,向民眾介紹,食蛇龜屬於台灣原生的五種淡水保育動物之一,但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溫暖的森林,所以如果遇到牠,千萬不能帶到水裡放生。

「食蛇龜真的吃蛇嗎?」解說員逗趣地說:「你們只要想想烏龜的速度就知道。」她說,食蛇龜主要是吃果實、蝸牛、蛞蝓、動物的屍體等,過去的民眾,可能是看到食蛇龜進食包含蛇的屍體因而誤認,其實相較之下,食蛇龜的動作緩慢,所以除非蛇受傷或死亡,否則很難追趕得上活蛇。

食蛇龜從尾巴可以辨別出性別,因此吉祥物阿食是女生。雌龜一胎懷的蛋較其他烏龜少,因此小龜存活率也較低,雖然目前研究人員極力想統計食蛇龜的確切數量,但在森林中,牠們相當於「隱身大師」,即使用無線電也很難追蹤,這是當前團隊想要突破的限制。

食蛇龜的平均壽命保守估計為60歲,在小龜長大之前,幾乎什麼都是天敵,但最主要的威脅,還是來自人類的濫捕,現在數量急遽減少,因此相當需要民眾關心,並遏止集團式的非法捕捉。

13620743_1634209760227175_3124500685034663675_n

劉偉蘋:「從蝙蝠專家,看動物保護可敬又孤寂的一面。」

講座尾聲,主辦人劉偉蘋請民眾將目光聚焦在【挺挺動物生活節】海報上,圈圈的頂端有一隻蝙蝠圖樣,她說:「蝙蝠是不討喜的動物,但是我有位朋友長期投入蝙蝠研究,卻無人聞問,就像多年來,我們看見動物保護是一條相對辛苦的寂寞之路一樣,很少人主動關心他們的處境。」

這位蝙蝠保護學者,後來變成大稻埕的廟宇導覽員,他投身到大眾裡去,希望從華人的傳統視角出發,將蝙蝠的吉祥意象導入到生態保育理念中。劉偉蘋很受感召,開始幫忙主動分享蝙蝠資訊。慢慢的,她發現身邊關心的朋友越來越多,意識到漣漪擴散的改變。

劉偉蘋說,這也是挺挺動物生活節的初衷,動物的種類有多少,所遇到的困境就有多少,但動物保護/保育各領域的人長年默默堅持的初心都是一樣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願讓大眾明白──「人類應當與動物共生共存」。

當我們意會到這個簡單不過的事實,那麼未來無論在消費選擇或各種行為上,就會思及動物的苦,進而避免蓄意的傷害。如同劉偉蘋所說:「對動物的愛,就是對人類愛的延伸。」希望大家能漸漸瞭解這群愛護動物的專家學者們所做的努力。


編按:動物當代思潮團隊將持續側記「挺挺動物生活節」各場次講座內容,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鎖定。

2016第二屆【挺挺動物生活節】
年度展題:HOME(Harmony、Obligation、Modest、Eternal)
挺挺動物聯合展:9/1-10/22,台中文創園區-衡道堂-多功能展間
挺挺動物嘉年華會:10/1-10/2,台中市政公園-市府大樓側廣場

【挺挺動物講座】

三大導演:吳念真、齊柏林、Raye 《一切從「理解」開始》
教育專家:湯宜家、山夢嫻、吳宗憲、林憶珊 《動保「心」生命教育》
保育專家:徐昭龍、廖珠宏、陳美汀、李璟泓 《從淺山保育走向里山生活》
海洋研究:余欣怡、徐啟峻、王昭湄 《從海洋保育走入里海生活》

【挺挺動物影展】

10/8-9 《野望影展在挺挺動物生活節》
10/15 簡毓群導演:《海廢》、《相遇抹香鯨》、《白海豚練習曲》
10/16 柯金源導演:《海》、《餘生共游》

更多活動詳情: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273500613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