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種子污染議題持續發酵,無論是運輸過程中掉落自生、田間污染或蓄意混充,都對本土作物「非基改」的金字招牌造成威脅。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於昨日做出回應,「法令上很明顯有不足的地方,」強調將釐清進口基改作物每個環節的權責單位,修補相關法規缺漏之處。
陳吉仲:運輸過程的法規漏洞,設法補起來
關於進口基改種子在運輸途中可能洩漏生長,污染本土作物,陳吉仲坦言這個環節目前的確沒有規範,權責單位也不清楚。「運輸這塊到底是經濟部、農委會、還是衛福部管,我們會去訂出來到底是誰管。」
陳吉仲傾向往後「一條鞭」管理,黃豆是以食品報關,玉米則是以飼料報關,權責單位分別為衛福部和農委會,就從登記、運輸到加工,由這兩個單位在每個環節去確實控管。
法規不足的部份,陳吉仲也表示,將在跨部會食安會報討論,要求這個議題的相關部會去訂出修改的法規辦法來執行。「我們不希望因為運輸過程沒有做好,而影響到我們農業生產『非基改』這個最重要的目標。」
此外也不排除比照歐盟作法,要求進口基改種子的交易商在運輸中不得有任何外溢、洩漏,且需自行提出監測計畫與結果報告給政府單位。
主婦聯盟:需保障農友不受基改污染權益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執行長周家慧指出,過去我國法規對於基改生物的規範大多著重在學術研究範疇,對於進口的基改作物反而寬鬆,「運輸這部份確實是疏漏之處,權責也不清楚。」她督促政府需儘快定出權責單位,生產者和廠商才能有所依循。
「台灣生產者都很有概念支持非基改這件事,如果被外來基改作物污染會很無辜,他的權益,由誰來維護?」周家慧認為,農友的農田若位在貨車運送基改黃豆或玉米的路徑範圍內,一定會很擔心。「希望公部門能有個機制,讓這些農友去送檢,因為送檢基改蠻貴的,農友不見得有能力負擔。」
周家慧進一步提出,「那如果檢出有污染,下一步是什麼?」受污染的農田勢必要全部剷除,農友的損失,將由誰來賠償?政府修改法規時必須特別注意。
本土硬質玉米基改污染疑雲 凸顯產業問題
制定法規若沒有罰則,也難以奏效。朴子農會本土硬質玉米驗出基改污染事件,農糧署署長陳建斌就坦承,目前沒有罰則,只能亡羊補牢,在下一期作要每個農民都留下樣品,以供追查。
但農糧署是用納稅人的錢在收購本土硬質玉米,以每公斤9元契作收購,卻經常以低於9元的價格賠本賣給飼料廠商。如果此次污染事件起因確實是有人以進口基改玉米混充,就算查清楚犯案者,又該如何處置,才能對國人有所交代?
台南農民黃郁仁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本土雜糧的價值必須被看見,「有些小飼料廠會特別來跟農民買新鮮的本土飼料玉米,用比較貴的價格,而不想去跟大飼料廠買。」
可見得本土雜糧具有新鮮優勢,若全數送到大飼料廠和進口基改玉米混在一起,價值難以凸顯。對大飼料廠來說,本土硬質玉米是否混充基改,根本沒多大差別,整個產業鏈自然不會去重視這個問題。
農改場:要留意是否有基改大豆拿去當綠肥
不同於硬質玉米多做飼料使用,國產大豆直接進入國人食品,更不能忽視基改污染隱憂。
努力協助農友復耕本土大豆的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吳昭慧慎重表示,「好不容易建立國產雜糧基礎,當然不能有基改污染源,影響消費者信心。」
吳昭慧也解釋,相較於異花授粉的玉米,大豆的天然雜交率不到1%,遭受基改污染可能性很小,食用級大豆都是廠商契作並提供安全種子,民眾無需擔心。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綠肥大豆,可能有投機農民買比較便宜的基改豆來種,不過基改黃豆發芽率沒那麼好,如果不到五成,農民也領不到補助,可能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路邊捕獲基改豆 – 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
本土硬質玉米爆發基改污染 朴子農會已售出680噸 進口混充或在地污染?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