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禽開放好?非開放好?是強迫家禽坐牢 還是降低感染風險?

今是全國禁宰禁運第四天,累計至昨日下午為止,已經有28個案例確診為禽流感,並撲殺18萬8,696隻家禽,在考量到疫情控制的前提下,農委會研議要將期限拉長,同時也呼籲業者採取非開放式養殖,來阻絕家禽與野鳥接觸;不過在目前疫情幾乎都在非開放式禽場內爆發的情況下,學者和業界紛紛批評該政策是「走歪了」,要徹底防疫應該回歸最自然的養殖方式,不要強制家禽「坐牢」。

賴秀穗:養禽應全面採用非開放式 好減低染病風險

為了防範家禽與野鳥、候鳥接觸,農委會近年規範非開放式禽場做為主要養殖方式,引發不少業者反彈,不過多位學者都持正面立場看待。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就指出,在台灣養禽密集的情況下,要隔絕各雞場間互相傳染,最好的方式就是採取非開放式,養殖模式得以控制後,管理和殺毒也會比較容易進行,在疫病防治下自然較為有效。

不過對於現行的禁宰禁運,賴秀穗也強調,若最後兩天沒有出現案例,才算真正防堵成功,若再有案例發生,建議政府應該延長期限;對於白肉雞成為例外,他也不客氣的批評這是防疫漏洞,政府應該盡快將洞補起來。

陳世雄、李淵百:密閉密集養殖 感染風險更高

不過身為農業博士和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的陳世雄則持反面意見,他認為現行非開放式禽場的做法是「將錯就錯」,歐盟政策早就朝開放式禽場去做,台灣卻還停留在「密閉又密集」的不健康飼養,不僅促成病毒快速變種,長期選擇單一品種的飼養更容易讓家禽一次就被病毒擊倒,這種「無期徒刑」式的做法只是在破壞人類與生物間的關係。

土雞專家、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退休教授李淵百也說,他不支持現有的非開放式養殖,因為台灣大環境的養殖密度實在太高,禽場離馬路近、人車進出也多,用這樣的養殖方式反而讓禽場的感染風險更高,且一旦爆發疫情就會無法控制。

1-3
國內蛋禽密集飼養(圖片提供/動社)

動社:建議彈性管制 農友:冬季休養春季放養

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也指出,禽流感防疫政策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站在防止與候鳥接觸的想法去規劃,但源頭是不是真的只有候鳥,值得思考;此外,此次疫情爆發都集中在非開放式禽場,他也點出農委會是否應該進一步檢討劃定的政策哪裡出了問題呢?

朱增宏強調,政府雖然靠畜牧登記來管理大多數養殖業者,規定五百隻以上就得領證登記,但不少家戶式的養殖者還是靠著貨車來往販賣、宰殺家禽,這部分的防疫漏洞應該正視;不僅如此,也不是把家禽關進去就能解決問題,高密度的飼養一樣很容易造成疫情爆發。

因此,他建議政府可以實施彈性的管制時間,例如冬季候鳥較多就須強制採用非開放式養殖,其他時間則開放,如此可以保有放牧的特色,也能配合防疫,同時,盡量讓飼養密度減低,如此或許可有限解決禽流感疫情的發生。

飼養桂丁雞的農友鄧學凱表示「只要不過度保護,其實雞隻自己有適應自然的能力。」雖然目前政府為了防治禽流感,而不鼓勵放牧飼養,但鄧學凱指出,應該還有其他防疫方式,「以我們現在的做法來說,我們就在禽流感好發的冬季休養,待來年春天再繼續放養。」在這段休養期,禽流感病毒沒有雞隻宿主,禽流感疫病發生機率自然降低;此外,也能讓土地休息,避免過多雞糞破壞土地呼吸。

鄧學凱飼養的桂丁雞看到「綠色植物」,就衝上前去爭食(攝影2F賴郁薇)-1
鄧學凱飼養的桂丁雞(攝影/賴郁薇)

養殖採非開放 業界:不要以偏概全

養鴨協會理事長陳自成則表示,站在風險防疫的立場,政府推行非開放式飼養有其考量,但各禽種樣態都不一樣,像是北京鴨和白肉雞是馴化品種,要養在室內沒有問題,可是其他種類天生就帶有野性,硬要養在室內就是違反天性,不會有好結果。因此,陳自成呼籲政府推行政策不要以偏概全,充足的陽光加上適當室外運動,其實可以讓禽類更健康。

此外,他也表示,要推非開放式禽場還得配合適當的消毒,政府應該用「場域化」的概念來進行管控,就像把命案現場拉起封鎖線,才可以儘速確認疑犯的來源。

防疫政策如何走? 四十年養鴨專家建議多元育種

有四十多年養鴨經驗的專家蕭龍城指出,現有的開放式、半開放式及密閉式,三種方式評估下來,以半開放式的養殖成效最佳,因此對於現有的防疫政策,他指出「撲殺是最沒效率也無法治本的方式」,應思考如何與禽流感並存,而不是完全消滅它。

此外,現有的大型禽場家禽品種單一,只要禽流感一來,馬上爆發大規模疫情,因此應鼓勵小農進行小規模畜養,讓品種越豐富多元,才可避免讓產業巨人一次倒下;同時,他也呼籲政府應讓更多青年農民進入養禽產業,注入更多創意,透過育種培育出許多不同的家禽種類。

另外在屏棄市場活禽現宰、推動電宰制度下,蕭龍城也指出,目前主管機關平均補助一座電宰場約600萬元,成功推動電宰制度化走向商業化,但這也使得屠宰場只收大型場的家禽,家禽數量少的小規模禽場被視為無法營利,因此無法進入屠宰場。要解決此問題,他建議政府可以透過公辦民營的方式,設立小型屠宰場,讓小規模禽場的家禽也有處理的管道,另外更可以舉辦常態性的家禽市集,讓小農有更多的曝光管道。

DSCF4395.JPG--1260x840

專家業界意見多分歧? 李淵百:專家應同時具備畜牧和獸醫專長

至於流行病學、獸醫及家禽專長的學者和業者間意見分歧的狀況何解?土雞專家、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退休教授李淵百認為,問題會產生是因為大家都不懂其他領域的知識,只按照自己的理論來發想,當然防疫就會有所缺失,沒辦法完整落實。

要解決這樣的衝突,該從源頭去檢討獸醫制度的養成,他指出,歐美的畜牧發展和家禽防疫政策,都是由具備獸醫專業的人來執掌,這些專家不單單只專精獸醫,學習過程中還得先研讀畜牧專業,為的就是要從基礎了解整個產業,包含禽畜如何飼養?生病如何照顧?如何管理畜牧場?這樣一來也等於整個修業年限拉長到八年以上,像在維也納就必須修習相關知識達九年之久。

「但台灣不是這樣,五年就可讀完獸醫,就業又多集中在寵物產業。」李淵百強調,台灣的禽畜便宜,因此不像貓狗能得到相對多的資源,一來是壓縮了大型動物或家禽的發展空間,二來是禽畜累的專業人士少之又少。要解決這種情況,李強調必須回歸到大學教育的規劃,讓大學培養足夠可以支撐產業的人才,同時,現有的評鑑制度也需革新,不要再只重報告,而是多多關注實作的技能,如此才是根本之道。

檢討既有非開放式禽舍做法 防檢局:不會

對於學者及業界建議,防檢局則強調,現階段不會考慮,會採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要盡量減少家禽接觸病毒的可能性,若恢復開放式禽舍,感染可能就會大大提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