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崎亮:強烈感受到台東有「把人生變成U型微笑曲線」的力量

「每每討論災後復興,但在重建的同時,下一個天災什麼時候來?不知道,只知道它一定會來,既然如此,我們平日究竟做了哪些準備?」去年七月尼伯特風災重創台東,至今仍在重建,日本知名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近日受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邀請,到台東分享社區災後復興經驗,特別談到「地方韌性」,「韌性,就是問題來時能夠敏捷地應變。」山崎亮表示。

山崎亮是誰?他創立了以社區工作為業的Studio L.工作室,積極走訪日本社區,並全心投入村落再生工作,運用巧思活絡社區,十多年來參與四百餘項日本社區營造工程,幾乎已是「社區設計師」的關鍵字。社區設計師究竟扮演什麼角色?「雖然我們是社區設計師,但基本上不是由我們主導設計,我們所做的事就是『陪伴』,陪伴社區思考自己要的未來。」山崎亮如此定義。

山崎亮:地區韌性要從日常對話開始,而對話需要練習

身為大阪人的山崎亮直言,「阪神大地震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親身經歷過阪神大地震,建築物倒塌、壓死人的畫面深深烙印在腦海,有著建築師背景的山崎亮開始思考,究竟要蓋不會倒的房子?還是要成為跟社區站在一起思考社區發展未來的建築師?

「地區韌性要從日常對話開始。」山崎亮深刻體悟災後重建的效率、緊密度完全反映平日準備,若平日沒建立討論習慣,災害來時就顯得手忙腳亂,唯有日常做好充足準備,才能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大家或許可以討論社區的醫院除了療養之外,有沒有其他可能的用途?」否則等到社區發生意外才來思考『怎麼辦』,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但日常對話究竟要如何刺激地方韌性?山崎亮解釋,唯有社區居民習慣共同討論,社區夥伴之間彼此磨合,遇到問題時,眾人才會知道如何盡快讓社區恢復正常運作,「但日常對話也是需要練習的。」

社區對話需要練習,山崎亮認為,應該從參與公共事務開始練習互動(攝影_賴郁薇)
社區對話需要練習,山崎亮認為,應該從參與公共事務開始練習互動(攝影_賴郁薇)

從建一間社區想要的美術館為起點,開啟居民對話

山崎亮以福島縣豬苗代町的「起步(Hajimari)美術館」為例,日本311強震後,笹川和平財團希望以「透過文化養成,從東北開始發展新日本」為理念,將當地屋齡120年、被強震震到磚瓦都剝落的老酒廠改建為美術館,於是找上山崎亮,「但當時大家都在思考核災復興區能不能蓋美術館?日本人口越來越少,為什麼還要蓋新的建築物?」山崎亮原本認為,在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新建的美術館光是維護管理就很難負荷,更可能變成蚊子館,該案原本被山崎亮婉拒。

「但拒絕歸拒絕,心裡還不是很愉快,雖然自己不蓋,但別人還是會去蓋,問題還是沒解決。」山崎亮想了又想,改變心意接下案子,更誓言要蓋一間「社區需要的美術館」。

但社區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這個問題不斷盤旋在山崎亮的腦海,他表示,社區居民普遍覺得美術館有一定的進入門檻,「可能需要穿得正式一點,或稍微妝點過才能夠進去,而不是下完田就能隨便進去的地方。」總之就是有著莫名距離感,導致會去拜訪美術館的都是外地人,住在美術館附近的居民反而使用率很低。

山崎亮於是決定挑戰現況,開始與居民溝通、討論地方上想要怎樣的美術館。「但東北地區的居民真的很沈默寡言,不管我怎麼挖,不說話就是不說話。」山崎亮無奈笑道,居民甚至到最後連來都不來,「從來沒見過那麼寒酸的工作坊場面!」

16463247_989063971238462_3619415204182537390_o
起步(Hajimari)はじまりの美術館(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ajimarinohajimari/)

從阿嬤開始拉票 居民感受「這間美術館我有一起蓋」

既然如此,山崎亮只得出奇招、思考是誰每次都率先參與討論,「想了一圈,發現原來是阿嬤!」山崎亮表示,既然主要要拉攏的對象是阿嬤,山崎亮便派出團隊中的三個大男孩、一個年輕女孩進駐社區,每天照三餐在工作室外搭起桌椅開始吃飯,「久而久之,阿嬤經過就會開始關心他們天氣那麼冷,怎麼一直在外面吃飯?要多吃點蔬菜吧?」

漸漸地,阿嬤們不只會跟團隊聊天,還會送幾把青菜,再慢慢進階到帶來家裡煮好的料理,最後甚至還送了幾件家裡的舊衣,「到這一步,我們知道可以再往下進行了。」於是開始拉攏阿嬤帶兒子、孫子來工作坊討論怎麼蓋美術館。

社區討論這才逐漸成形,不僅各家提供家裡不用的舊花布來縫製美術館開幕所需的布幕,更全體總動員,動手整理美術館的院子,「311地震之後,工錢飆漲,我們整修好美術館後就沒錢了,連院子的花苗都買不起。」山崎亮笑言,好在居民們挖幾株自家院子的草來種,院子也整理得有模有樣,居民甚至還規劃了美術館週邊散步路線圖,讓來參觀的外地人能拿著地圖到處走走。

16179298_977265189085007_6239464745750288481_o
居民將老房子一起整理成美術館(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ajimarinohajimari/)

而今,居民不僅能夠很自然地走進來,甚至還能自豪地推薦給外地朋友,並說道「這間美術館我也有一起蓋!」而美術館中有一個大冰箱,每到夏天,孩子們放學便興沖沖從大冰箱中順手拿幾顆冰塊放進嘴裡嚼,再蹦蹦跳跳回家去,倒也是孩子們的一大樂事,因為共同經歷過,美術館似乎沒有離社區居民那麼遠了。

「這就是在建立社區溝通。」山崎亮表示,居民因為美術館而開始對話,地方韌性正一點一滴強化中,當地方上又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時,居民已經很習慣溝通、互動、找出解決方法。

16179048_981273172017542_962185372056939424_o
居民參與美術館活動(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hajimarinohajimari/)

台東社區:或許能從「讓銀髮族幸福」為出發點

豬苗代町居民因為「社區想要的美術館」而激起對話火花,那麼台東呢?美麗卻又偏遠的台東青壯年人口呈現外移趨勢,社區內以老人、小孩居多,該從什麼話題開始刺激台東社區對話、產生更多社區經營的想像?「或許能從老人的幸福感著手!」山崎亮表示,與其把重點放在社區內為數不多的年輕人、小孩,不如先讓社區內老人的幸福感正向傳染。

「如果老人能活得充實,小孩、年輕人也會感受到這份愉悅,並想像自己年老的生活或許也能像他們一樣開心!」山崎亮認為,老人的幸福不在於錢有多少,而是來自於自己是否活得開心充實、有沒有參與社區、能不能把時間貢獻在自己身上……「而我強烈感受到台東有一股『把人生變成U型微笑曲線』的力量。」

16910814_10206387642649077_1963248570_o
山崎亮在台東伽路蘭看海看裝置藝術時,露出幸福的笑容(圖片提供/津和堂 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

對應台灣農村再生計劃,如何讓社區自主運作?

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對話方式,山崎亮至今仍持續在日本社區內協助找尋對話機會,慢慢重拾地方韌性;但反觀台灣的農村再生計劃,立意也是要活絡農村社區,但長久以來最飽受爭議之處便在於硬體設備掛帥、地方社區討論不足,當帶頭團隊抽離後,農再計劃往往流於空殼、形式。

參與山崎亮來台對談的台東大學美學產業系助理教授張溥騰,也向山崎亮提問,社區設計團隊如何確保團隊離開之後,社區對話如何持續?少了社區設計團隊,社區是否仍能照著自己的步調繼續經營?

山崎亮以「日本足球社團經營法」回應此提問,「球隊要長久經營,首先要看球隊有沒有定期練習、參加比賽,還要看能否產生隊長、有沒有新球員定期加入、老將會不會換位、有沒有經費來源。」社區設計同理可證,當社區有定期聚會、已形成持續討論群組、有新血加入討論、有社區基金……「當這些都確立時,就能確保社區設計團隊抽離後,社區仍能自立運作。」

「我覺得台東是一個很容易加溫、點燃火苗,但也很容易降溫的地方。」山崎亮表示,「易冷易熱」的社區特性不該被否定,但社區設計的手法應該被精心設計,「如何延續溫度」或許是一大思考重點。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