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爆米花很「有梗」 與小農契作 整支都能爆

看電影配上一桶爆米花,無論鹹的甜的,都是一種享受。但口中香噴噴的爆米花,其實多是來自國外進口的「爆裂種(pop corn)」玉米製作而成,在國內玉米種植成本普遍較高的情況下,更幾乎少有農民心繫爆裂種的種植。儘管前景不被看好,近來卻有農二代創立公司,從國外引進爆裂種玉米種子,並與農民契作,創造出「整根都能爆」的爆米花,要翻轉大眾對爆米花的想像,同時試圖讓休耕農地再度「活」起來。

整支玉米帶梗爆玉米花(圖片提供/爆穀文化)
整支玉米帶梗爆玉米花(圖片提供/爆穀文化)

台灣每年進口四百萬噸玉米 作為飼料及食用

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年進口約四百多萬噸玉米作為飼料使用,其中美國和巴西幾乎佔了九成數量,平均單價每公斤僅3到5元,是國產硬質玉米價格的三分之一,因此迫使台灣的玉米種植面積從民國八零年代的六萬公頃一直下滑至五千公頃,許多農地也轉而休耕;直至近年為活化休耕地,硬質玉米的種植面積才稍有起色,些微上升至一萬五千公頃。

對此,台南農改場指出,台灣玉米種植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上述的飼料玉米,分為硬質玉米和青割玉米兩類,主要為飼料、食品加工及提煉玉米澱粉使用;另一部分則是食用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及白玉米等,專攻供鮮食和烘焙使用,栽種面積約一萬兩千公頃。

「爆裂種」玉米台灣少 非基改經過政府驗證才能種

至於提供給爆米花使用的「爆裂種玉米」,台灣更是少之又少。專責玉米育種的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分場長游添榮指出,過往農民要從國外引進這種玉米,種子必須先交由農林廳隔離,在經一連串檢驗、調查病害後才可放行,但加入WTO以後廢除相關規定,因此現在國內少有爆裂種玉米的相關統計,種植的也多半是業者自行從國外引進種子,經確認非基改後才少量栽種。

玉米會爆炸? 軟質澱粉加熱膨脹 硬質澱粉受不了就「爆」了

而玉米為什麼會「爆」?台南農改場也解釋,是因為該種玉米粒中含有大量的硬質澱粉,只有胚的周圍有少量軟質澱粉;由於軟質澱粉的含水量較高,在加熱時水分急速膨脹,但外側的硬質澱粉緊緊地將水氣包覆在內,造成壓力鍋效應,當水氣膨脹到臨界點時,玉米就會「爆炸」。

爆裂種玉米需費人工分剝玉米粒 耗時又耗工

同樣是玉米,為何爆裂種玉米沒有在台發展的契機?老家在雲林種玉米的農二代林正偉解釋,最大因素就在於成本過高、沒有經濟價值,目前爆裂種玉米都是由美、法兩國進口,農民若要種植,要先與國外的低成本競爭,要做成爆米花,收成後還得分剝成一顆一顆方便加工,這些都太過耗工,也是爆裂種玉米為何在台灣少見的原因之一。

過去要爆玉米花,必須將玉米粒分剝成本高(圖片提供/爆穀文化)
過去要爆玉米花,必須將玉米粒分剝成本高(圖片提供/爆穀文化)

與嘉義農民契作 玉米農二代開發「帶梗」爆米花

不過過往的思維,卻成了翻轉契機。35歲的林正偉決心投入爆裂種玉米的領域中,從國外引進種子後,與嘉義農民契作三分地,經過連年的試種和水分、乾燥程度測試,從種植、收穫到包裝,開發出整根「帶梗」的爆米花,希望解決分剝玉米粒的麻煩,同時讓休耕地活化,又能增加農家收入。

但爆裂種玉米適合台灣嗎?國外引進的種子在台灣行不行得通?林正偉指出,其實爆裂種玉米跟現行農政單位推廣的硬質玉米很像,種下去不用費太多心照顧,挺適合台灣種植,而他們強調不使用農藥的做法,一方面滿足消費者對食安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減少農夫負擔,不像種植食用玉米,得時時刻刻替它擔憂。

有梗爆米花年產八千根 一百萬資本額全砸下

此外,林也強調,現在推行上市的爆裂種玉米,也是經過試種,評估產量和病蟲害等問題之後才有辦法年產大約 8000 根有梗爆米花。「我公司的資本額全部花完了」,他苦笑地指出,一百萬元的資本,幾乎全部投資在乾燥設備、水份測量儀的購置上,才有辦法提出自己一套數據給一般工廠做加工處理。

而第一次試種產量奇慘無比、颱風來玉米倒光光,契作費用也不會拖欠農家,只是這些成本已經讓林正偉幾乎走投無路,「什麼比賽我都報名,希望多少能有些補貼」,他半開玩笑的說道。

爆裂種玉米契作前途坎坷 林正偉:若能活化休耕地、增加農家收入,才算盡力

儘管前途看來崎嶇,但林正偉說,台灣務農人家勞力與收穫的不對等,助長了過盛的休耕風氣,若能以這樣的方式鼓勵農民在休耕時期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玉米,讓他們每分地都能多增加2.2 倍的收益,並且適當活用沈寂已久的土地,才算是對台灣農業盡一份心力。因此希望未來能逐漸增加種植面積,更盼達到留種的長遠目標,「在那之前會試著努力看看」,他如此期待著。

與農家合作的爆裂種玉米(圖片提供/爆穀文化)
與農家合作的爆裂種玉米(圖片提供/爆穀文化)

(本文為財團法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