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03 讓人搬到鄉下去!總務省力推「地域振興協力隊」

農水省地域振興隊的說明會。攝影 / 邱劍英

在改變城鄉人口流動上,近年備受矚目的就是總務省的「地域振興協力隊」,自2009年制度開始以來,截至去年為止,已成功把6490名都市年輕人送往過疏地區。

「協力隊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要都市人搬到鄉下去,最後定居下來。」總務省的承辦官員說得直接明白。各都道府縣、市町村只要符合過疏地區的標準,就可以申請招募協力隊,沒有人數上限(日本以「人口減少率」與「財政力指數」當作判斷是否為過疏地區的指標,請參考這裡

位於東京的總務省「移住・交流情報ガーデン」,正舉辦地域振興隊說明會。攝影 / 近藤悟
位於東京的總務省「移住・交流情報ガーデン」,正舉辦地域振興協力隊說明會。攝影 / 邱劍英

都市居民通過甄選後,成為「地域振興協力隊隊員」,在最長三年的活動期間內,依照地方不同的需求,進行觀光PR、產品開發、居民生活支援……等活化行動,國家則提供最高每年400萬日圓的活動經費,其中一半是一年的薪水、另一半則用來補貼住宅、旅費、研修等各種開銷。三年期滿後,還加碼提供100萬日圓創業基金。國家不惜砸重金,就是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可以根留鄉村。

農水省地域振興隊的說明和甄選。攝影 / 近藤悟
農水省地域振興協力隊的說明和甄選。攝影 / 邱劍英

利用三年準備期間,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是否能在當地有份工作、順利生存下去,就成了定居的關鍵。本次訪談了將近20名的協力隊畢業生與現任隊員,幾乎所有人都異口同聲說:「要怎麼利用三年時間,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非常重要。」

有的人目標明確,從第一年開始就為創業做準備;有的人懵懵懂懂的來,在三年內拓展人脈、嘗試不同企劃與活動,最後順利找到自己的志業。身兼數職更是司空見慣,甚至有人身兼九種不同職務。

根據總務省於2015年針對卸任隊員所做的調查,有八成的隊員是20、30世代的年輕人,卸任後定居當地的比例高達六成,其中有47%留在同樣的市町村。除了就業、從農以外,也有76人選擇創業,佔了17%,比前次調查的2014年增加了8個百分點。

越來越多年輕人透過協力隊制度移居到鄉下,隊員人數從一開始的89人增加到2017年的4830人,自治體數也從31成長至997,由於募集越來越多,自治體之間儼然形成搶人大戰,總務省表示,要怎麼挖掘有意願的人才,是接下來的重點。

出身台灣、與日本女性結婚,報名岡山縣瀨戶內市協力隊隊員的林立書非常肯定這個制度:「對於想要轉換環境的人來說,協力隊非常有吸引力,特別是像我這種接近四十歲、要替人生做決定的年紀。」日本要換工作比台灣難得多,都市就像一缸永不流動的死水,在層層枷鎖下,他認為由國家提供三年薪水、讓有意移居的人可在當地做各種可能的嘗試,甚至透過創業解決生計問題,能夠大幅降低移居失敗的風險,是個非常正面的政策。

林立書。攝影 / 近藤悟
林立書。攝影 / 近藤悟

政府態度與支援網絡的完善與否,是留住協力隊的關鍵

由於人數越來越多,近年也傳出無法融入鄉下緊密社群網絡、和地方政府溝通不良而中途退隊的例子,甚至引起「坐領乾薪浪費稅金」的批評。對此,總務省官員表示:「隊員是否能成功在當地生存下來,最終還是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態度和支援網絡是否完善。」

「有些政府的招募計畫十分草率,來了才不知道怎麼用人,隊員被綁在公所,處理官方雜務,當地居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協力隊,別說三年,就連一年可能都很難留下來。」要怎麼提供隊員們不同的嘗試和選項、共同想像三年後的生活,是地方政府不可或缺的態度。

因此在招募之前,最好將目標及任務明確化、找到適合的協調者,才能招募到適合的人。如青森縣弘前市,由大學老師負責居中協調,帶領協力隊隊員融入社區,提升了地方居民的接納度,因此讓隊員不會感到被孤立,而順利定居。「地方完整的接納體制,是成功的第一要件。」

當然地方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要招募隊員,就要從最有可能定居的人下手。以岡山縣美作市上山地區為例,因為NPO「英田上山棚田團」的梯田復興活動,使得當地擁有許多定期來到當地體驗農事的「交流人口」,其中有不少人一直抱著「總有一天要定居上山」的想法。

英田上山棚田團。攝影 / 近藤悟
英田上山棚田團。攝影 / 近藤悟

「展開招募前我們就會事先找尋可能人選,邀請他們報名協力隊。」棚田團成員水柿大地解釋:「多虧有國家制度的支援,大幅降低了『移居到過疏地區』的難度,也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地提出邀請。」

水柿大地。攝影 / 近藤悟
水柿大地。攝影 / 近藤悟

因一個「想學自然農法」的衝動,2011年來到日本大分縣,2012年搬到靜岡縣,進入MOA自然農法大學校,學了兩年的自然農法後移居長野縣,在自然農法農場工作,作物栽培沒什麼長進,但長出一顆打定主意關心農業、飲食和地域風土一輩子的決心。 九月落腳東京,暫時不會再搬家了(應該)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