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市

04 協力隊負責人松井隆明:不再官僚姿態,搭起居民和協力隊的橋樑

松井隆明。攝影 / 近藤悟

未能妥善安排協力隊,形成衝突與矛盾

在瀬戸内市中心度過了三十四個年頭,活在地圖上兩隻手指頭就可觸及的小圓圈內,「家住左邊、學校在右邊,然後工作在這邊」。順著手的方向,是市公所的顯眼位置,松井隆明在2016年的人事異動中,成為負責「地域振興協力隊」的窗口,未來將一肩挑起協力隊員招募這個重擔。採訪當天傍晚,他帶我們到他最喜歡的牛窗海邊,帶我們欣賞「瀨戶內最美的海景」,「你們不覺得這裏的海與島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嗎?」一邊忍不住吐露對政府的怨言。

松井隆明。攝影 / 近藤悟
松井隆明。攝影 / 近藤悟

「岡山縣常舉辦移居展,一年只有七百人參加,卻訂下五年要有一萬人移居的目標,這根本是癡人說夢。」上頭的人畫了美好的移居大餅,但看在第一線公務員的眼裡,卻是悖離現實。

為了徹底執行政策,瀨戶內市公所從2012年開始招募協力隊,希望靠外部人才來「活化地方」,同時在任期結束後,也能定居當地。不過在原有的藍圖內,這些初來乍到的協力隊員要負責做什麼?松井說,「事實上沒有人知道他們能做些什麼,即便有擔當的窗口,也不知道怎麼協助,這應該是所有公部門的通病。」

「光靠政府來主導招募真的很難。」松井舉例,有的協力隊員被派到地方後,單純負責割草或被綁在公所處理雜事,結束後領了薪水就離開;公所在訂定發展目標時,也沒辦法就特定產業聚焦,必須兼顧全局,使得所有人像無頭蒼蠅般亂竄,就連隊員也在網路上公開砲轟。一連串的問題炸出協力隊招募的困境,也讓松井開始質疑:協力隊真的有助於移居嗎?振興地方非得要靠外部的人嗎?瀨戶內市不是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嗎?

新上任的松井滿腔熱血,去年的招募海報就以「不再官僚姿態」為標語,誠懇地寫下自己對家鄉的想像與期待,成功引起話題。

瀨戶內市。攝影 / 近藤悟
瀨戶內市。攝影 / 近藤悟

協力隊帶來外部新觀點、居民找回社區認同感

抱著一大堆的疑問,他從高齡化造成的問題開始尋求解答。瀨戶內市的漁業和養殖業年年衰退、店家越來越少、自治團體和消防團逐漸消滅、缺少可以負責事務性工作的人。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市公所曾經找過當地的民間組織提案,但成效有限。

「如果一直用舊的觀點切入,問題也一樣無解。」開始接觸協力隊員後,松井發現外部的新觀點替問題提供了新的解答;鄉土料理的食材成了熱銷的時髦罐頭、3D列印的古老刀劍配件也意外打響了市的知名度,更讓在地居民開始回頭看社區、產生了更強烈的認同感。

松井隆明。攝影 / 近藤悟
松井隆明。攝影 / 近藤悟

在掛裳地區住了近四十年的吉崎一家人就表示,「很多考慮移居的人都會從我們家門口經過的緣故,現在大家出門都會帶著笑臉,因為我們可是象徵掛裳地區的第一印象!」吉崎太太強調,移居者的出現,開始讓居民思考當地的特色是什麼?如何才能發揮?這些改變就促成了「掛裳區居民」的整體意識的萌芽,大家開始期待有更多的移居者進入,帶來更多不一樣的交流。「像是看到從學校回來的小孩開始說起關西腔,也是很有趣的改變。」吉崎先生開心地說。

整合環境與資源、發揮「橋樑」功能

既然移居者對地方的助益良多,那公務員又能做出什麼貢獻呢?松井說,他既不像這些開拓者一樣具備各式技能,也沒有嶄新的想法,能做的就是「建立各式各樣成功移居的範本,讓想要移居的人接受到訊息」;同時,利用公所資源做好環境的整備,例如將廢棄的醫院或倉庫整理後,做為移居者的據點。

他認為,公部門必須思考,在任期內要怎麼陪伴隊員、三年後要怎麼在當地自力更生,「要是這樣都做不到的話,人又怎麼會留下來?」由於三、五年後可能又會面臨職務調動,如何確實搭起在地居民和協力隊之間的橋樑、保持公部門和協力隊之間的溝通無礙,是他最大的挑戰。

松井隆明。攝影 / 近藤悟
松井隆明。攝影 / 近藤悟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