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投身設計與教學
三木裕紀出身岐阜,學的是設計,輾轉京都、大阪、東京之後,參加青年海外協力隊到了菲律賓,幫忙當地的大學成立工業設計系,除了設計學程,因為師資不夠還義務授課。回日本後還在摸索未來方向時,偶然看到瀨戶內市的協力隊招募啟事,「剛好他們要招募設計人才,我就報名了。」
以福岡備前為據點、協力隊任內結婚
來到瀨戶內市後,他和淺井、菊地一起整理古民宅、協助市府事務,也活用自己的設計專長,協助居民製作傳單、設計小物,「有了設計,東西就會產生不一樣的附加價值,居民看到成品都會很開心、充滿幹勁,我想這就是設計的意義所在。」
除了發揮設計長才,三木還在這裡遇到了真命天女。蹲點福岡備前地區時,他認識了瀨戶內市土生土長的妻子,並在協力隊第二年時完婚。「協力隊隊員在這裏結婚可說是天大的喜事,不只居民,連公所的職員都來幫忙。」
推動「自造者運動」,活用當地資源與文化
任期要結束時,三木便想,如果居民能夠自己動手,不是光把設計交給他,是不是又有更不同的意義?
當地醫生望族平井家很支持他的想法,慨然出借舊診療所,讓三木自由整修與使用。三木運用補助金和自己的積蓄,導入3D列印、雷射切割、CNC機台等數位製造的機器,打造了「福岡備前鄉土館」,還結合目前興盛的Fab Lab運動,打算培養「自造者」(Maker)來活用當地文化資源。
「地方鄉土資料有沒有辦法透過自造者運動,有更不一樣的發展?」三木舉例,瀨戶內市拉線人偶非常有名,有許多業餘和專業的人偶劇團,但要業餘的人從零開始學會製作人偶並不容易,如果利用數位製造的機器,就可以輕鬆製作人偶,「例如要切割圓弧形並不容易,但利用雷射切割就可以輕易做到。」
三木說,製作人偶的師傅、操偶師、對偶戲有興趣的人可以聚集在這裏,切磋新的製偶方式,也讓鄉土文化變得更平易近人、做更多的推廣,「很多人沒有實際接過拉線人偶,透過這樣的方式,大家可以有更多親近鄉土文化的機會,尤其很適合弄成孩子的工作坊。」
福岡備前的陶器也很有名,「隨便稍微挖一下,就會有陶器的碎片出土。」三木表示,利用3D列印,再現當地陶器「須恵器」的樣貌,「透過另一種形式來認識在地文化資產。」
市民也可以來鄉土館,自由運用數位製造機械,製作各種東西,「比方說打太鼓的人會跑來這邊,在鼓棒和足袋上印上自己的名字。」三木笑道:「我想讓大家知道,數位製造的機器人人都可以上手,是很平易近人的,可以運用在各種地方,不是只有拿來創業、或做很厲害的設計。」
留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