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山林的入口─老寮青年旅社

頭份往南庄,若要通往山林的那端,須走過一座吊橋─康濟吊橋;而在吊的橋彼端,沿著木棧道的邊界走去,還有另一個通往山林的入口─老寮青年旅社。一位返鄉青年,醞釀了八年,從認識在地文化、親近在地老人開始,邱星崴看到了屬於客家庄依山傍水的特有環境,體悟到了古早人永續生活的智慧結晶,於是,一個集結了苗栗台三線深度旅遊、農創產銷、藝文公民講堂、手工藝工作坊的背包空間「老寮」,就此誕生!

 大南埔青年邱星崴重回客家農村 探索土地

10698683_10203849550177043_3710504088664383726_n
大南埔青年邱星崴(圖片提供/老寮)

打開老寮的後門,馬上迎接著整片的山林與溪水,這裡,是中港溪與台三線交錯地帶,與南庄老街相隔著一座吊橋,它以傳聲筒的姿態,冀望傳遞關於這塊土地的過去與現在、部落與平地、美麗與哀愁。大二時的一門清代台灣開發史的課程,讓苗栗南庄鄉大南埔青年邱星崴重新回到客家農村,因為田野調查,他意識到承載幼時記憶的故鄉,自己竟然如此陌生,於是踏上了一條接軌斷層的旅途。

起初,邱星崴只是帶著一群朋友們來到大南埔玩玩溪水、抓蝦、露營,經歷過田野調查後,他發現對於故鄉,還有好多事情值得更多人去投入、了解,於是他回到高中母校,開始帶領人文資優班的學弟妹們,一起進入村子裡面,聽老人家們說說在地的故事,看到老人家們的生活方式。就這樣,他邊替在地老人翻譯客語,邊和一梯一梯營隊的高中生們,一起更深認識自己的故鄉。

漸漸地,帶有輕鬆性質的營隊,已不足以滿足他深度了解在地的渴望,從大四到碩士班期間,他開始舉辦大專生的訪調營,並結合青平台的社區旅遊「Go Local」,帶領更多青年透過觀察、參與、體驗與對話,深度認識在地文化、並蒐集更多在地的田野調查。

大南埔一位83歲的老土礱師林裕祥,是引領他回到農村很重要的老人家之一,「他會帶我們去走古道,還自掏腰包聘村子裡的人帶我們去繞,因為他覺得這些事情,很值得讓年輕人了解」。後來,跟著他一起認識大南埔的高中好友賴咏華,經過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土壟師傅拜師學藝後,成了台灣最年輕的土壟師,傳承手作古時碾米器具的古老技藝。

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因著傳承古老技藝、在地田野調查、農田的稻米耕作、反對農田土地徵收等,一群一群的年輕人透過插秧、割稻等體驗活動來到這裡,農村、土地在他們生命中,都用不同的方式在敲擊。「我覺得長期來說,這是個翻轉,翻轉農村邊陲的地位。從大趨勢來看,健保、勞保都會破產,未來一定會缺水、缺石油,那麼,大家為什麼還要往都市擠?」邱星崴說。

10339750_10204213755851844_1784382931292673657_n
通往老寮的吊橋─康濟吊橋

年輕人換宿 老寮的誕生

10670086_10204213837933896_5470019715476133304_n
老寮店門口,帶著老街原有的風貌迎接旅客(圖片提供/老寮)

老寮誕生前,有著好多年輕人的投入,而老寮一步步的成形,也是好多位專長換宿人的結晶。試營運期間,老寮開放了短期、長期的打工換宿,除了和附近種植咖啡、橘子、地瓜等農友們合作農事體驗外,也邀請長期換宿生們雕刻老寮印章、訪談老街歷史、拍攝記錄片、記錄村莊影像等等,老寮真的就像個媒介,帶領著不同的青年,用各種方式來到農村。

老寮的鄰近地帶,有做籐編的國寶級師傅、泰雅族的染織,還有利用方圓兩百公尺之內的在地素材,做成的土壟等技藝,這些,都是真正的古早智慧、在地的永續、土地與人共存共榮的文化樣貌。

曾經參與老寮的深度旅遊行程的林瑜庭說,雙十連假時,她和朋友們跟著老寮的夥伴,進入石壁部落,和部落的原住民學習植物染,從山上採集可以拓印葉片的植物,用鐵滾珠、鐵鎚等方式拓印束口袋。除此之外,她們還親手摘採原住民自己種的柿子。

然而,對她而言,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和在地青年接觸的過程,他們一行人一起下山的路上,在地青年信手拈來都是地方上的故事,像是看到土壤的痕跡,就知道有山豬走過,看到電線杆,就想起過去部落抗爭的故事等等,「他們對自己住的地方,都是很有感情的!」林瑜庭說。另一位參與活動的金宣竹也說,感覺得出來老寮設計的行程,都是真的有用心去了解、認識在地,與地方上的人、事、物作連結,而不是為了經營而和部落原住民們合作。

終於,今年10月19日,老寮青年旅舍正式開幕了!老,紀念著過去的風華;寮,是暫時居所的意思,英文名字則稱作Mountain Lodge。老寮集結了苗栗台三線深度旅遊、農創產銷、藝文公民講堂、手工藝工作坊等,這樣的背包旅宿空間,期待能成為一個認識山林的入口、愛上土地的出發點。

10349879_10204213784532561_7049094425600575482_n
管理老寮的員工劉皮子,期待來這裡向山林學習。

出版專屬中港溪的進步媒體《拾誌》

10430906_10204213835613838_7266919547630391790_n
跟老寮開幕日一起出版的中港溪媒體《拾誌》

同一天,老寮也出版了中港溪專屬的《拾誌》。「拾,只要十元,支持專屬中港溪的獨立進步媒體;拾,必須彎腰,這是謙卑與珍惜的態度,道地的客家精神。拾,撿拾碎片,在生活中密篩微光,映照我們與土地的連結。基於以上種種,以拾為誌,是為拾誌。」

邱星崴於創刊號寫下《拾誌》的精神,希望可以忠實地紀錄中港溪深厚的產業與文化、驚人的業藝典範。把雜誌當作一個嘗試,藉此調查、盤點資源,並凝聚地方共識、吸引對這個地方有興趣的人。他說:「我覺得要做的事太多了!而這些事也都是一定要做的,我若不做,誰來做!」。

就這樣,距離南庄老街一個吊橋的距離,老寮將搭起平地與山林的橋梁,撐起走入部落的平台。「我覺得老寮提供一個很好的地方,可以認識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又可以學到很多在都是學不到的東西」林瑜庭說。金宣竹也認為,來到老寮可以認識到部落的事,又可以很放鬆,讓心靈有個休憩站。對管理老寮的員工劉皮子、周亞璇而言,與其不斷地訴說老寮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營造老寮成為一個很舒服的空間,讓旅人想一而再再而三地來訪,向山林學習!

老寮官網:http://www.mountainlodgetw.com/#about

老寮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ountainlodge2014?fref=ts

10372577_10204213785292580_8418710032653807298_n
老寮開幕,親朋好友團聚吃米粉。前排中間著藍色襯衫為邱星崴(圖片提供/老寮)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