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查種樹抵空汙,饒了保安林!」台灣生態學會和地球公民基金會上午十一點在監察院遞交調查陳情書,要求政府檢討現行「種樹抵空汙」政策;不要貪圖方便,在保安林中植栽新樹木,不只破壞原始生態樣貌,更抹煞政策美意。
種樹抵空污作法扭曲 反破壞保安林生態
依〈森林法〉規定,保安林是用來預防水害、風害、涵養水源、水庫和國土保育的森林用地,一旦遭到破壞,將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由於受法律保護,保安林內有豐富原始的森林生態。
不過根據台灣生態協會四月的調查,中龍鋼鐵和台中市政府所共同推動的「空汙綠化回饋」造林,並沒有真正創造新林地,反而是在原本就是森林的保安林中進行。
且為了提高企業造林的存活率,「每兩個月都要進行除草、撫育,」造成林木下方一片光禿,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說,這樣的作為卻直接剷除了棲息在森林中的原生物種。例如林中原本有全台剩不到一千棵的狗花椒,卻被當作雜草除掉,儘管還是會發芽,但環團擔心將面臨生存危機。
環團:不當造林影響生態也帶來污染
其實這樣的案例不只發生在台中,協會追查在南投鹿谷、苗栗縣政府均有類似的情況。「其實我們早就向林務局、地方政府反應,」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解釋,但依照現行的〈保安林經營準則〉,本來就允許政府進行「撫育」,只是撫育的方法明顯有問題,相關單位卻都坐視不理,一貫「依法行政」。
例如苗栗縣政府和台灣電力公司合作推動的「山林造林」,三年七千多萬、總共六十多公頃,卻嚴重破壞當地保安林生態。
「保安林本是原始森林,在森林中造林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呂翊齊解釋,若真的有造林需求,就應該在空地上造林。但政府礙於租用、徵用民間土地價格太過昂貴,所以貪圖方便,轉向使用保安林造林。
而為了合法消化回饋金,大量購買櫸木、苦楝,但這些植栽需要大量陽光,根本不適宜種在原始森林中;最後形成政府消耗回饋金,企業取得更多排汙許可,全民承擔更脆弱的生態環境風險。
蔡智豪呼籲,「根本做法應該是政府要想辦法削減汙染,而不是藉由造林政策允許更多污染。」造林減碳本是政府、企業爭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的模式,但實際操作上卻處處是問題、不願檢討,可預期將醞釀下一波的生態浩劫。
面對台中市政府在今年三月底的政策宣示,環團向監察院遞交陳情書,要監察院調查、糾正台中市政府的個案,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行政院動會同相關部會進行通盤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