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飲食型態大改變 日韓外食將近五成 農業合作社成發展關鍵角色

根據調查,包含日、韓、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在經歷了數十年發展後,亞洲各國的飲食習慣逐漸出現改變,又受到家庭結構轉換影響,「在家煮飯、吃飯」不再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光景,快速的飲食需求反而成為糧食消費的重點之一。為了因應這樣的變動,糧食生產如何從「農會」或「合作社」等基層單位產生質變,成為各國的探討重點。

在今日舉辦的「因應消費轉型時代邁向新食農夥伴關係」研討會中,邀請日、韓、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產官學界與農民組織團體一同就現今的糧食消費狀況進行探討。

全球飲食型態大改變 亞太地區小農生產模式受巨大衝擊

就目前全球糧食狀況的改變,農委會依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提出的「2017全球糧食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經濟成長及都市化影響,城鄉發展差距逐漸增加,大眾飲食型態劇烈改變,飲食多元化造成食米需求大幅降低,並轉而消費其他穀類、蔬果及漁畜等產品。

過去傳統農耕方式已不足以因應全球極端氣候及自然資源枯竭等挑戰,「消費市場的轉變」更對亞太地區的小農生產模式帶來巨大衝擊。

韓國研究:外食佔比高達50% 便利商店成食物來源重點

至於其餘國家所面臨的狀況具體為何?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食物與市場研究部研究員Sanghyo Kim指出,受到人口快速高齡化、獨居戶數增加、經濟成長遲緩及女性工作者的增加等因素影響,南韓從2000年開始面臨飲食消費習慣的改變,「至今外食消費與在家吃飯的比例各佔50%」。其中在便利商店佔飲食比的7.7%、線上購物則佔9%。

Sanghyo Kim更表示,韓國民眾在購買食物時,價格不再是首要考量,而是注重品質跟味道,更強調飲食的安全和健康,讓小包裝農產品變得更受歡迎。但多樣化的飲食變化下,對脂肪類的消費卻快速增長,導致營養不均衡的狀況變得普及,青少年約有15.2%攝取不均勻。全國更有9.2%的人口處在「食物沙漠」中,無法取得新鮮的食物。

韓國學者Sanghyo Kim(攝影/孔德廉)
韓國學者Sanghyo Kim(攝影/孔德廉)

日本外食比例高達44% 農產產銷結構面臨轉換臨界點

至於飲食早在1960年代就迅速西化的日本,也同樣面臨外食佔比逐漸升高的狀況。日本京都大學生物資源經濟學系助理教授Noriaki KAWASAKI指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如餐廳、速食店等「食品服務業」的迅速發展,飯糰、便當、零食和加工食品逐漸供佔飲食市場。

對生鮮食品的需求從1965年的48%下降到2011年的27.5%,熟食消費成長三倍,外食比例也從1985年的28%增至2011年的44%。

Noriaki KAWASAKI進一步解釋,食品服務業的發展,促成了農業生產結構的轉變,各項農產品的需求擴增,尤其對蔬菜的產銷產生巨大變動。例如蔬菜的供應不再像過去以超市為主,轉由農民自己向食品加工業者、中盤商、農業生產合作社或餐廳等供貨,對生產和批發市場造成連帶的變動,其餘加工等產業也一併受到影響,造成傳統的供應機制逐漸無法應付。上述都受到婦女社會提升、單身世代普及、食物採購地點改變和食品製造業的進步等多重因素影響。

Noriaki KAWASAKI更強調,在產業六級化逐漸實行的過程中,日本農協(JA)的角色變得逐漸吃重。農民得肩負加工責任下,採收則由農協成員來協助,或是由農協來嫁接起食品服務業者和農民的合作,促成合作及產業轉型,在在凸顯了農協的關鍵性。

日本京都大學學者Noriaki KAWASAKI(攝影/孔德廉)
日本京都大學學者Noriaki KAWASAKI(攝影/孔德廉)

農委會:農業合作社成應對糧食消費改變的關鍵角色

在台灣同樣面臨飲食結構的轉變下,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周若男指出,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合作社」扮演了關鍵角色,對內可以組織小農、建立品質認證與制定價格、資源共享及共產共銷等合作網絡,對外則可協助政府擬定相關政策與制度,肩負食品安全管理、地產地消、提升農產品價值鏈及永續農業的責任,因此強化「農業合作社」或「農會」的功能至關重要。

農業合作社扮演何種功能? 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農產品價值

但到底農業合作社能發揮什麼功用?身為農業大國的泰國,其農業大學農業與資源經濟學系助理教授Orachos Napasintuwong則指出,泰國為香米重要輸出國,國內設立的「GI認證」是高品質、高保證的代表,而像是TKR這種農業合作社的存在,就扮演十分重要的中介者角色,因為可負責優良農民的篩選、碾米廠、銷售系統的介接,也向農民提供專業的技術和資訊,協助生產更上一層樓;最終,則扮演守門和經紀人角色,協助農民取得較高的價格,更確保香米的品質,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菲律賓大學也針對國內農業合作社進行研究,發現良好的合作社運作模式,能把綠化與營運結合,減少營運成本、提高產品及周邊價值,更能有效利用自然資源,讓糧食生產和行銷達到永續發展。因此各式的支援機制,如綠色融資或環保教育等制度,在菲律賓國內急需建立起來。

在以各國經驗為藍本的前提下,農委會強調,各地的農、漁會和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團體,對生產、銷售端和食品安全等的影響將與日俱增,因此未來將積極提升相關團體的功能,一來提升生產規模、二來共同投資加工與行銷所需設備及資金,並與農企業進行合作。

輔導處周若男(攝影/孔德廉)
輔導處周若男(攝影/孔德廉)

photo credit: qasic Pad Thai Noodle Stir Fry from Fuse Pan Asian Express ($10) via photopin (license)

(本文為財團法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